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复数及其运算

1.1.1 复数的概念

在中学代数中已经知道,一元二次方程x2+1=0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为求解此类方程,引入了新的数i,规定i2=-1,且称i为虚数单位.从而方程x2+1=0的根记为,由此引入复数的定义.

定义1.1.1 设xy为任意实数,则称z=x+iy为复数,其中x称为z的实部,记为Re(z)=xy称为z的虚部,记为Im(z)=y.

x=0,y≠0时,则z=iy称为纯虚数;当y=0时,则z=x为实数,因此复数是实数概念的推广.

若记=x-iy,则称它为复数z=x+iy的共轭复数.例如,复数z=5+2i的共轭复数为z=5-2i,且有

两个复数相等即当且仅当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如设z1=x1+iy1z2=x2+iy2,则z1=z2x1=x2y1=y2.当一个复数为0时,当且仅当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同时为0.

注意 两个不全为实数的复数不能比较大小.

1.1.2 复数的表示法

由于复数z=x+iy由一对有序实数(xy)所唯一确定,它与xOy平面上坐标为(xy)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也与从原点指向点(x,y)的平面向量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该平面上可用上述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z=x+iy(图1.1.1),所以常把“点z”或“向量z”作为“复数z”的同义词.此时,称表示复数z=x+iy的xOy平面为复平面或z平面,其中x轴上的点表示的是实数,称x轴为实轴;y轴上的点表示的是纯虚数,称y轴为虚轴.当y≠0时,点z与关于实轴对称.

图1.1.1

定义1.1.2 在复平面中,称向量z的长度为复数z的模或绝对值,记为

   (1.1.1)

z≠0时,我们把向量zx轴正向的交角θ称为复数z的辐角,记为Arg(z)=θ,于是有

x=rcosθ, y=rsinθ.   (1.1.2)

注意 z=0的辐角不确定,即Arg(0)无意义.当z≠0时,其辐角Arg(z)有无穷多个,它们彼此相差2π的整数倍,可是满足条件-π<Arg(z)≤π的辐角值却只有一个,称该值为其辐角的主值,记为arg(z),于是有

-π<arg(z)≤π,   (1.1.3)

Arg(z)=arg(z)+2kπ (k=0,±1,±2,…).   (1.1.4)

且当z=x+iy≠0时,有

   (1.1.5)

其中

一对共轭复数z在复平面的位置是关于实轴对称的(图1.1.1),因而,如果z不在原点和负实轴上,还有

复数z=x+iy通常称为复数的代数表达式.由式(1.1.2)和欧拉公式:eiθ=cosθ+isinθ,可分别写出其三角式和指数式,即

z=r(cosθ+isinθ), z=reiθ.   (1.1.6)

因此,复数的表示法基本有三种

z=x+iy(代数形式);

z=r(cosθ+isinθ)(三角形式);

z=reiθ (指数形式).

这三种表示法可以互相转换,以适应讨论不同问题的需要.

【例1.1.1】 将化为三角式和指数式.

解 r=|z|=2且

由式(1.1.6)得z的三角式为

z的指数式为

1.1.3 复数的四则运算

设两个复数为z1=x1+iy1z2=x2+iy2,它们的加、减、乘、除运算定义如下:

z1±z2=x1±x2+i(y1±y2);

z1·z2=(x1x2-y1y2)+i(x1y2+x2y1);

不难证明,复数的加、减、乘运算和实数的情形一样,也满足交换率、结合律和分配率:

z1+z2=z2+z1, z1z2=z2z1

z1+(z2+z3)=(z1+z2)+z3, z1z2z3)=(z1z2z3

z1z2+z3)=z1z2+z1z3.

共轭复数有以下主要性质:

(1)

(2)

(3)

(4)

由于复数可以看作平面向量,所以当z1≠0且z2≠0时,其和、差运算可以在复平面上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表示(图1.1.2).

图1.1.2

图1.1.3

|z1-z2|就是点z1z2之间的距离(图1.1.3),因此有

|z1+z2|≤|z1|+|z2|,|z1-z2|≥||z1|-|z2||.   (1.1.7)

对于非零复数zk=rk(cosθk+isinθk) (k=1,2),利用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容易验证z1z2z1/z2的三角式分别为

z1z2=r1r2[cos(θ1+θ2)+isin(θ1+θ2)];

z1/z2=(r1/r2)[cos(θ1-θ2)+isin(θ1-θ2)].

由此可以看出,

|z1z2|=|z1||z2|, |z1/z2|=|z1|/|z2|;   (1.1.8)

Arg(z1z2)=Arg(z1)+Arg(z2),Arg(z1/z2)=Arg(z1)-Arg(z2).   (1.1.9)

注意 式(1.1.9)中等式两边是多值的,它们成立是指两边辐角值的集合相等,其中右端辐角的和(差)运算是指Arg(z1)的每个值可以加上(减去)Arg(z2)的任意一个值,另外,由于两个主值辐角的和或差可能超出主值的范围,因此对辐角的主值而言,等式不一定成立.

另外,对于z1=z2=z=r(cosθ+isinθ)和任意自然数n

zn=rn(cosnθ+isinnθ).   (1.1.10)

其中,zn表示n个相同复数z的乘积,称为zn次幂.

如果定义,那么当n为负整数时上式也是成立的.

特别地,当z的模r=1,即z=cosθ+isinθ时,可得到棣莫弗(De Moivre)公式:

(cosθ+isinθn=cosnθ+isinnθ.   (1.1.11)

1.1.4 复数的n次方根

定义1.1.3 设有非零的已知复数z,若存在复数w使z=wn,则称w为复数zn次方根,记为

为了求出根w,令z=r(cosθ+isinθ),w=ρ(cosφ+isinφ).

根据式(1.1.10)有

ρn(cosnφ+isinnφ)=r(cosθ+isinθ),

于是

ρn=rnφ=θ+2kπ (k=0,±1,±2,…);

其中是算术根,故所求方根为

   (1.1.12)

k=0,1,2,…,n-1时,可得到n个不同的根,而当k取其他整数值时,以上的根会重复出现.例如k=n时,wn=w0.

从几何上易看出,n个不同的根就是以原点为中心,为半径的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n个顶点,任意两个相邻根的辐角都相差

【例1.1.2】 求

解 因为,所以

图1.1.4

k=0时, ;

k=1时, ;

k=2时, ;

k=3时, .

这四个根是内接于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内接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图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