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重症医学科病房的设计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近年发展十分迅速的临床医学学科,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症医学科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作为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其设计建设是医院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疗、护理、行政、信息与后勤管理等部门,涉及建筑设计和(或)装修等各种因素。
重症医学起源于欧美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有关各界对重症医学的理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ICU的建设管理比较规范。我国重症医学起步较晚,有关各界甚至医学界对重症医学理念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此外,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临床医疗整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外的有关规范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2009年2月原卫生部依据学会“指南”制定颁布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对ICU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指引;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我国的ICU建设和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
一、ICU设计团队的组成和工作目标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新ICU的设计建设,或者已有ICU的改建,以及ICU的行政、医疗管理,均应符合原卫生部印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的要求,适应所在医院及其服务区域应对危重患者抢救的需求,满足ICU专业技术人员对危重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特殊需要。
ICU的设计,既包括科室的建筑设计,也包含ICU的运行管理设计。因此,ICU的建设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和(或)装修设计师的事情,还必须组织一支专门的设计团队,就ICU建设的有关问题开展认真的调研,结合本医院的实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才能设计、建成符合医院实际使用要求的ICU。
(一)ICU设计团队的组成和作用
ICU的设计团队应该包含与ICU建设设计和管理相关的各方面专家,主要组成人员及其作用包括:
1.精通医院ICU设计的建筑和(或)装修设计师
他们是ICU建设设计的直接执行者,应该对重症医学的理念和作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不但需要有建筑方面的丰富经验,还应具备医院建设、尤其应具备ICU建设和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
2.重症医学的临床医疗和护理专家
他们是所在医院将来ICU的直接使用者,也有一些是以资深ICU专家的身份受聘为其他医院的ICU建设和管理做咨询性的工作。他们的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熟悉重症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能够将ICU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来。建筑设计师应该把他们的意见尽可能融合到新ICU的建设设计中,使将来建成的ICU既能方便实用、符合重症医学发展的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既往ICU建设设计的种种缺陷。
3.院内感染控制专家
感染控制是ICU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感染控制应当从ICU的设计布局、人员流向、物流通道、通风系统、清洁设施等基础做起。院感专家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在ICU的建设设计阶段提出专业意见。
4.医院行政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
他们多数来自所在医院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将来对ICU直接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他们参加到ICU的建设设计队伍之中,既能帮助协调解决ICU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为ICU将来的管理运作积累初步的经验,为将来全面实施对ICU的高效管理打下基础。
5.熟悉医院和ICU电力、信息以及机械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
ICU的整体建设水平,包括电力和信息等方面的建设配置是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体现,各种保障要求甚高。因此,ICU的建设设计队伍必须包含这些工程相关的各类技术人员。
6.与ICU运行和管理关系最密切的医院其他科室人员
ICU是医院最重要的医疗保障专业科室之一,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将来都会利用ICU为自己的临床工作服务,其中部分临床科室将会成为ICU患者的主要来源单位。另外,相关辅助科室如检验、影像学、药学和临床营养学等,也将对未来ICU的运行起到重要作用。因此,ICU的建设设计应该征求并尽可能尊重这些科室的意见,结合这些专业的学科特征和患者的特点,以便将来建成的ICU能够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二)ICU设计团队的主要工作目标
1.根据医院的主要医疗功能,尤其是对ICU使用的具体要求,对医院ICU的规模、分区,病区选址等作出决策评估。工作重点是明确ICU的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根据这些病区规模和收治患者的状况,以及这些病区的相关专业在区域中的影响力等因素,最终决定ICU的规模、分区,以及ICU的病区选址等事项。
2.对建成或改建后ICU的患者来源、进出标准、预期的病床利用率和与其他区域性医院的合作情况等作出全面的评估;初步制订出将来ICU的运行和流程管理模式。
3.对医院的医疗护理力量,尤其是将来ICU的医疗护理力量,以及相关主要辅助科室(如检验学科、影像学科、药剂科、输血科等)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将来ICU的运行要求等作出综合评估;找出存在的缺陷,制订出纠正缺陷的措施,以确保ICU将来的医疗运行流程合理顺畅。既要实现ICU的高效运行,也要确保ICU提供的医疗服务能够达到救治重症患者的应有水平。
二、ICU设计建设人员的相关知识要求
医学技术的进步、公众对健康保障要求的日益提高、重大突发灾难事件频发等因素,促使了重症医学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的三级医院,甚至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医院都建立了重症医学学科。但ICU的建筑和(或)装修设计,相当部分是在旧的楼房上进行,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对ICU的医疗运行和学科的发展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设计建设和(或)装修一个符合医院临床使用要求的ICU,要求医院的决策者和参与ICU具体设计的相关人员,首先必须理解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熟悉重症医学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科在医院临床医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参与ICU决策、设计建设和(或)装修的各级人员,尽管他们可能对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都相当精通,但如果他们对重症医学学科缺乏理解,要设计建设和(或)装修出功能要求符合医院临床实际需要的ICU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进行ICU的设计建设和(或)装修之前,除他们原有的设计建设和(或)装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学习理解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这是对参与ICU建设设计和(或)装修的所有人员最基本的相关知识要求。
三、ICU的病房设计
ICU的病房建设设计必须把ICU在医院中的学科定位、服务范围和预测业务量,以及医疗用房、辅助用房和ICU的周围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集中起来一起考虑。ICU的整体设计,在首先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到在ICU中长期肩负繁重工作压力、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下的医务人员的健康,设计出一个既有利于危重患者的康复,又有利于医务人员工作和健康的ICU。即既要照顾重症患者、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使在其中工作的医务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力求做到人性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既最大限度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又有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一)ICU的平面设计规划
根据我国的实际,医院是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乃至于教学和医学研究为一体的单位,治疗疾病、抢救生命是医院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为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以及为医院处理严重和(或)高风险疾病提供有力保障是ICU的主要工作特征。鉴于这一特殊任务的需要,以及ICU临床工作的特殊性,ICU在医院中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方便它的服务对象病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短的距离将危重患者转到ICU救治。
1.ICU的地理位置
ICU的选址,是ICU建设的第一步,对将来ICU功能的发挥和ICU资源的合理使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果在医院现有的建筑中选址建设ICU,必须避免为了医院达标而随意找到空闲病房就盲目上马的做法。在新设计的住院楼,则应该在建筑设计时将ICU的地理位置考虑进去,并对其周围的相关功能配置、交通和人流物流通道等作出适当的安排。
ICU应设置于合适的区域以方便患者的快速转运、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等医疗活动,同时兼顾院内各辅助科室如检验、检查科室等能够为ICU提供快速方便的服务与支持。一般来说,ICU建造的地理位置应该考虑以下因素: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这些区域是将来ICU患者的主要来源,对这些区域的医疗保障也最能体现ICU的综合临床功能。因此,这是ICU选址的首要因素;②接近手术室:对于主要为外科系统服务的ICU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为全院服务的综合性ICU而言,则应该综合医院相关科室的功能和规模进行考虑;③接近血库:ICU是使用血液制品比较多的科室,有条件时应该把ICU设计在靠近血库或者与血库的交通比较快捷方便的区域;④接近临床实验室:重症患者在ICU的救治过程中,需要随时通过各种实验室指标调整诊治策略;另外,各种检验标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实验室以尽量避免结果的误差,因此,ICU的选址如果远离实验室,将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产生诸多不便;⑤接近影像学科:对危重患者进行影像学方面的动态评估,是ICU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危重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这些患者影像学评估的频率比一般患者高,而且随时需要在床旁进行,所以,ICU的选址应该考虑接近影像学科的因素。
考虑上述因素的主要目的是,务必使重症患者的转运效率最高,临床和医技等相关辅助科室的技术保障更加有力。“接近”的实现可能通过病房大楼的楼上楼下实现,也可能通过医院大院里病房大楼之内或者病房大楼之间的便捷连接实现。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就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靠直通电梯或输送管线途径输送患者或检验标本及其报告。不同楼房之间与ICU的连接,最好有能够遮挡风雨的连廊,并有便捷的往来电梯与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科连接。ICU与检验科、药房等辅助部门,如能建立自动化的物流传输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应该把ICU建设在远离密集公共人流的区域。比如,按照目前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应该把接收全院重症患者的ICU建设在门诊部等人员流动量大、声音嘈杂的地方;紧挨着急诊科也不是一个好主意,原因是急诊科的人员流动量大而频繁、声音也比较嘈杂;此外,急诊科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非医疗的突发事件可能对应该经常保持安静的ICU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提高ICU的工作效率,保证重症患者的治疗安全,ICU的周围应该有安静舒适的宜人环境,ICU的窗户应该能够接受外面的日光,使患者以及在其中工作的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感受一年四季和昼夜的变化,病房外面最好有优美的绿化环境。
2.ICU的规模及其相关因素
ICU的规模首先与ICU空间的大小有关,ICU空间是ICU规模的决定性因素。ICU的病床数量一般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而定,ICU的床位数量设置,既要考虑ICU对医院或科室危重病患者的接收能力,也要考虑固定在其中工作的医护人员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满足日常的医疗需要,并且能够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服务范围、人员配置、工作效率和管理的角度,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医院临床实际需要适当增加。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轻症患者将主要在社区医院解决,综合性大医院和区域性的综合医院,将来的定位和收治对象,将主要是以收治复杂、重症的患者为主,ICU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先进国家ICU病床数占医院总床位数的比例更高,美国一些专科医院甚至达到20%左右。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状况参差不齐,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规模要求,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重症医学科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需要,管辖若干个ICU病区。但从医疗运行效率的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病区)以8~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ICU的规模。但在考虑扩大ICU的规模时,既要考虑到ICU的病房空间要求,也要考虑相关设备条件和ICU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是否能够满足需要等因素。
ICU的效率实际上与医院危重患者的数量和转入ICU的标准有关。对入住ICU指征的把握,将直接影响ICU的病源数量,进而影响ICU规模的决策。ICU的规模还与ICU的医疗运行管理有关,ICU应根据医院和科室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一流的设备和规范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既是ICU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也直接影响ICU的整体功能发挥,是决定ICU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此外,ICU规模的大小,也与ICU病床的实际使用率、相关人员的临床技术水平和ICU管理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3.ICU规划设计的具体问题
ICU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必须突出ICU的专科工作特点。面对危重患者,快速、安全有效的转送,以及如何减少对ICU运行的干扰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故ICU的规划设计应该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重症患者转送ICU的通道:即重症患者从主要服务对象病区的什么方向、通过什么方式转送ICU是最方便、快捷和安全的。重症患者的转送通道受到ICU的地理位置、主要服务对象病区等因素的影响。如果ICU建设在地面首层,一般只需考虑转运的最短距离即可;如果ICU建设在二层以上,除考虑直线转运距离外,还要考虑电梯因素,是否随时有足够的电梯保障转运重症患者。
(2)患者转送ICU的方式:即危重患者能否无须过床即可直接转送ICU。为了达到快速、安全转运危重患者的目的,ICU的服务对象科室应该实现危重患者无须过床直接转送ICU的目标。因此,医院与ICU相关的交通走廊、病区门口和ICU病区内通道的宽度设计,除要求考虑到转送重症患者时能够容纳病床通过外,还要考虑到病床旁边可能还有大氧气瓶、生命支持器械如呼吸机等抢救治疗设备,以及护送的医务人员等需要同时平行通过。同样,转运患者的医用电梯的选用也要遵循这些原则。
(3)医务人员上下班和家属探访等各类人员进出ICU,以及各种物品的交通方式:鉴于ICU工作的特殊性,考虑到ICU医疗运行、感染控制等需要,应对各类人员的来往进出ICU进行控制,医务人员和家属的进出通道最好独立分开。在ICU的日常医疗活动中,工作人员、患者和有关医疗物资的流向必须明确,三者进出ICU的通道应该分开,设计各自专门的通道,最好还有家属接待的专门通道。人员和物资流向的有序分开,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对病区工作的干扰,减少交叉感染,有利于ICU的医疗运行与病区的管理,提高ICU的工作效率。
(4)ICU固定设施的用房需要:ICU的医疗运行需要有各种电气化设备来保障,而这些设备除需要有一定的放置空间外,它们的功能维护以及运行过程中噪声的控制也是ICU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ICU需要有专门的区域放置诸如空气调节设备、新风供给设备、医用气体供给设备等较大型的专门设备。放置这些设备的区域,在不影响它们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应该尽量远离ICU的工作区域,以尽可能减少噪声对ICU的影响。故如果准备在新建的大楼中建设ICU,则在大楼的设计中,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其中,比如可以在将来ICU用房的附近楼层设计专门的设备层。
(5)ICU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塑性:即对ICU的某些区域及其相关通道作特别的设计,使之可以应对日常工作中的某些特殊医疗服务需要,比如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处理等,同时也可以提高ICU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ICU可塑性设计的方法有多种,但首先是病房功能、病房空间和相应通道的设计,比如,设计一定数量的、可以正负压转换的病房,利用活动性的间隔墙壁使病房的空间能够按照需要作相应调整等。此外,在一些规模不太大的综合性医院,如果ICU面对的服务对象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室,为适应不同类型危重患者的需要,也可以在ICU中根据可塑性设计的原则,从病房装修方面考虑做一些相对功能区域的划分,从功能要求方面做一些诊疗设备的必要配置,当有实际需要时灵活变换使用,以适当延伸ICU的医疗功能、提高ICU的实际使用率。
(6)鉴于ICU临床工作的特殊性,ICU应该设计成相对封闭的一个医疗区域,以便使ICU的整体设计布局,能够达到确保ICU的日常临床医疗运行安全流畅的目的。在ICU相对封闭的医疗区域中,还可以根据ICU医疗运行的功能需要划分若干区域,分别与外界进行联系,最好是医务人员、转出ICU的患者和洁净物品等从ICU的某一区域进出;而ICU相关的污物、医疗废物和死亡患者的尸体等从ICU另外的区域运出。
(二)ICU的病房空间及其影响因素
ICU空间设计的总要求是:ICU要有足够的空间,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和照明环境;物流、气流、污水和污物的流向和排放必须设计合理;要保证病房有适当的温度、湿度,使之能减少污染,降低院内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有条件者病房内最好装配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层流的要求应该与收治患者的病情需要相适应;周围环境、空气气候等条件优良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条件,使ICU的自然通风与封闭送风相结合。ICU空间的大小将决定其基本用房和辅助用房的空间和数量,对ICU的规模及其整体功能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ICU建筑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1.ICU的基本用房
在ICU,无论是常规监护或是出于紧急救治的考虑,患者都应在医护人员全天24小时、直接或间接(通过视频和监护系统)的观察之下。因此,ICU病区的设计必须满足医护人员从医护工作站(亦称“护士站”)或治疗、配药室等主要医疗辅助用房可以观察到患者状况、并迅速到达病床的要求。此外,为了适应ICU的实际临床工作需要,ICU病区应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分若干功能区域,大体上可分医疗区域和辅助功能区域。医疗区域还可以根据收治患者的特征再分区,辅助功能区域包括工作人员办公生活、污物处理、内镜消毒等区域。医疗区域的病房、医护工作站、洁净物品室、配药室和治疗室等基本用房一般应该设计在同一区域。
(1)ICU的病床空间:
ICU的面积和空间应该足够大。病区中的病床设置可分为开放式病床和单间病房两种。在我国目前的ICU,多数是开放式与单间各占一定的比例,一般开放式病床的数量比单间多。开放式病床进行各种观察、治疗等医疗处理较方便,但病床之间的干扰较多,尤其对清醒的患者影响较大,如预防措施做得不够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单间病床私密性好,外界干扰少,有利于防止感染的播散,适宜收治特殊的患者,如需严格控制感染的患者等。单间病房为主的ICU,需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固定专门人员在床边监护或增加巡诊的次数。从重症医学的发展而言,应该在ICU专业医务人员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多设计单间病房或分隔式病床。
开放式病床每床占地面积应有12~16m 2,床与床之间最少应该有1.5~3m的间隔,以方便各种抢救治疗仪器的摆放,并有足够的空间使各种抢救治疗能够顺利进行。ICU中神志尚清醒的警觉患者,面对周围的危重患者,难免恐惧、焦虑,且患者间的互相干扰、影响睡眠等也对康复不利。因此,在开放式病床之间可以考虑用隔墙分隔,隔墙的高度约1.2m,上方为透明钢化玻璃,既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又比较私密隐蔽。
单间病房应有18~25m 2的空间,间隔墙壁上方尽可能使用透明钢化玻璃;推拉式的玻璃门和(或)分隔墙可以提供便利的观察和在紧急情况下进出病房的通道;单间病房与单间病房之间应有玻璃观察窗;为保护隐私可以装置墙(窗)帘。
病床的旁边应该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放置ICU的常规诊疗设备,同时为了减少交叉感染,应该安装足够的洗手和手消毒设施,尽可能每床配置一套洗手设施,至少每两张病床配置一套,包括感应式水龙头,感应式或液压式洗手液,擦手纸等;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为每位患者检查前后、各种技术操作和无菌操作前、处理污物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按照院内感染控制的要求认真洗手。
(2)ICU的隔离病房:
重症患者抵抗力差,多数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入住ICU以前大都应用过抗生素治疗,有的甚至反复应用过多种抗生素,ICU医师对危重病患者的治疗处理又经常必须采取各种侵入性的方法,所有这些因素均使ICU中的危重病患者极易受到各种感染的威胁。事实上,ICU中危重病患者的死亡也大都与感染有密切关系。所以ICU的医疗工作应突出感染的控制。此外,由于ICU收治的患者经常以病情危重为首要标准,原发疾病或合并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很难在转入ICU以前作出准确判断,即ICU不可能对其收治的危重患者一一排除是否具有传染性。而且即使患者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在某种特定条件下,ICU也可能必须首先对其进行救治,故有条件的医院,每个ICU均应该设计具有隔离作用的单间病房,最好具有正负压转换功能。ICU中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危重病患者的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每一个ICU最少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隔离病房的空间应该足够大,其设计应该符合应对各种传染病的要求,比如有一个前室,用于工作人员进出病房前换特殊的防护隔离衣服等;患者的污染用物在其中能够做初步的防护处理再对外转送;患者的排泄物最好有专门的排放管道经过处理后排放。
装配空气净化系统的ICU,对保持ICU中空气的新鲜和洁净,有效控制因空气污染造成的院内交叉感染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隔离病房的空气洁净度设计要比ICU病区普通病床的洁净级别更高。此外,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循必要的管理要求,如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按规定执行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尤应注意气道护理操作时戴上无菌手套,这样既可保护医护人员降低受感染的机会,又可以防止患者之间呼吸道感染细菌的交叉传播;对于一些特别的感染患者,应该按照相关要求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每床所用的诊疗物品必须单独配套准备,禁止与其他床位交换使用等。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使ICU中耐药细菌的交叉感染机会大为降低,需要进行隔离的危重患者尽可能减少,从而缓解隔离病房的使用压力。
(3)医护工作站:
医护工作站应设置在适中位置,并与病床处于同一空间,视线通畅,便于观察监护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病情变化。医护工作站的空间设计应该根据ICU的规模决定其大小,不能设计过于狭小,应该同时满足ICU的当班医师和护士在医护工作站同时在其中各司其职,完成各项医疗和护理管理工作。
医护工作站一般设有各种报警监护仪,包括监护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的中央监护系统,以及对危重患者的床边实时录像监视系统等;有些ICU为了便于与外界的联系,还装配有ICU周围环境的实时监视系统。此外,由于ICU需要处理的临床信息太多,计算机网络系统目前已经在大多数的ICU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比如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记录、分析、存储等,可以在工作站完成各种医嘱文书及其处理,故信息通讯的管路设施必须足够完善。ICU一般的日常医疗、护理和ICU对内、对外管理等基本职能大都在医护工作站中完成。因此,在设计ICU的医护工作站时,应该根据ICU的规模,考虑医护工作站的各种功能需要,同时做好ICU将来各种功能发展的前瞻预测,在医护工作站内铺设和(或)预留足够的供电以及信息通讯等专门线路,既保障目前的使用需要,也方便将来的功能升级。
医护工作站应该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舒适、宽敞的工作环境和足够的空间,必须有良好的照明;在显眼的位置应该安置挂壁钟,方便医务人员随时掌握时间的变化;当采用数据自动化系统时,还需要空间来放置电脑终端和打印设备。病历以及文件用纸无论是放置在棚架上或文件柜中,都要方便医护人员的取用;此外,还需要为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位置来处理医嘱、书写和核对病历,因此,医护工作站中台面、抽屉和各种文件柜的设计都应该做到人性化,方便实用。
根据ICU的临床工作特点,为随时观察处理ICU中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ICU病床应该尽可能与医护工作站靠近。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根据病房的建筑空间状况等因素作出综合的设计。ICU病床与医护工作站的联系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环绕式:
在ICU的中央核心部位设置医护工作站,即病床围绕医护工作站布置,医护工作站周边可以设置玻璃隔断和柜台。医护人员可以边在工作站做相关的工作边观察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距离短,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医护工作站前后左右都有患者,不是集中在一个方向,观察难于专注。此外,这种布局可能使ICU医护工作站与其他医疗用房脱离,如果相隔距离太远,工作联系的呼应性稍差。
2)U形三面式:
这种布局与环绕式类似,前、左、右三方布置床位,后面可与医辅用房直接联系,保留了环绕式的优点,可能使医护工作站与后面的其他医疗用房联系距离缩短,可以避免病房、医护工作站与其他医疗用房呼应性差的缺陷。
3)两面式:
多用于双走道平面,中间设医护工作站及其他工作间如化验室等辅助用房,医护工作站面临两条走廊,路线较短,但也有前后难于兼顾的缺陷。
4)单面式:
医护工作站面向一个方向,即面向病床;其余三个方向与辅助间相连。这种布局方式使医护工作站面向病床,观察注意点容易集中,有利于观察。但病床一字排开,床位多时,观察的距离过长,护理的距离也较大。故此种布局仅适用于病床数少的ICU。
(4)配药室和治疗室:
配药室和治疗室也可以合并为一间,视ICU的空间而定,但它们两者之间以分隔为佳。配药室和治疗室应该与医护工作站接近,这个区域是封闭的,尤其是配药室洁净度要求较高,更加需要设计为封闭式,以减少无关人员的进出。此外,为了便于观察外面的情况,配药室和治疗室墙壁应该至少有一面墙设计为半玻璃墙面,面向病床的一面更应设计为玻璃墙面。这样在准备、配制药品时,医务人员仍然能够观察到患者和ICU内的情况;同时,外面的人也可以透过玻璃墙面确定在工作区内人员的身份。
治疗室一般用于放置治疗用的一些物品,如深静脉导管、气管导管和小手术包等。配药室内需要有配制药品的洁净台面和放置药品及相关物品的橱柜,备有冰箱和提供冷热水的洗手池。药物单独存放处至少要有约5m 2,限制类药物则要有保险柜或者专门的抽屉存放,并有专人保管和使用记录。
(5)医师办公室:
ICU的医师办公室包括一般医师的日常办公室和高年资医师[如科主任和(或)主任医师]办公室,两者之间应该有所分隔。高年资医师办公室一般可以设计单间或者双人间,应该根据ICU的规模决定其数量和(或)空间大小。
ICU医师的公共办公室是ICU全体医师日常进行交班、讨论病例的主要场所,也是ICU医师完成医、教、研各项工作的主要场所,应该设置于靠近ICU病区的区域,但与病区之间应该有所分隔。办公室中除通风、照明等基本功能要求外,应该铺设足够的信息传输线路,以方便每位医师随时使用网络系统完成医、教、研等各项工作。
医师办公室设施的完善,对于充分发挥ICU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重症医学是一门崭新的新兴学科,其临床技术涉及各专业,与临床各专业既有纵向的联系,更有横向的联系。即危重病患者的临床问题不仅仅是某一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处理危重病患者既需要有系统熟练的危重病医学学科知识与技能,也需要熟练掌握临床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危重病医学学科研究的范围广、程度深,新知识、新问题不断涌现,ICU是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有利场所。ICU中危重病患者高度集中,临床监护和治疗措施先进齐全,可以随时观察到危重病患者对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把握和了解危重病患者的疾病演变过程。此外,ICU中的医护人员大都乐于奉献、思维活跃、富于进取,这些均为ICU的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ICU的医护人员完全可以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遵循科研工作的规律,使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有计划地进行各种临床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医师办公室设施的完善,既是ICU医师完成繁重医疗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ICU医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保证。
(6)清洁物品间:
ICU的清洁物品间用来存储所有清洁和无菌的物品,也可以包括清洁的布制品。此外,洁净物品室可用于存放敷料器材、药品、器械相关配件及其他备用床具杂物等。清洁物品间的空间大小应该根据ICU的规模来决定,其地理位置应该尽量靠近ICU的医护工作站。通常在清洁物品间中根据房间的形状和大小设计放置一些棚架和(或)橱柜,用于存放各种清洁物品。清洁物品间内应该有适当的分区,以便医务人员随时取用相关物品。棚架和橱柜离地要有一定的高度,以利于对其下地面的清洁。
(7)污物处理室:
ICU必须有专门的污物处理区域,即污物处理室。污物处理室通常设置于ICU的后半部分。污物处理室不可以和清洁物品间设置在同一区域。最好将处理患者生活污物的区域和处理医疗污物的区域分开。从病区到污物处理室的通道应该合理顺畅,最好有专门的通道与污物处理室相连。污物处理室也可以根据处理不同污物的功能要求,划分若干区域,各种用具分类放置,各种污染物品分别处理。病房内的污物、废水和使用后的器械,应该有专门的通道进行处理,最好通过特殊设计的传递窗,传送到污物处理区域处理,减少污染机会。
污物处理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污物处理室内空气必须向室外排出。地面应该使用无缝材料,以利于清洁。污物处理室必须有一个处理患者排泄物的专用通道;必须设置相关水池和储水槽,两者均有冷热混合的水龙头。污染布制品和其他废弃材料必须分别放在专门的带盖的容器中。被患者体液或其他物质污染的物品必须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废弃的针头及其他尖锐物品应该放置在特殊的容器中,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废物袋收集污物。污物的处理和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必须符合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
此外,ICU应该配备足够的消毒隔离设备。病房内应配备微生物采样器、消毒液浓度试纸和各种消毒用品,以便进行消毒工作和感染监测。
(8)内镜消毒存放室:
内镜,尤其是纤维支气管镜是ICU的重要诊疗器械之一,在ICU中使用频繁。为了保证ICU中内镜的使用和消毒两不误,应该在ICU中专门划定内镜的冲洗、浸泡和消毒区域,并配备相关设施。有些医院计划通过全院集中处理的方式,把全院的内镜集中消毒处理。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备用镜,才能满足ICU临床医疗工作的日常需要。因为,在一个繁忙的ICU,随时都可能需要使用内镜,比如用纤维支气管镜为危重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清除气道内一般吸痰方法无法清除的分泌物等。随着重症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将来的ICU常规设备配置中,还应该配置消化内镜等设备,故在ICU的空间条件许可时,设置专门的内镜消毒存放区域是必要的。
2.ICU的其他辅助用房
ICU的附属用房是保证ICU正常医疗运行的重要保障,按照《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和管理指南》的建议,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除上述ICU基本用房外,ICU的附属用房包括更衣室、阅片室、仪器室、实验室、库房、值班休息室、配餐休息室、盥洗室、卫生间、家属接待室、示教室等,具体设置可以根据ICU的科室建筑空间和实际使用情况决定。它们当中也可以根据科室的具体地理位置,结合各辅助用房的功能再分若干区域。辅助用房的供电、数据信息接口必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并预留足够数量备用,保证各种用电、信息接口能随时连接使用,尽量避免使用电插拖板等临时接入口。
(1)更衣室:
更衣室一般设置于ICU工作人员入口处,其空间应该足够大,分隔为男女更衣室。配备的更衣柜应该能够吊挂冬衣,里面设置小抽屉用于放置私人物品。另外,更衣室应该设置专门的换鞋区域和相关设施,洁净与替换下来的衣服等物品,应该分开不同的区域放置。
ICU的工作人员数量比普通病房多,对进出ICU的人员也有不同于普通病房的特殊要求,因此,ICU更衣室的空间和功能设计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按照《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和管理指南》的要求,ICU中必须固定一定数量的骨干医师,ICU的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每床不少于一个医师),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其他医师如轮科、进修或实习医师。护理工作在ICU的日常医疗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ICU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护理人员。为维持ICU的基本医疗运作,护士与床位数之比应有3∶1以上,依照床位数量和收治病种的不同,保证每班有2~4名护士参加值班。因此,ICU更衣室的空间除要满足ICU本科室医务人员的使用需要外,还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兼顾到日常轮科、进修、实习、会诊和参观人员的使用需要。
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循有关要求,如进入ICU前必须更换衣物,包括: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患有感冒、呼吸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的ICU工作人员,要严禁进入ICU接触患者等。因此除更衣室的设置应该达到相关使用要求之外,与之相对应的管理规范也应该完善,并使之在更衣室中能够得到切实执行。
(2)阅片室:
有条件的ICU或多个ICU的附近可以设置单独的房间或独立的区域用来阅片和存储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阅片装置也可以设置于医师办公室。其阅片灯要有足够的面积以满足同时观阅多张对比影像资料的需要。最好有电子影像信息传递系统,每周至少安排1~2次ICU与影像学科的室内阅片讨论会诊更佳。
(3)仪器室:
在建设配置完善的ICU,仪器室的用途已经不仅仅用于放置器械,因为ICU常用的检查和治疗器械,如心电图机和呼吸机等都会放置在每一张病床的功能架上、床边,或者病区中相对固定的区域,以方便紧急需要时随时取用。故仪器室一般用于放置一些ICU共用和备用的诊治器械、同时兼有放置相关器械配件等作用,如备用呼吸机、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和血液净化仪,以及急救用手推车、手提式的监护仪/除颤器、便携式呼吸机等器械物品。
(4)实验室:
ICU与医院的中心实验室一般相隔有一段距离,标本在ICU和医院中心实验室之间的流动经常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而且,医院的中心实验室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完全保证在数分钟之内完成ICU常用的检验项目,不利于ICU抢救工作的进行。这些缺陷在节假日和夜晚等医院非正常上班时段影响尤其突出。因此,床边实时快速检验项目在ICU中的应用逐年增加,ICU中应该设置小型的实验室。ICU的实验室可以进行与抢救密切相关的一般化验,如血常规、血气、血电解质、肾功能和乳酸等时间性很强的抢救和紧急化验项目,可由护士和(或)医师操作,以提高ICU的工作效率。所有参与相关实验操作的医务人员都应该由医院的检验部门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单独操作仪器。实验仪器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各项维护并做好相关记录,此项工作可以由ICU中相对固定的医务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医院的实验部门定期派人完成,以确保ICU实验室操作的正规性、检验数据的可靠性。为了减少ICU与实验室之间检验标本尤其是血液标本的传送时间,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ICU中装配检验标本的气体传送系统。
在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医院,实验室的监测数据,最好能够通过适当的连接,与医院的信息系统整合,以便ICU中的检验数据可以利用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随时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如数据趋势分析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ICU用于检验方面的信息投资,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展和增强ICU实验室的功能。实验室中试剂的保管、废物的丢弃与放置必须符合相关管理要求。
(5)库房:
ICU的库房用于放置患者用的衣服、床上用品,以及其他ICU用物。可以配置不同的储藏柜和(或)层架放置不同类型的物品,以方便管理和取用。为了便于ICU与外界的被服交换,库房可以设置于靠近ICU正门口的区域。
(6)值班休息室:
值班休息室是为值班的医务人员提供短暂休息的场所,其中的配置最重要的是休息用的床,床的数量应该根据值班人员的数量尽可能多,以保证在ICU患者的病情许可条件下,所有值班的医务人员都有片刻休息的地方。进入值班休息室的目的就是休息,所以没有必要将其装修布置成星级宾馆的房间一样,可以没有电视机,可以没有洗澡间,值班休息室也可以尽量远离ICU病床,以最大限度降低噪音的影响。值班休息室中必须有呼叫装置和(或)直通电话与医护工作站连接。
(7)配餐休息室:
由于ICU中能够消化食物的危重患者大多数都是通过胃管注入肠内营养液,大部分都不需要像普通病房的患者一样配餐,故配餐休息室除供部分可以进行普通饮食的患者准备餐食之外,还可以供ICU的医务人员短暂休息、就餐使用,应该尽可能远离ICU工作区域。应该在配餐休息室中配置壁柜、电冰箱、饮水机和微波炉等基本生活用具,并且必须有完备的洗手设施。
(8)盥洗室和卫生间:
ICU的盥洗室和卫生间可以设置在同一区域,一般只供ICU内的医务人员使用。盥洗室中最好随时有冷热水供应;卫生间应该备有相应的卫生清洁用品,并有足够的洗手设施。
(9)家属接待室:
家属接待室最好设置在ICU的入口处,以便对探访者进行控制;家属接待室应该有能与ICU的内部进行双向对话的可视通信系统;探访通道最好可以和工作人员通道分隔开;家属接待室最好采用温暖的色调、柔和的灯光,并有各种座椅,方便医务人员与家属进行各种信息沟通,家属也能在此了解到一些宣传资料、医院和病区提供的服务项目等。为保证ICU内治疗的每一个危重病患者拥有一个舒适、安静、平和的环境,在不干扰患者正常治疗的前提下,应根据国情、公民素质、ICU周围环境和医院本身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属探视制度。一般说来,以不进入病房内为宜,可以通过在家属接待室观看摄像机同步传出的图像,实现家属与患者的沟通,清醒患者可通过对讲系统与家人对话,这样保证了每个患者既能得到充分的治疗,又能与家人沟通。也可以采用限制进入病房的人数、规定探视的时间等家属探视制度。
(10)示教室:
示教室是集中培训ICU医务人员的场所。同时,ICU也是提高医院临床各科医护人员综合技术素质,进而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培训基地。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其诊治范围涉及临床各专科。危重病医学研究的课题是患者器官与器官、器官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细胞甚至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症患者通常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变化迅速,ICU医师必须针对病情作出准确果断的处理。深入理解这些关系,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对提高临床各级医护人员的专科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ICU中进行临床培训,是培养临床优秀医护人员的必由之路。因此,有条件的ICU应该设置示教室,配备相关的教学用具,如多媒体教学用具、模拟人等。
(三)ICU建设的一些细节
ICU的建设设计和装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绝非相关设备的简单堆砌。ICU建设设计中各种环节的把握,是ICU建成后实现高效远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1.ICU病床的“生命岛”设计
对ICU实行中心供氧、供气,是ICU建设设计的一项基本要求。将大瓶氧气搬到病床给ICU危重患者使用,存在严重的医疗隐患,不利于ICU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的抢救治疗。因此,每一张ICU病床都应该配备完善的氧气和压缩空气等医用气体供应系统,通常通过设置在病床床头的设备带或者是床头上方的功能架来实现。
ICU的病床最好按照“生命岛”的功能模式设计装修,即病床的床头不靠墙,所有电线、气路的接口最好全部集中于功能架上,以避免线路在地上乱拉乱接的现象,使病床的四周无障碍物,行走通畅,医护人员可以在病床的四周随时对患者进行各种抢救治疗,尤其是紧急抢救时可以随时在床头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等医疗操作。
此外,每床的供电、供气、吸引以及数据信息接口应该足够并留有备用,除满足病床固定设备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临时使用的诊疗设备(如内镜、透析设备等)的需要。例如,每床应该有至少18个电插座,两套以上的通气、吸引等相关插口,以及各种数据信息通讯接口。选配电插座时要根据将来器械的插座连接方式,选配一定比例欧式和中式插座;各种气体的插口,要求不同气体的接头之间不能混插。此外,为保证使用安全,所有管线应为每床单独通路,即某一病床的故障不会影响其他病床,而且,必须保证各种用电设备可靠接地。为了应对医院可能发生的停电情况,ICU应配备有专用的电、气应急设备,保证ICU任何情况下工作的连续性,最大限度保证ICU的临床医疗安全。信息通讯插口通路要适应现代化医院的需要,能够满足将医院的各种医疗、检验和影像信息实时传输到床边的实际需要。空间足够、配备完善的ICU病床,才能为危重病患者提供最大限度的生命保障,才能真正成为使危重病患者能够迅速脱离险境的生命之岛。
2.ICU的空气调节系统
危重患者的救治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保持病房的温度、湿度相对恒定是ICU建设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ICU中均需要有空气调节系统。限于目前国内的经济水平,一般的ICU大多数采用普通的空调机来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其缺点是空气循环使用,新风不足,干燥。另外,ICU中医务人员数量较普通病房多,医护人员和患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各种途径产生的异味等靠普通的空调和通风设备无法有效排除,甚至在这样的封闭区域中长期工作可能造成室内空气中氧的含量不足,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如果病房的空间不够,影响更大。故如经济条件许可,最好安装空气净化系统,有层流设备最佳,以保证病房有足够的新风,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异味,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空气净化系统可将空气过滤除菌,尽可能驱除空气中的悬浮物,保证空气洁净(细菌含量监测≤200CFU/m 3),应设置可拆洗更换的过滤网,并定期清洗;室内温度在20~22℃左右,相对湿度50%。运用空调换气通风的,室内每小时新风量应>2次,气体交换量>6次。
3.ICU的墙面与地板设计
ICU中地板与墙壁的颜色搭配可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要求配置:既要考虑视觉效果,也要考虑色彩对人精神方面的影响;既要考虑色彩对患者的影响,也要考虑色彩对长期在ICU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影响,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一般以柔和明亮为佳。地板与墙面之间要用圆角连接,以方便清洁。病房的色调以暖色为佳,使长期在其中工作的医务人员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建筑装修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但ICU的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地板最好铺设软质地板胶,以起到防滑、消声等作用。地漏必须在排水口的下部设置隔水封闭装置并加密封盖;污水排放管道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4.ICU的照明
ICU的照明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设置不同的照明,病房的照明应该采用防疲劳的柔和光源,以减轻灯光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刺激;天花板上的照明,不可直接安装在患者的头顶上,以分列于患者左右两侧为佳,同时ICU的光源要具备停电自动应急功能。为了应对ICU随时可能需要的床边紧急手术以及穿刺等操作的需要,可以在ICU中配备移动式手术照明灯。
(覃铁和)
主要参考文献
[1]萧正伦,覃铁和,黎毅敏,等.危重症监护医学与ICU.广州:广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刘大为.危重病学分册(21世纪医师丛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 Guidelines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design.Guidelines/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rit Care Med,1995,23(3):582-588.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和管理指南.2006.
[5] Bongard FS,Sue DY.CURRENT CRITICAL CARE.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Shoemaker WC,Ayres SM.重症监护学.4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 Thompson DR,Hamilton DK,Cadenhead CD,et al.Guidelines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design.Crit Care Med,2012,40(5):1586-1600.
[8] Ferri M,Zygun DA,Harrison A,et al.Evidence-based design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end-user perceptions.BMC Anesthesiol,2015,15:57.
[9] Rashid M.Two decades(1993-2012)of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 desig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hysical design features of the best practice examples.Crit Care Nurs Q,2014,37(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