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器短用解(1)
长枪架手易老(2),若不知短用之法,一发不中,或中不在吃紧处,被他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为长所误,即与赤手同矣。其单手一枪,谓之孤注(3),此杨家枪之弊也(4)。妙在身步齐进,手足合一。一发不中,缓则用步法退,急则用手法缩出枪杆,彼器不得交在我枪身内,彼自不敢轻进。我手中枪就退至一尺余,尚可戳人,与短兵功用同。此用长以短之秘也。至若弓箭、火器,皆长兵也。力可至百步者,五十步而后发,此亦长兵短用之法也。长则谓之势险,短则谓之节短(5),万殊一理(6)。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此谓势均力敌者立说也。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7)。譬之,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彼,使彼器技未到我身,我举器先杀到他身上,便有神技,只短我一寸,亦无用矣。是以我不损一人,而彼常应手便靡(8),此用众之法也(9)。若用众只待见肉分胜负,未有不败者。何则?用众有进无退,有胜无败,一步那移不得(10),故必以万全万胜为术焉。《兵谶》云(11):“一寸长,一寸强(12)。”此六字其秘诀乎!
【注释】
(1)长器短用解:阐述长兵器近敌时如何作短兵器使用的方法。
(2)长枪架手易老:枪法用语,意即长枪出手动作容易过猛过深。架手,出手进枪,扎枪。老,太过,过头。
(3)孤注:把所有的钱全押上作一次赌注,比喻仅有的可凭靠的资本。
(4)杨家枪:又名“杨家梨花枪”,相传为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妻杨妙真所创之枪法。据《宋史·李全传》,杨氏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杨家枪在明代流传甚广,备受推崇,不少兵书都有专门记载。俞大猷、戚继光还对枪法加以改进,并教士卒习练。
(5)“长则”二句:意思是长兵器长用就可以称得上势险,短用就可以称得上节短。势险、节短为古代兵学中的一对著名术语,前者指要创造、占据对敌的绝对优势和以高临下、一触即发的险峻有利态势,后者指对敌发起攻击的距离要短近,确保发则必中,一击制胜。语出《孙子·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险,急速,快速。短,距离近。
(6)万殊一理:情况各不相同,道理是一样。万殊,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7)称比之术:权衡比较敌我双方的武器,使己方武器对敌保持绝对优势的方法。称比,即称戈比干,语出《尚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原指举起,此指权衡,衡量。比,原指排列,紧靠,此指较量,对比。
(8)靡(mǐ):倒下。
(9)用众之法: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众,众人,大部队。语出《孙子·军争篇》:“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10)那移:挪动,移动。那,通“挪”。
(11)《兵谶(chèn)》:疑指已失传的古兵书《军谶》。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当中大量引有该书的内容。
(12)“一寸长”二句:意即武器有多长,威力就有多强。
【译文】
长枪进枪容易扎得过深过猛,如果不懂得作短兵器使用的方法,一击没有命中,或者击中的不在要害地方,被对手短兵器一旦格开贴身抢近,来不及收回身势,就会被兵器长了所贻害,就跟赤手空拳没什么两样了。枪法中的单手扎枪,叫做孤注,这是杨家枪法的弊病。其妙处和优点在于身子与步子一齐向前,手和脚动作配合一致。如果进枪一击不中,情况不紧急就用脚步移动法后退,情况紧急就用手上的枪法技巧将枪杆缩出枪头拖拉点地,对方兵器不能进到我持枪身体的范围内,自然不敢轻易向前。我手中持枪顺势退到一尺多的距离外,还可以扎到人,同使用短兵器的作用效果一样。这是以使用短兵器方法来使用长兵器的秘诀。至于弓箭、火器,都是长兵器。发射的力量可以到达一百步的长兵器,在距离目标五十步以后再发射,这也是把长兵器当作短兵器使用的方法。长兵器长用就可以称得上势险,短用就可以称得上节短,情况各不相同道理是一个样。杀死敌人三千人,自己损失八百人,这是指势均力敌的说法。杀死敌人三千人,我方没损失一人,则是采用了权衡比较敌我双方武器的方法。譬如,对方用什么样的武器,我一定要设法使自己的武器比对方的武器长,让对方的武器和技艺还没够得着我身体,我就举起武器先击到他身上,对方即使有神妙的技艺,但武器只比我的短一寸,也没有用。因此我方不损失一人,而对方常常随手倒下,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如果指挥大部队作战只是等到贴身肉搏才分出胜负,没有不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指挥大部队作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一步都不能随意移动,所以一定要采用万无一失百战百胜的方法。《兵谶》上说:“一寸长,一寸强。”这六个字大概就是其中的诀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