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关于概念范畴的层级

外部世界森罗万象,不可胜数,而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则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对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分级,以方便检索、提取概念和词语。荀子说: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12]

即需要“遍举”时,就把有共同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然后赋予一个“共名”。共名之下的事物还可以根据共同的特点,一层一层地区分下去,直到没有共性为止。将事物互相区别开来的名字叫“别名”,大的别名类中可以再分出小的别名类,直至无可分别为止。例如,世间的森罗万象都可以称作“物”,这是“大共名”。“物”又常常被分为自然物、生产物和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人类,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也是工具、器物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自诩为“万物之灵”,所以单独从动物中分离出来。[13]自然物又可以分为矿物、植物、动物等等。对此章太炎解释为:“若则骐、駵、騧、骊为私,马为类,畜为达,兽为别,物为共也。有时而欲摄举之,丛马曰驷,丛人曰师,丛木曰林,丛绳曰纲。”[14]句中的骐为青黑色的马;駵为红身黑鬃尾的马;騧为黑嘴的黄马;骊为纯黑色的马。可用图1-1表示:

图1-1 荀子的共名别名——章太炎的解释

如此,荀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上至下的纵向系统,向上方可聚敛于“物”,向下方“至于无别然后止”。荀子的言说与古希腊的范畴观有不谋而合之处。[15]荀子的共名别名结构有两个特点:第一,各个层级没有轻重之分,即不考虑对于认知活动哪一层级更为重要;第二,层级不表示知识获得的顺序,即荀子没有预言认知世界是从共名开始,还是从别名开始。而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范畴分有层级,其中一个既不太具体又不太抽象的层级称为基础层级。以图1-1为例,“类名”即相当于基础层级,在这一层级上聚集了大量的概念范畴。笔者认为基础层级上概念范畴的数量,不同语言之间,或不存在大的差异,但概念范畴的外部边界和内部成员的数量则不一样。[16]译词的一个任务就是使两种语言的概念范畴渐趋一致。相关问题,我们还会在第二章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