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赵简子敢用阳虎的底气
原文
阳虎议曰:[1]“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2]不肖,则饰奸而试之。”[3]逐于鲁,[4]疑于齐,[5]走而之赵,[6]赵简主迎而相之。[7]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8]何故相也?”简主曰:“阳虎务取之,[9]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10]阳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11]几至于霸也。[12](《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
译文
解说
韩非虽然认为君臣的矛盾是先天的,不可调和的,而且臣子攫取私利甚至篡夺君位的欲望和冲动是永远存在的;但他认为,君主不能因此就不用臣子,更不能因此寄希望于找到仁德贤良的臣子,而是要用术来控制和使用臣子。他觉得只要君主善于用术,臣子“虽有驳行,必得所利”。所谓“驳行”,就是人品有缺陷,喜欢做些乱七八糟、欺下瞒上的事情;而这样的臣子往往很有能力,君主用术来驾驭他们,就完全可以利用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韩非的语汇里,对臣子的分类很细致,如:忠臣、贤臣、良臣、直臣、背臣、奸臣、邪臣、大臣、重臣、贵臣、幸臣、小臣、亲臣、近臣、嬖臣、巧臣、乱臣、壅臣、谋臣、谏臣、才臣、功臣、朝臣、誉臣、禄臣、罪臣、社稷之臣、治国之臣、守法之臣、有道之臣、尊贵之臣、贵重之臣、当途之臣、擅爱之臣、擅主之臣、奸邪之臣、奸私之臣、谄谀之臣、骄侮之臣、侵陵之臣、贤哲之臣、亡国之臣,等等;韩非描述了不同名目的臣的表现,试图让君主明白,对不同的臣要有不同的态度和原则。可是,人是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要正确认识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比如阳虎,在鲁国是重臣、幸臣,也是擅主之臣、奸邪之臣和侵陵之臣;到了齐国,他表现出的是背臣、邪臣的特质;而到了晋国,他在赵简子手下的所作所为,谁又能说他不是良臣、才臣、治国之臣呢?韩非煞费苦心地替君主考虑用人的细节,后人看起来确实非常周全了,只是具有如此认识能力的君主,翻遍史书,又能有几人呢?在制度设计上始终从人治思想出发,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