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方法。更具体地说,是案例分析方法中的“群案研究方法”。在法学界,以研读判决书为基本进路的案例分析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方法。案例是司法实践的最好展现。中立客观地对判决书进行法理分析,或许能够描绘出人民法院裁判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的总体画像。本书对工伤认定司法审查这一特殊行政诉讼的诸多讨论,都建立在对具体案例的阅读和研析基础之上,至少也是以行政诉讼为假想场景来检验工伤认定行政决定的合法性。
具体而言,本书对《中国行政审判指导案例》和《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刊载的、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施行后的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逐一进行了研读,试图从中发现工伤认定司法审查的“基因密码”。这两种案例集,总体上反映了我国自《工伤保险条例》施行以来的有关工伤认定司法审查的概貌。
《中国行政审判指导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辑。正如其“编辑说明”中所指出的那样,所刊载的案例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旨在供全国法院行政审判人员参考,以提高行政审判人员的办案能力和水平,推动行政审判工作规范化建设。《人民法院案例选》,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辑,案例则由各地法院选送。其在“说明”中也指出,所刊载的多数案例称得上“大案、要案、疑难案以及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由于《人民法院案例选》的编辑宗旨、入选案例和供稿法院的评析皆出类拔萃,而在冯象先生推荐给法科学生的必读书目中,两者有其一。
就工伤认定的司法审查而言,可以说,《中国行政审判指导案例》和《人民法院案例选》两套丛书刊载的关于工伤认定行政诉讼的“典型案例”,反映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工伤认定司法审查若干问题上的判决倾向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态度。试想,最高人民法院选还是不选某一案例,一定自有其意见要表达!从这一意义上说,在两类丛书刊载的“典型案例”中,一定能够发现工伤认定司法审查的若干“判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尽管《中国行政审判指导案例》和《人民法院案例选》两套丛书刊载的案例判决仅是要点而非案件判决书的全部内容,但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本书的分析需要。第二,为了弥补两套丛书上述之美中不足,在必要的情况下,笔者借助中国裁判文书网查阅了近几年各级法院关于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的若干裁判文书。第三,有几则案例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还有,在需要的地方,本书亦使用了概念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
二、内容框架
因为“司法审查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确定事实和解释及适用法律”,“任何行政行为都建筑在行政机关对该行为的法律结论和事实裁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司法审查中,人民法院最为主要的任务就两项:事实查明和法律适用。本书的内容框架也是围绕着事实查明的司法审查和法律适用的司法审查构建起来的。
具体而言,本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引论。主要是交代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概括式介绍和评价;引出具体研究方法并框定基本的写作思路;对工伤认定、司法审查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框定本书的基本论域和主要任务。
第二章 工伤认定中事实查明的司法审查。主要是对工伤认定司法审查的任务之一——事实查明的司法审查进行讨论。具体而言,首先,对工伤认定中事实查明进行了界定;探讨了工伤认定司法审查中的证明对象和证明标准。其次,对劳动关系查明的司法审查和“法定事实要件”查明的司法审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第三章 工伤认定司法审查中的举证责任。主要是对事实查明中举证责任分配这一较为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讨论。首先,对工伤认定司法审查中的举证责任进行了界定;重点对比了工伤认定中的举证责任与工伤认定司法审查中的举证责任的联系与区别;梳理了有关实证法上关于工伤认定举证责任的具体规定。其次,描述了工伤认定司法审查举证责任的现状并指摘了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对工伤认定司法审查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第四章 工伤认定中法律适用的司法审查。主要是探讨人民法院如何对工伤认定中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有关法律规范的解释和应用进行审查。具体地说,首先,探讨了工伤认定司法审查的基本方法;其次,在对若干判决书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对劳动关系认定法律适用的司法审查、“应该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法律适用的司法审查、“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法律适用的司法审查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另外,还对工伤认定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其他问题”,如工伤认定中的当事人、申请期限、事故伤害之日等的司法审查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五章 余论:社会法视角下工伤救济机制的变革。主要是提炼全书的基本观点并进行必要的延伸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