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书之《韩非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不为君主所用则死

原文

太公望东封于齐。[1]海上有贤者狂矞,[2]太公望闻之,往请焉,[3]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4]太公望诛之。当是时也,周公旦在鲁,[5]驰往止之;比至,[6]已诛之矣。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贤者也,夫子何为诛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议不臣天子,不友诸侯,[7]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8]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9]虽臧获不托足于其轸也。”[1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释

[1]太公望:即吕望,又名姜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受封于齐。太公是对他的尊称。[2]海上:海边。狂矞(yù):贤士的名字。[3]往请:指前往拜访。[4]却:停止。报见:答应相见。[5]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武王灭商,受封于鲁。[6]驰:赶马奔跑。止:使停止,阻止。比:等到。[7]臣:给……做臣子,即事奉。友:与……为友,即交往。[8]易教:改变教化。即改变君主建立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评价标准。首诛:第一个诛戮的人。[9]形容:样子,外观。引:牵拉。[10]臧获:古代对奴仆的贱称。托足:寄托脚力。轸(zhěn):本指车箱底部的四根木框,代指车子。其轸:样子很像骥的马所拉的车子。

译文

太公望被封在东方的齐国。齐国海边有一位贤士叫狂矞。太公望听说了他的贤名,就前往拜访,连续去了三趟,每次太公的车马都停在他的门口了,他却不答应出来会面。于是太公就把他杀掉了。当时周公旦在鲁国,听说后就快马加鞭地赶去齐国阻止这件事,可等他赶到齐国,太公已经把狂矞处死了。周公旦说:“狂矞可是天下有名的贤士呀,您为何要杀掉他呢?”太公望说:“狂矞主张不事奉天子,不与诸侯交往,我担心他会扰乱法制,并且带坏整个社会的风气,所以首先把他杀掉。现在这里有一匹马,样子很像千里马,可是驱策它,它不肯动;拉它,它不前进。这样的话,即使是奴仆也不愿用它驾车赶路啊。”

解说

这则故事韩非收录了两个版本。在另一版本里,隐居海边的贤士是兄弟俩,他们的思想主张是:对官方采取不合作态度以保持健全高洁的人格;不在意官方以功名利禄为主要内容建立起来的社会评价机制;追求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太公望到达封地后二话不说,就先拿兄弟俩开刀问斩,并对周公旦详细论述了他的治国理念,要点有三:第一,君主的权力来自赏劝罚禁,如果有人既不求名又不求利,赏罚对他就失去了效用,君主也就无法控制和驾驭这样的人。第二,如果有人在社会上享有贤达的名声,却不为君主所掌控,就将破坏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构成对统治权的危害。第三,君主之所以是君主,是因为可以统治臣民;民不愿为官则无臣,民又游离于君主的权力之外,无臣无民,君主就做得没意思了。

在专制统治下,社会的一切资源归君主拥有。君主利用财富、地位、名声控制臣民;臣民要获得自己的份额,就必须无条件地供君主役使。无论什么样的人,在君主那里只是工具而已,与马牛并无二致。在君主看来,臣民能否成为自己驯服的工具,这是问题的全部,他并不关心人品、能力之类的事情;如果有人不能为君主所用,无论他具有何种品德、何等才华,也无论他对社会有益或者有害,君主宁肯杀之以警示臣民,他们只能乖乖遵守君主制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专制统治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