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译文】
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关于“仁”和“勇”,孔子还有一个重要论断:“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仁”与“勇”,都是成就君子人格的必备达德,而“仁”显然更重要。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勇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仁者心底无私,所以能够路见不平,勇敢相助;有些人看上去勇猛,其实只是逞一时血气而已。
仅有蛮力,不一定是真勇者;手无缚鸡之力,而危难当头挺身而出者,反称大勇——楚汉之争时,刘邦手下大将彭越镇守外黄城,与项羽激战。项羽全力攻下外黄城,彭越弃城而逃。项羽进城后,对城中百姓曾帮助彭越守城一事非常恼火,传令杀尽外黄城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这时,城中一位十三岁的孩子站出来,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成功说服项羽收回命令,挽救了百姓。力能扛鼎的项羽与稚气未脱的外黄小儿,武力高低对比不言而喻,但后者才真正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