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中心智库建设的宗旨、价值观和目标
(一)宗旨:以数字反映矛盾规律,以规律促进科学决策
1.宗旨的提出
“以数字反映矛盾规律,以规律促进科学决策”作为研究中心的宗旨,体现了研究中心存在的目的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动态地反映了研究中心的目标和具体业务。该宗旨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基于时代背景、基于科学决策、基于研究中心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更是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意义上的信访事项具有典型的“个案解决、事后处理”的特征,缺少对社会风险的评估预警和信访活动规律性的认识,难以适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要求。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往往与公共政策相关。如何通过大量的信访数据来揭示信访与社会矛盾的规律,从而促进政府的科学决策,是信访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2008年3月,北京市信访办副主任张宗林同志指出:“统计学用的是数字,但它告诉人们的并不是数学,而是规律”。同年6月张宗林同志向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薄钢同志建议,要成立专门研究矛盾规律的机构,这个想法得到了薄钢同志的充分肯定。经过前期的努力工作,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25日正式获批成立。之后,研究中心以“以数字反映矛盾规律,以规律促进科学决策”为宗旨进行各项研究活动,并进一步提出“科学化、学科化、专业化和数字化”的创新理念。
2.宗旨的发展及实现
“以数字反映矛盾规律,以规律促进科学决策”,前半句阐述了“用什么方法去做”的问题,后半句阐述了“为什么去做”的问题。该宗旨既说明了研究的基础和方法,也明确了研究的主要目的。信访研究工作兼顾理论与策略,不仅要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渗透性,而且需要在方法、机制与操作上具有显著的突破性。研究中心始终秉承着该宗旨,寻找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为完善社会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在“以数字反映矛盾规律,以规律促进科学决策”宗旨的指引下,多年来,研究中心加大基础信息化投入,建设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平台及信访与社会矛盾综合研究平台。在综合研究平台的支撑下,建立健全了数据资料收集机制、数据资料传递机制和数据资料分析机制。如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料收集机制,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访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信息转变为可比较度量的数据、指标,更能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矛盾规律。同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信访与社会矛盾的研究,将矛盾规律与公共政策制定、运行结合起来,通过对一般矛盾的表象分析,深入地探究社会问题的关键点与运行机理,寻找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的新渠道,进一步开展对策研究,帮助决策者调整行政策略,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价值观:前瞻、创新、协作、开放
1.研究中心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激发每个成员释放潜能。如何激发个体潜能,正确的价值观必不可少,尤其在打造和谐团队、激发团队效能、促进信息良性沟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研究中心的很多管理实践并不是来自硬性的制度规范,更多的是来自价值观的引领。经过多年的努力,“前瞻、创新、协作、开放”已成为研究中心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同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不仅成为驱动每个成员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引领每个成员积极改变并向其靠拢的内在动力。同时,这一价值观也在实践中不断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一个协调融洽、相互信任、高效率的有机整体,产生出巨大的创造力和良性的竞争力。
2.研究中心价值观的内涵
“前瞻”意味着发现趋势,预见未来。传统的办信、接访模式强调事后处理,然而在新形势、新情况下越来越要求信访部门注重预防性和战略性,这自然而然就要求研究中心成员开展前瞻性信访理论和实践研究。因此,研究中心成员要具备前瞻意识和前瞻性思维能力,并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在项目选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如果能始终走在前沿,就更容易捕捉到信访矛盾的新特点、新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思路和举措。
“创新”是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开拓创新,对特定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视角、思维方式开展研究。信访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传媒学等各个学科,这些学科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并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为信访工作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全面的审视信访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与定位,从而形成新理念、新思想。
“协作”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对组织内部而言,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对组织之间而言,是充分利用彼此优势和资源,共同达到某个目标的过程。多年来,研究中心不仅注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充分发挥机构与高校的综合优势,联合各类智力资源,聚集创新要素,搭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制定、社会矛盾化解等多个领域深入开展研究,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持续性贡献。
“开放”既是一种向优秀研究机构学习的态度,也是对自身发展水平和研究实力的自信表现。研究中心是开放性的专业信访研究机构,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三方共同参与,并逐步发展成为可以对外提供研究服务的开放性平台。从2014年5月起研究中心信访与社会矛盾综合研究平台正式对外开放,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全国信访系统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研究、学习服务,并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工作创新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3.研究中心价值观的塑造
研究中心价值观的塑造是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实现的。从硬环境来说,研究中心不断完善部门划分、业务分工、权责体系以及规范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流程,确保组织结构的衔接和相互的协作关系。在实践中,打造通力合作、共同发展的研究环境既是实现中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心成员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过程。软环境主要包括领导风格、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作为创立者和管理者,研究中心领导的前瞻思想意识、敢于创新的价值观以及关注“成员发展”的管理哲学观都直接影响着中心的运行与价值观的形成。研究中心在经历了最初的经验管理后,最终转变到科学管理和战略管理,并形成了不断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多年来,研究中心“前瞻、创新、协作、开放”的价值观在中心领导和管理团队的塑造和培育下,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集体凝聚力、归属感和创造力,并成为研究中心所有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体系。
(三)目标:推动信访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目标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化治理结构中,信访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矛盾处理的兜底结构。信访是社会成员参与治理的重要途径,是领导者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的重要渠道,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同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推动信访工作及信访制度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中心将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推进信访制度改革,推动信访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更加成熟完善,和其他纠纷解决、权利救济机制一同构筑起权益受损群众的保护网。
2.目标实现的基本思路
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在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目标要求下,各级各类智库都在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作为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的专业研究机构,将坚持“三个立足、三个服务”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智库,推动信访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立足信访,服务大局。当前,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信访数据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矛盾存在状态和激烈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把信访放在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观察、去分析,可以把问题洞察得更深刻、更全面,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智库,研究中心将立足于自身的领域优势,不断拓宽研究视野,自觉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及社会矛盾化解大局。
其次,立足理论,服务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研究要避免脱离实际,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实践升华为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快对前沿理论的跟踪和掌握,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和手段,突破传统信访理论研究视角,跳出单纯的“从信访看信访”的封闭思维,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理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信访和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
最后,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研究中心作为北京市级智库机构,将自觉立足于北京,加强对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进行超前性、跟踪性调查研究,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题攻关和对策研究,为领导正确判断形势把握大局和科学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论据和数据。同时,研究中心的研究视野并不局限于北京,而是放眼于全国乃至世界,通过问题研究、对策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总结地方经验,借鉴域外经验,最终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