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元大都中轴线的长度与区域空间的规划

元大都中轴线的长度是多少?中轴线区域是怎么规划的?其规划是否有“中心点”和“黄金分割点”?笔者在研究元大都规划时,发现元大都中轴线是依其规划“原点”来确定其长度、“中心点”和“黄金分割点”的。

一、元大都中轴线的规划长度

刘秉忠规划元大都中轴线的依据是什么呢?依据是金大宁宫中轴线,是将金大宁宫中轴线向南北延伸而形成元大都中轴线的。

刘秉忠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中轴线向南北延伸的长度呢?依据是“青山”(即景山),是以“青山”为“原点”,来规划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空间位置的。“青山”,最早可能是燕昭王为礼贤名士而堆筑的众多的“黄金台”之一,所以直到元末明初景山仍为元大都金台十二景之一。

隋炀帝规划临朔宫时,可能以“金台”为“社”,将宫城规划在“社”的南面,以“社”为“靠山”,形成左青龙(永济渠)、右白虎(太液池)、南朱雀(宫城朱雀门城台,今午门城台)、北玄武(社)之势,并以“社”为“原点”按隋里制和尺度规划了临朔宫中轴线及其众建筑。“社”的高度和东西、南北的长度也呈明显的隋里制和尺度的特征。

忽必烈听取刘秉忠等谋臣的建议,遵从古制,广植名木于“社”,并命名为“青山”。

元大都中轴线上大城丽正门和中心台的规划,都是以“青山”为“原点”的。由此可知:在刘秉忠规划元大都中轴线之前,“青山”已经存在了!

正是由于“青山”的存在,使刘秉忠便于将“前朝后市”规划得更加明显——在“青山”以南的中轴线上,以宫城为“前朝”,规划有大内、周桥、皇城正门灵星门、千步廊、国门丽正门;在“青山”以北的中轴线上,以钟楼为中心规划“后市”,规划有皇城后门、商旅通道万宁桥、中心台(后将鼓楼移建在中心台南侧的中轴线与中纬线之交汇处)、钟楼和“钟楼市”。

“钟楼市”的规划,完全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关于“匠人营国……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规制进行的,即南北长约0.8元里,合240元步,约377.4米,由钟楼北街北起点南至中心台以南的转角街。

图37 隋临朔宫泛中轴线空间规划示意图(作者绘)

注:—为中心台。×为万宁桥。△为古渡口,其西有古树,此点为中轴线与子午线的误差标点。所有数字的单位均为“隋丈”。

刘秉忠规划的元大都中轴线的长度为:北起钟楼北街丁字路口,南至丽正门两侧城墙内侧为2595元步(合8.65元里,约4081米);南至丽正门两侧城墙外侧为2607元步(约合8.69元里,约4100米);南至丽正门之瓮城前门外侧约为2685元步(合8.95元里,约4222米),南至丽正桥北侧约为9.05元里(合2715元步,约4269米),南至丽正桥南侧约为9.1元里(合2730元步,约4293米)。元大都城中轴线与宫城夹垣周长相同,均规划为“九里三十步”。中轴线与宫城夹垣形成一个“中”字。

《析津志》载:“出丽正门,门有三。正中惟车驾行幸郊坛则开。西一门,亦不开。只东一门,以通车马往来。”可知元大都丽正门外的瓮城有三个瓮城门,与先前的金中都丰宜门外的瓮城三门和后来的明北京正阳门外的瓮城三门的规制完全相同,可谓承传有序、一脉相承。

元大都中轴线从北起点到丽正门两侧城墙内侧的规划长度为2595元步。中轴线与宫城、宫城夹垣、皇城的规划,形成了三个“同心”的“中”字,可谓刘秉忠、赵秉温的匠心独具。

二、元大都中轴线的“中心点”与“黄金分割点”

元大都中轴线的“中心点”在“青山”的主峰;“黄金分割点”在内廷延春宫,即在忽必烈日常处理朝政的内廷正殿。元大都中轴线“黄金分割点”,与隋临朔宫、金大宁宫、明北京(隋、金、元、明四代)中轴线“黄金分割点”,均规划在与皇帝密切相关的主要建筑上,充分彰显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图38 元大都中轴线长度、“中心点”“黄金分割点”空间规划示意图(作者绘)

注:1.青山,为元大都中轴线之中心点。2.延春寝宫,为元大都中轴线之黄金分割点。

关于中轴线的“黄金分割点”,一些人往往根据现在“北上南下”的地图坐标来确定,而不是像古人那样“以南为上”,面南,即由北往南计算其数值,确定“黄金分割点”在由北起点往南的0.618处。元大都中轴线全长9里30步,其“黄金分割点”恰在忽必烈日常处理朝政的内廷正殿延春宫。古人规划国都(包括宫城与离宫)中轴线,其“黄金分割点”一定是在与皇帝密切相关的、彰显皇权至尊地位的建筑上。如隋临朔宫中轴线“黄金分割点”在北起点往南的0.618处,即在怀荒殿(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上;金大宁宫中轴线“黄金分割点”在北起点往南的0.618处,即在大宁殿(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上;明北京(1420—1553年)中轴线“黄金分割点”在北起点往南的0.618处,即在奉天殿(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上;1553年以后中轴线“黄金分割点”在北起点往南的0.618处,即在正阳门瓮城前门(专为天子祭天而设的御路“天门”)的位置上。

三、元大都中轴线南北三个区域空间的规划

元大都中轴线纵贯准“五重城”,规划有三个空间区域,彰显了《周礼》营国规制和皇权礼制。南中轴线之大城区域,以国门和千步廊棋盘街的规划布局,体现出皇权礼制的尊严。大内皇城区域和北中轴线大城区域之钟楼市的规划布局,体现出“面朝后市”的天子营国的理念。

1.中轴线南段,即南大城天街与千步廊区域——皇城南垣外侧至大城丽正门内侧约0.85元里(合255元步,约401米)的空间。

《析津志》记载了元大都大城南城墙丽正门内与皇城南墙垣灵星门之间,有三条南北街道,中间为千步廊街,东为“五云坊”之“春路”,西为“万宝坊”之“秋路”。南中书省在千步廊街东侧的“五云坊”内。南中书省的南北空间,在《马可波罗行纪》记述的丽正门与灵星门之间约1元里的空间内。

《故宫遗录》将元大都千步廊的总长度,以及灵星门与崇天门之间的空间距离描述得具体而准确:“丽正门内,曰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阑马墙。门内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风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绕桥尽高柳,郁郁万抹,远与内城西宫海子相望。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

笔者认为,萧洵的这段话有三个数字需要准确理解:

①“丽正门内,曰千步廊,可七百步”,是指左、右两列千步廊(东、西向的南北长度+北向的东西长度)总共七百步;

②“萧墙,周回可二十里”,即皇城四面的“拦马墙”的长度之和总共20元里,即皇城南北、东西的长度各为五元里;

③“门内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是指从灵星门内至周桥、周桥至宫城南夹垣、再至宫城南门崇天门的南北空间距离的总和为200元步。“可”,有“总共”的意思。

再根据196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勘测的元大都大城南城墙遗址(中线)的空间方位,在今故宫午门以南约750米东西一线,约为477元步,即《马可波罗行纪》记述的丽正门距灵星门约“一里”(实约0.9元里)+《故宫遗录》记载的“门内约二十步许有河……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与《南村辍耕录》有关“大内南临丽正门”的记载基本一致。皇城南垣距皇城北垣的空间距离,《马可波罗行纪》说是“六里”,《故宫遗录》说是“五里”。元大都皇城北垣的位置已经确定,在玉河南岸东西一线。由皇城北垣往南5元里东西一线规划皇城南垣,就在今端门稍北,即《故宫遗录》记载的宫城崇天门以南213元步东西一线,而不可能位于故宫东华门大街稍南东西一线。

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位于织女桥和飞虹桥东西一线的金水河,恰在端门稍北东西一线,而位于中轴线上的周桥,恰位于端门以北和午门以南。如果元大都皇城南垣在故宫午门东西一线的话,那么往北5元里的皇城北垣,就会位于今地安门以北约180米东西一线了!而实际上元大都皇城北垣却在今地安门以南约154.43米(即位于东西流向的玉河南岸以南)东西一线上。

元、明两代的史料文献记载得很清楚:元大都皇城“周回可二十里”。今北京中轴线故宫阙左门、阙右门以北的空间区域的规划格局,基本保持着元大都规划的历史风貌。

2.中轴线中段,即皇城区域:南北长度为5元里(约合1500元步,约2359米)的空间,中部又含有宫城和大内御苑两组空间。

3.中轴线北段,即皇城以北、大城中部的“泛”国市区域:南北近2.8元里(约837元步,约1316.45米)的空间。

元大都中轴线南北三个空间区域的分布,体现了“面朝后市”的规划原则与规划格局。在中轴线上,宫城和皇城对大城的空间比例约为4∶3,突出了以皇权为中心和皇权至尊的理念。

图39 元大都中轴线南北三个空间区域平面规划示意图(作者绘)

注:1.中轴线北段国市区域。2.中轴线中段皇城区域。3.中轴线南段千步廊棋盘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