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三十年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发区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张占录 李永梁

一、背景

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土地扩张。1984年后首批建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工程用地为21km2,划定的起步区仅为15km2,2001年东部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年累计已开发土地面积是421.79km2,2004年该数字则达到了637.69km2。就全国范围各类开发区而言,在短短10年间就有两次引人注目的土地扩张,第一次始于1992年,第二次始于2002年。到2004年8月,中国开发区达到了6866 个,规划面积为3.86万km2,超过现有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注1

面对袭来的“开发区”热,政府多次进行以开发区的整顿为始端和重点的宏观调控。1993年4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到1999年,国务院基本没有批准设立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7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并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国家级开发区开始谋求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然而2005年11月7日,商务部下发通知称,为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需扩建的国家级开发区仍可以提出申请。迄今为止,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确需扩大规划面积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同意,先后扩大规划面积17.70km2、8.30km2、4.97km2和12.00km2注2

可见,政府政策对开发区土地扩张并没有“一刀切”地遏制,经济增长还是需要最基本的土地承载,土地扩张还将继续推动经济增长,但究竟如何判断土地扩张在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扩张量,二者关系又是如何,这都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然而在国内研究开发区经济与土地的文献中,更偏重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分析,包括现状、问题和对策等,缺乏对土地扩张经济原因的全面深入研究,研究方法上定性的、描述性的多,数量研究不够深入。

本文旨在揭示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建立引入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为土地是经济增长源泉提供理论基础,并结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证数据,分析开发区在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批次的开发区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差异,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二、模型构建

经济增长是开发区的基本经济目标之一,公认的经济增长源泉有4类: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从国外文献看,由于国外经济增长研究者所处的时代土地扩张较之其他要素的增长微不足道,因此土地常被视为不变要素,对经济的贡献也就被忽略。而从国内文献看,由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办区原则是“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因此,资本和技术就成为国内开发区研究者最为关注的增长源泉了。在这类文献中,土地更多地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的承载者,而非经济增长的贡献者。

传统的生产函数模型是:Yt=At(Lt,Kt),其中Yt、Lt和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资本量,At是t时期的技术状况;当我们将土地也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之一时,新建的生产函数模型是:Yt=At(Lt,Kt,Rt),其中Rt为t时期的土地投入。

下面我们选取经济增长理论中较著名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运用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是由阿默斯特学院的数学教授柯布(C.W.Cobb)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P.H.Douglas)共同研究提出的。其模型的函数形式是:Y=ALαKβ,将土地要素引入增长模型中后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Y=ALαKβRγ(α>0,β>0,γ>0),对该模型两边求自然对数,得lnY=lnA+αlnL+βlnK+γlnR,令Y*=lnY,A*=lnA,L*=lnL,K*=lnK,R*=lnR,得到线性模型式:Y*=A*+αL*+βK*+γR*

从上述公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γ是产出对土地投入的弹性,即每增加1%的土地投入,总产出增加γ%,同理α、β分别是产出对劳动、资本的弹性。我们可以通过计算γ GR/GY来测算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贡献率越大,说明该开发区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土地扩张。(2)土地投入量的最佳匹配。土地、资本、劳动的匹配协调是产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的粗放利用有可能破坏生产中的和谐性,反而降低了产出量。在各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均处于边际报酬递减范围内,土地与资本、劳动的最佳匹配与各要素投入弹性、要素价格有关,相较于其他要素来说,若土地价格越高,土地扩张弹性越小,则投入量越少。最佳投入量还与产品价格、规模报酬率有关。具体推导公式从略。(3)可以证明:GY=GA+αGL+β GK+γ GR,其中,G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在内的综合增长率注3,GL、GK、GR分别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率。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归结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

三、实证研究

2004年国家级开发区生产总值以广州为最,为562.07亿元,而兰州最少,为8.02亿元。标准差为125.20亿元,GDP差异较大。而已开发土地面积则以虹桥0.65km2为最小,大连50.00km2为最大。地均GDP则以虹桥开发区为最,为76.23亿元/km2,虹桥是以第三产业为发展内容的,其模式与其他开发区以工业为主的模式大相径庭。

目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最为齐全的是《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统计年鉴》(2001年、2002 年和2003年),以及《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4年),2001年之前的统计数据不仅存在部分数据缺失的情况,而且数据指标也不统一,缺乏纵向统计数据。因此,笔者利用开发区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共190组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产出采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通常,在国家或城市层面上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选取从业人员数作为L,对于开发区,取年末全区从业人员数为L;受统计数据的限制,人们往往将资本取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开发区以吸收外资为主,也鉴于数据收集的有限性,这里将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计为K;建成区面积是衡量实际使用土地面积最好的指标,但开发区的统计数据中并没有该指标,因此将历年累计已开发土地面积计为R。

实证研究得出线性模型式:Y*=A*+αL*+βK*+γR*。式中,Y为各个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L为年末全区从业人员数,K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R为开发区历年累计已开发土地面积。结果如下:Y*=2.288+0.409L*+0.458K*+0.130R*,即开发区生产函数模型:Y=9.855 L0.409K0.458R0.130,可决R2=0.838,F=319.517,无明显多重共线性,模型本身及系数均通过验证。

该模型表明,开发区的GDP增长有近84%可以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投入来解释,并且技术进步、制度变迁起了很大作用。土地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逊于劳动和资本,开发区土地开发面积每增加1%,区内生产总值即增长0.130%。

对于某具体开发区而言,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是0.130GR/GY,其中GY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GR为土地投入的增长率。由此我们计算出其中3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 年来各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见表1)。

表1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1—2004年)


image

从时间序列上说,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增长模型随着时期的不同而改变,2004年是国家级开发区面临重大挑战的一年,同时经历了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冲击。虽然经过努力,有52家开发区已经通过整顿,恢复正常建设用地的供应,但全年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未来的土地政策依然紧绷,提高集约利用土地程度的客观要求依然严格,未来开发区建设很难继续实现以土地扩张为基本特征之一的经济增长。因此笔者按前面计算4年来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方法,推导出2001—2002年、2003—2004年的经济增长函数。

(1)2001—2002年,对两年的面板数据共94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Y*=2.233+0.346L*+0.428K*+0.152R*

Y=9.328L0.346K0.428R0.152

可决R2=0.829,F=319.517。

(2)2003—2004年,对两年的面板数据共96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Y*=2.515+0.595L*+0.409K*

Y=12.367 L0.595K0.409

可决R2=0.849,F=61.406。

可见,土地要素对2001—2002年的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开发区土地开发面积每增加1%,区内生产总值增长0.152%。但对2003—2004年的经济增长而言,土地要素不再是经济增长源泉之一,而且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在内的综合要素的影响在扩大(12.367>9.328),报酬规模效应更明显。

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曾经有三次高峰:1984—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了14个国家级开发区;1992—1993年,邓小平第二次到南方视察之后又设立了第二批国家级开发区;1999年以后国家批准了中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设立国家级开发区。那么在2001—2004 年,不同批准时间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土地扩张都呈现出何种关系呢?

(1)对第一批次14个开发区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共56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

Y*=2.494+0.715L*+0.347K*

Y=12.110 L0.715K0.347

可决R2=0.859,F=168.117。

(2)对第二批次18个开发区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共72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

Y*=1.717+0.551L*+0.298K*+0.307R*

Y=5.568 L0.551K0.298R0.307

可决R2=0.713,F=59.821。

(3)对第三批次17个开发区2001—2004年的面板数据共62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

Y*=2.667+0.444L*+0.490K*

Y=14.397L0.444K0.490

可决R2=0.794,F=116.774。

结果表明:最早设立和最新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在2001—2004年经济增长不依赖于土地扩张,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要素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第二批次18个开发区在2001—2004年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要素投入包括土地扩张。可能的解释是:第一批开发区在经历近20年的发展后,其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土地扩张推动向其他要素推动转变了,而第三批开发区的设置受宏观经济政策和开发区指导思想的影响,发展之初即注重内涵式发展方向,第二批开发区则处于二者之间。

表2不同批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览表


image

四、结论与建议

开发区土地扩张有很复杂的原因,本文从经济增长角度出发,在综合考虑资本、技术、劳动等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将土地要素引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扩张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土地要素的确是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土地投入与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等一道推动经济增长,但土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是在变化的,其经济增长源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弱化,技术和制度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2)研究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有助于制定开发区土地供应政策,土地要素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相匹配;(3)开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于土地内涵式扩张的基础之上,其特征是提高土地集约度和减弱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途径是提高技术进步在增长中的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笔者建议,在提高对土地要素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更科学的开发区经济增长模型,用来定期分析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短期内,为评价开发区是否合理的土地扩张提供依据,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开发区制定不同的供地计划;(2)长远看,要以经济增长模型为评价体系,定量评估土地要素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以促进改变以往要素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重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