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出处】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13.20)
【译文】
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不辜负君主的重托,这样就可以称作“士”了。
【解读】
这里孔子从道德和处事能力两方面概括了士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在道德层面,士人首先要知耻,并通过知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十分强调耻感意识,认为这是人们在道德自律和道德完善方面不可或缺的要素。《论语》中孔子多次告诫学生要知耻。孟子对耻进行了更为充分的阐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上》)《大戴礼记》中也说:“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在处事能力上,士人要能代表国家出使,不负君命。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争霸,受命出使他国的人往往肩负着国家的命运,如果能顺利完成使命,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国家的功臣。
当今从政者同样应该具备知耻之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有了知耻之心,才能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不断进行自我的道德审视,从而做到自我批评、向善自新。有了使命感,才会不负国家的嘱托和百姓的期望,尽到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