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师]我问你,你上学期精读考试情况怎么样?
[生]还行,中上等吧。
[师]你怎么知道是中上等?
[生]我考了86分,其他同学90分以上的不多,大都在80分左右。
[师]你这就是在搞对比。不和其他同学比,你就得不出你属于中上等的结论。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做出判断,得出结论,而做判断、得结论常常离不开对比,只不过对比这个程序很多情况下是潜意识的,我们做得很机械,意识不到罢了。比如早晨碰见熟人,问一句:“你怎么样啊?”对方回答说:“不怎么样,星期六还加班。”你听了后说:“你这算很好啦,我们几乎天天加班,还不给加班费。”你看,这段寒暄里,对方的话和你后面一句都是结论,而这小小的结论都是在和别人的情况或自己以前或眼下的情况做比较以后得出的。
[生]但不是任何判断都要对比吧?说一句“我吃饱了”“我考试及格了”,也要对比吗?
[师]当然不是所有的判断都要经过对比,但是,世上许多事情都是相对而言,比如你说“吃饱了”,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你说“饱了”,不一定单凭感觉,而很可能是和这次吃饭前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是和你平时的饭量相比较而言,是和当时的饭菜对你的吸引力相比较而言,是和你吃饭时的情绪或者饭桌上的气氛相比较而言,甚至是和医生嘱咐你的饮食量相比较而言,如果你有糖尿病的话。请注意,“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它相关的判断不可能是绝对的。即使你说“考试及格了”,这听起来好像是绝对的,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结论,只是一个事实,它后面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结论,比如“我考试及格了,太好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玩了”。“好”在这里就是比较的结果。假如全班同学都八九十分,就你一个人刚及格,那还“好”吗?你说好,肯定是因为有相当多的同学不及格,你通过比较,才敢说“好”,才敢“痛痛快快地玩玩”的。
[生]我明白了。
[师]当然,这样的无意识的对比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说要树立对比意识,就是要有意而为之,主动去对比,去发现差异,找出规律,从而学好英语。我们平时学习英语,就常常会进行对比,但多是英语内部的对比。例如学想习音标/i:/,不但要和/i/比较,还要和/e/、/ə/等比较;要掌握现在完成时,要和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比较,也要和现在完成进行时比较;学一个新单词,比如contrast,我们也要做一系列的对比,例如把它的动词形式和名词形式发音进行对比,还把它和另外的英语词相比较,例如compare等,也可以在它的几个不同词义之间进行对比。这些比较都是我们英语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方法。总之,对比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你刚才既用“比较”又用“对比”,也提到contrast和compare,那么“比较”和“对比”之间有区别没有?
[师]在学术界,有人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说“比较”着眼于相同和相似之处,而“对比”则着眼于不同之处。对此,也有人不同意,说两者之间有异有同,不容易分开。《牛津高阶》[1]1给contrast下的动词意义是to compare two things in order to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这很接近上面说的“对比”的意义。compare的英语意思是to examine people or things to see how they are similar and how they are different,这好像既有“比较”又有“对比”的意思。这里咱们就不较真啦,两个词通用。好,关于英语学习中对比的重要性,我不多说了,就引用几位名人的话来说明一下吧。第一位还是吕叔湘先生,他在《中国人学英语》里说:
他还说:
我国另一位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曾说过:
这里虽然讲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但基本道理是一样的。美国有位著名的对比语言学家,名叫Robert Lado,他在其划时代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说:
另一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arles Fries也指出:
[生]学英语,不对比就看不出差别。看不出差别,哪来“差别意识”?所以,没有“对比意识”,就没有“差别意识”。没有“差别意识”,就会想当然地按汉语去“创造”英语。
[师]不过,像吕叔湘先生说的,明白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明白了就要去做。所谓“有意识”,就是能自觉地去做,总要想着去做。
[生]不过,英汉对比很困难吧?我们学生可以搞吗?
[师]当然可以,不必担心。同学们一听到“英汉对比”或“汉英对比”,可能会感觉挺神秘,认为这是一项高深的工作,其实不然。做英汉对比,可以做到很高深的程度,可以做得很理论化,但我们也可以将它放在一个简易、实用的平台上,从学习英语的角度来着眼,而不是为了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我们下面的对比都是很具体的,没有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内容。
[生]可问题是怎么去做呢?怎么去进行对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