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音乐的视觉性表征
20世纪以来,“视觉音乐”成为现当代艺术家争相追捧的创作形式。艺术家将音乐的抽象语言引入视觉表象,扩展空间结构的律动形式,从而实现音乐与视觉元素的融合与对话,开辟视觉文化的新境。本文聚焦“视觉音乐”的审美问题,从观者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彩色风琴、抽象音乐绘画、动画音乐影像等视觉音乐及其表现特征,从中探索视觉技术与观看模式的转变,揭示视觉音乐的视觉性表征及其现实意义。
蒙德里安《红色、蓝色和黄色的构成》,1930,私人收藏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亲历了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科技发明、文化觉醒、艺术创新等诸多重大事件,并由此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和观念形态的历史性转变。在艺术领域,随着摄影术、电影、抽象绘画、装置艺术、光学艺术、数字新媒体等众多视觉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一股基于心理学学科的“联觉”(synaesthesia)效应而展开的关于人类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的“视觉音乐”(Visual Music)研究热潮席卷了欧洲大陆,继而在美国得到空前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热衷于探索色彩、光影、声音、图像或影像等物质媒介与人类感知觉的相互关系。可以肯定地说,把音乐的抽象语言与视觉元素相融合的视觉音乐跨界研究从未像今天这样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艺术家们对视觉音乐的探索和发现,以及西方文化学者对视觉音乐文化现象的批评与研究,不能不说是为现当代艺术研究领域开辟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因此,如何看待并考察视觉音乐及其视觉性表征问题,必将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笔者基于当前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来探讨视觉音乐及其视觉性表征问题。具体包括:视觉音乐何以产生?视觉音乐、视觉传媒技术、观者的观看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何种动态关系?视觉音乐的视觉性表征是什么?视觉表征的意义何在,它如何在当代图像表征的视觉竞技场中脱颖而出?在具体的视觉音乐作品中如何实现视觉和听觉、视觉性与音乐性之间复调式的对话?以上这些问题想必会是每一位研究视觉文化的学者所关注的话题,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