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是一种情绪问题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希望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这是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它会让我们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但是如果事事追求完美,这种心态就足以让情绪失衡,也违背了“完美”的初衷,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完美主义者,他们追求完美,已经到了不能容忍自己身上出现失败或者挫折的地步。他们对事物、对自己有着强烈的绝对化要求,这些要求僵化而武断,他们通常这样要求自己:
“我必须要通过这次考试,必须通过。”
“我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让别人对我另眼相看。”
“这次谈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无论如何我都要达到这个目标。”
但是在这种心理的不断强化下,情绪却起了反作用,将我们带到了一条相反的路上。
先看一个著名的案例:
华伦达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但死于一次重大的表演事故。他的妻子事后表示那并不是没有征兆:“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那次表演有一个重要人物在场。”
原来华伦达在上场前不断告诉自己这次表演很重要,非常重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大家都知道,高空走钢索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项目,它要求表演者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过硬的心理力量作为支撑。之前华伦达表演的时候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最后一次这种“必须成功,绝不能失败”的心态使华伦达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才导致情绪失控,在表演中失败身亡。这就是后来心理学界著名的“华伦达心态”。
“华伦达心态”就是完美主义者的极端表现,它包含了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这其实包含两部分内容——“部分的希望”及“要求”。例如我们前面举例的“我必须通过这次考试”其实是由部分希望的“我希望通过这次考试”(灵活的部分)和要求部分“所以我必须通过”(僵化的部分)联合构成的。
“部分希望”表达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仅此而已,从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地得出“一定”或者“必须”这样的“要求”成分。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之处就在于,它违背了基本的逻辑推理原则,总是习惯性地从灵活的“希望”的部分中推出一个僵化的“必须”的结论。
正是这种违背逻辑的推理让人们的思维变得歪曲,以至于不能正确评估事件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一旦希望部分没有完成时,就会产生诸如嫉妒、抑郁、内疚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更进一步导致对事态毫无益处的行为,如逃避、报复甚至强迫作为等。
对此,我们只需要改变绝对化要求中僵化的要求部分,用“合宜的热切希望”来代替“要求”的信念。合宜的希望不同于强求,它是有弹性的,并不武断和绝对。仔细分析一下,也有两部分构成,是灵活的“部分希望”及同样灵活的“对要求的否定”成分。“部分希望”是灵活的,“对要求的否定”成分也是灵活的。
“合宜的热切希望”改变了绝对化要求中的绝对的要求部分,取而代之两个灵活的部分,是十分合理的。
举例来看:“我很希望完成这个目标,得到家人、朋友的认同,但我不是一定必须完成这个目标。”在这里,“我希望完成这个目标,但我不是一定必须完成”是由“我希望完成这个目标”(灵活的“部分希望”)和“但我不是一定必须完成”(灵活的“对要求否定”)构成的。
如何克服完美主义
要克服完美主义,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你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
这里,将“绝对化的要求”替换成“合宜的热切希望”,会让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用一种更享受的心态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真正实践“合宜的热切希望”,主要的困难在于,要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冲破自己设定的限制与习俗的束缚。找到内心深处那些对自己、对他人设定的“一定”、“必须”、“应该”及“不应该”的限制,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而后参照“合宜的热切希望”的陈述方式修改,说服自己接受修改后的信念,并在脑海中不断加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新的信念指导自己的思想。这样,积极的信念系统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便能与我们同在。
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于此,它还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能使你循序渐进地摘取事业上的桂冠。每完成一个短期的目标都能让自己产生快乐的情绪,进而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富起来,变得富有色彩,充满人情味,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暗淡。
不论改变何种自身信念,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摆脱因过度追求完美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因为只有正面情绪才能促进我们前进,从根本上消除不切实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