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从圣彼得堡飞出了“天鹅”
19世纪下半叶,随着浪漫主义潮流的衰退,舞剧逐渐抛弃了它与当代艺术的联系,作品失去了丰富的内容和戏剧结构上的完整性。然而在俄国,浪漫主义的解体却没有引起舞剧的“退化”。由于沙皇政府的“慷慨支持”,舞剧院花在芭蕾舞演出上的钱财几乎可以不受限制。这种“优惠”对于经济上陷入窘境的欧洲舞蹈界来说确实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于是,大批优秀的舞蹈大师接踵来到彼得堡和莫斯科。他们中间有《葛蓓莉娅》的编导圣·列翁及后来一度成为俄国芭蕾主宰的马留乌斯·彼季帕,还有意大利舞蹈家弗吉尼亚·朱姬、卡洛塔·布丽安扎、恩里科·切凯蒂等。通过他们的努力。俄国芭蕾博采众长,很快便形成了一套训练和表演新体系,并在舞剧史上创出了俄国“古典芭蕾”这一重要分支。
必须指出,浪漫芭蕾与古典芭蕾是两个互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严格说来,它们指的是两个不同的时期:前者指19世纪初萌芽, 30至50年代达到高潮的舞剧发展阶段(主要在法国),后者是指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后25年的舞剧发展时期(主要在俄国)。
其次,在浪漫主义舞剧中,刻画非人间的世界、揭示理想与现实生活矛盾的主题占据绝大多数,但抒情性仍然是必须强调的侧面;同样描写民间传说的题材,在“古典芭蕾”中,却逐渐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大型舞剧”这一舞剧样式。
以彼季帕、伊凡诺夫为首的编导家们创造出了复杂的舞蹈结构。在这些结构中,概括的形象是通过不同的造型主题的发展和对比而产生的,而独舞和群舞动作的相互配合、图形和节奏的各种变化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造型主题。特别是由于交响音乐作曲家参与创作,舞剧才终于从单一的浪漫芭蕾的“舞蹈戏剧结构”,真正“进化”成为“音乐舞蹈戏剧结构”。作为这种舞剧形式全盛时期的标志是:彼季帕、伊凡诺夫与柴科夫斯基合作的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同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一起创作的《莱蒙达》,当然还可以列出《唐·吉诃德》及《巴亚德》等等。
在以上这一系列的“古典芭蕾”中,无论是从音乐还是从舞蹈角度分析,《天鹅湖》无疑是芭蕾史上一部具有非凡艺术价值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但开辟了交响乐作曲家打破“传统”进入芭蕾创作的新时期,也让舞剧编导发现了可以借鉴交响手法来进行舞蹈造型的新天地。可是谁也不会想到,“白天鹅”真正要飞上蓝天却是饱尝了艰辛和坎坷,还差一点夭折。
《天鹅湖》
为了写出这部与众不同的芭蕾音乐,柴科夫斯基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精心思考,反复推敲,一经完成他就渴望莫斯科大剧院能像管弦乐团对待自己的交响乐那样尊重他的舞剧音乐总谱,然而,始料不及的是那位来为《天鹅湖》编舞的德国人列津格尔是个平庸的角色,既无才又缺乏鉴赏力,根本读不懂也不理解柴氏音乐中的精妙。他居然认为柴氏的音乐太交响化,无法编舞。同时,为了迎合女主角的“口味”更做出了粗暴随意地增删音乐的举动,以致柴氏的音乐竟有三分之一被替换掉。结果是1877年2月20日《天鹅湖》首演时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评论家拉罗什写道:“我从未见过大剧院舞台上有过比这更糟糕的演出!”
柴科夫斯基
面对失败,作曲家谦卑地将之归咎于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若干年后他就打算重新修改《天鹅湖》的总谱,但一场霍乱夺走了他的生命,此时离《天鹅湖》首演已过去了16年。1895年1月15日,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编导彼季帕和伊万诺夫共同重新编导了全本《天鹅湖》,此前他们已经仔细研究了柴氏的原版音乐总谱,终于找到了解决音乐和舞蹈关系的正确途径,并把之前的平庸版本弃之一旁。“天鹅”终于从圣彼得堡飞了出来,从此飞向了全球,并再也没有离开过世界芭蕾舞坛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