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智库建设: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评估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中心智库建设的动因

(一)贯彻党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

1.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当做出适应形势变化的创新探索。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新时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是继中央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的又一次重要论述。

这一系列重要信号,意味着党中央已经将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过渡期以及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的“新常态”时期,无论是改革方案还是重大政策所涉及的利益调整都比以往更加复杂,对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研究中心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能够肩负责任与重担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坚持党的领导,“新”在运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这一核心要旨为研究中心未来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研究中心将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努力打造成为一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2.党中央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

信访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也是党和政府了解群众意愿和诉求的重要窗口。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政权设置,新时期信访工作必须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开拓新视野,树立新观念,创造新工作。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信访工作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新理解信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信访工作不仅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的传统功能,也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作用;不仅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实现社会风险评估、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环节;不仅承担着引导民主、补充法治的新任务,也肩负着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使命。可以说,信访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因此,研究中心的智库建设是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新时期首都信访形势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重大战略转变,是面对当前信访超载、信访困境等问题提出的理念探索,是中国信访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为信访工作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渠道。

(二)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的客观要求

1.加强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新时期,由于我国社会矛盾的结构性、群体性特征,使它们从单项社会问题逐步发展成为特定的政策问题,进而形成了与政府公共政策的高度相关性,而社会矛盾的公共政策趋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访工作与公共政策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存在瑕疵甚至偏差,其负面影响将转嫁到群众身上,从而引发群众不满,产生并积累大量的信访问题。

信访实践表明,公共政策议题的设置、出台与执行往往涉及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引起新发群体信访的政策因素。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上升为公共政策议题,则极易导致信访矛盾激化。

由此可见,对公共政策类信访问题进行深层分析和研究十分有必要。然而,通过常规的办信、接访等业务窗口,只能获得基本的信息反馈,很难将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归纳和分析,并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为促进公共政策科学化发展,推动研究中心智库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潜在的社会问题被决策者察觉并及时列入政策议程,进而减少公共政策制定和调控的盲区,及时调整公共政策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带来的利益失衡问题,切实减少引发群体信访的公共政策因素。

2.提升公共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

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的步伐十分迅疾,公共政策纠偏的速率往往跟不上社会形势变化的速率,导致政策的前瞻性逐渐演变为政策的滞后性,从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实践表明,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战略性研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形成稳定连贯的政策体系;缺乏配套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损益补偿等衔接和配套机制。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极易诱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信访窗口及时捕捉、观察到与信访矛盾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的漏洞及偏差。从这些方面看,信访部门对于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能够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因此,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成为新型智库,做好决策者的“外脑”,研究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政策弊端和盲区,及时预判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从而促进公共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建设,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使社会矛盾的化解有政策依据,以此来延缓或阻滞新的信访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三)化解社会矛盾的内在要求

1.准确把握信访矛盾和社会矛盾

信访矛盾是当前形势下社会矛盾最广泛的表现形式。信访矛盾是信访人与所表达诉求的对象产生的矛盾,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信访工作反映着信访矛盾,信访矛盾包含于社会矛盾中。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矛盾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从表现形式上看,它是社会矛盾中的显性矛盾;从对社会危害程度上看,它是社会矛盾中的裂痕性矛盾。从社会矛盾分析的视角下研究信访矛盾,有利于丰富信访理论研究,推动当前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的信访工作。

实践证明,社会利益格局调整中的矛盾已成为信访领域的突出矛盾,集中体现了我国在经济改革、利益调整过程中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得失和冲突。这些问题是当前社会矛盾的热点问题也是信访矛盾中的难点问题。处置不当,极易引起极端行为或群体性事件。因此,研究中心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集中研究力量,下大力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判,以期找准切入口,有效化解矛盾。

2.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面对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研判未来趋势、化解社会矛盾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访渠道可以广泛地了解社情民意、社会动态,掌握群众对各项政策的态度,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纳入视野。当前,全国范围内大多数信访部门仍沿袭传统的以“办信接访”为重心的工作模式,信访工作的重心湮没在办信接访的具体事务中,并没有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虽然这样的工作模式容易解决个案问题,但是对于个案背后的普遍性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并进行政策修正。由此可见,当前信访工作对分析信访矛盾、研究社会问题尚未给予充分重视,这种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要求。

创新信访工作模式需要理念创新,信访的作用不应仅仅停留在事后的信访纠错和救济上,而应该发挥它更加积极主动的功能。因此,应当将信访工作重心转移到产生大量信访问题的环节,将信访工作阵地前移,建立信访和社会矛盾研究平台,从“办信接访”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中提炼出对分析信访矛盾和社会矛盾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更有效的分析和预测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就是致力于建设一支智库型的信访研究机构,对信访群体的信访意识、信访需求、信访动机、实施对象的选择、信访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信访工作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以科学的方法查找问题的症结,探寻矛盾的规律,预测未来的趋势,化解主要矛盾。

(四)创新信访工作体系的基本要求

1.引领信访工作新理念

当前,传统的信访工作思维、模式与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的社会变迁,越来越难化解凸显的信访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时期的特点和要求,更加注重从全局把握信访问题的特征和规律,运用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不断推动信访工作的理念创新。

新时期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面临理念的重大革新,信访部门要对社会矛盾与未来形势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判断,信访干部要具备及时做出决策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都要求信访工作要打破重实践、轻研究的经验主义倾向。同时,要求信访工作者要有运用新方法和新范式研究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一直以来,信访制度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推动研究中心新型智库建设,有利于推动信访制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对信访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信访形势的分析和研判,进而从整体推动信访理论研究的更高层次发展。总而言之,信访工作的理念创新离不开扎实的理论研究,只有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现信访活动的规律,真正建构一套科学的方法、态度和评价标准,实现信访工作的科学化。

2.推动信访工作新实践

当前,新旧信访矛盾交织叠加,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我国信访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信访问题的提出、信访规律的探索、信访对策的提出,必须紧跟信访实践的发展,及时解决信访工作层面提出的问题,这是对新时期信访研究工作提出的现实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反哺实践的新型智库,着力探讨并解决信访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探索各类信访矛盾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着力分析研究和深层挖掘大量信访数据。“以数字反映矛盾规律,以规律促进科学决策”,有利于透过形势研判推动源头预防,有利于运用信访规律指导矛盾化解,有利于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的相互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信访工作的实践成本。

总之,研究中心要立足新视角,运用新思维,展示新理念,对信访工作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对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刻剖析,是研究中心推进智库建设的重要实践价值。这将有利于信访部门找到化解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信访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和创新,由此来推动新时期信访工作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