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强调了饮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饮食又是一门学问,合理的饮食能使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要想维持身体健康,必须科学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控制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主要是指饮食没有节制,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以适量定时为度。过饥过饱、饥饱无常,都可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过饥则饮食摄入量不足,气血化源匮乏,久之则精气虚少为病。而过饱或暴饮暴食,超过了人体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可以导致饮食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闷等症;食积日久,可郁而化热,亦可聚湿生痰,长期如此就会酿成疳积之症。其次经常饮食过量,不仅可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影响气血流通,致使营养失调,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中医学历来主张饥饱适中,反对过饥过饱与暴饮暴食。饥饱适中,既保证了机体所需水谷精气的供应,又能够和胃安脾,调理气机,从而有益于健康。所以,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科学的吃法。具体地说,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提倡少吃多餐。
纠正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是指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人体功能障碍。要知道,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即使牛奶、鸡蛋这些公认的营养佳品,也难免美中不足。牛奶含铁很低,鸡蛋缺少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C,而蔬菜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但脂肪和蛋白质很少。所以单靠一种食物,不管营养怎样丰富,也不管吃的数量多大,都不可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如果长期偏食、挑食,就会使身体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影响健康,甚至引起营养缺乏病。
饮食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饮食结构是否合理。虽然饮食结构是相对而言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机体状况而论,但总体而言,首先应避免偏嗜。营养不足固然可导致正气不足,但营养过剩又会导致代谢产物堆积腐蚀机体。中医认为,味太过酸肝气津液过旺,脾气就会乏绝;味太过咸,大骨之气疲劳,肌肤收缩,心气受到抑制;甘味过重,心气喘满,肤色变黑,肾气损伤失去平衡;苦味过重,脾气活动障碍,胃气厚积不化;辛味过重,筋脉活动弛缓,精神就会损害。所以要做到五味调和,才会骨骼端正,经脉柔和,气血流畅,腠理致密,骨骼得以很好的濡养,按照这样的法则去调养,就能享尽天赋的寿命。因此,饮食有道,贵在合理。针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言,引起重视的主要是荤素搭配、酸碱平衡,保证必需的动物蛋白质和控制食盐摄入量。
注意饮食宜忌
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一般而言,在服药期间,凡生冷、黏腻、腥膻等不宜消化的食物宜避免。阳虚气血不足者宜温养,忌生冷寒凉食物;阴虚热盛者宜清养清泻,忌辛燥动火之品;水肿者宜渗利,忌咸食;消渴(糖尿病)者宜淡渗养阴,忌糖;阳证疮疡、风疹、疥癣,宜清透,忌辛辣香燥等;疾病初愈“胃气未复”,宜粥食调养,不宜食油腻厚味食品;妊娠初期,尤其是有妊娠恶阻者,不宜进食油腻、腥臭不易消化的食物;妊娠中期,应避免酒、干姜、桂皮、胡椒、辣椒、狗肉等辛温燥火之品;妊娠后期,应少食胀气及收涩之品,如芋、番薯、石榴等;产后及哺乳期,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食物,慎食辛燥伤阴寒凉酸收的食物。正如《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便是此理。
防止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不清洁、有毒或不符合卫生标准、陈腐变质的食物。我国人民历来有注意饮食卫生的习惯,饮食必须按四时变化加以安排,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清洁。
食品应保证新鲜,不宜吃生冷食物,饭菜要烧熟煮透,隔夜饭菜要重新回锅烧煮,馊败的食物不能吃。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某些传染病,如黄疸等。若进食腐败变质或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轻者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此外,饮食不洁也是肠道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等滋生的必要条件。俗话说,“病从口入”,但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殊不知,疾病就是在不经意间慢慢侵入,影响健康。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的体质好,往往不注意食品卫生,结果引起食物中毒或急性肠胃炎等严重后果,影响身体健康,得不偿失。
吃饭要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因为人的口腔周围有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每天约产生1500毫升唾液,其中含有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以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在咀嚼的同时,唾液就会分泌得多一些,同时因反射作用而引起胃肠中胃液和胰液的分泌,为进一步消化及吸收做好准备。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食物得不到牙齿的细细咀嚼,不能充分地和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就会加重胃肠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有些人喜欢用开水泡饭,这样也不能细嚼慢咽,不但影响唾液的分泌,而且会冲淡消化液,这也将引起消化功能的减退和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