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浪漫芭蕾的衰落
1870年5月,巴黎,这座崇尚享乐的法国首都就要面临一场战火的洗礼。普法战争迫在眉睫。然而,大街上、店铺中、饭店里,到处都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毫无意识到即将降临的灾祸。
25日晚上,著名的歌剧院内依旧灯火辉煌。由列奥·德里勃作曲,圣·列翁编导的两幕三场芭蕾舞剧《葛蓓莉娅》举行首场公演。在舞剧仍不能单独作为整个晚会的节目上演的年月里,与《葛蓓莉娅》同台献演的是早已成名的作曲家韦伯创作的歌剧《自由射手》。
19世纪60年代之后,芭蕾舞剧进入逐步衰落的时期,随着塔里奥尼、格丽西等大明星的告老隐退,浪漫芭蕾日益失去了近四十年创新时的势头,即便出现了如莱娜妮、热奈等舞蹈家,也无法使芭蕾重新获得浪漫主义全盛时期的声誉。同时,由于欧洲经济的衰退、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动乱,人们开始普遍厌弃浪漫芭蕾的悲剧性格,而希望在剧场内寻求到哪怕暂时的轻松愉快之情,希望看到使他们能忘却烦恼的喜剧表演,在这样的情势下,《葛蓓莉娅》应运而生:恰如浪漫芭蕾兴旺时的回光返照。
《葛蓓莉娅》
《葛蓓莉娅》又名《瓷眼少女》,是巴黎歌剧院的专业剧本作家查理·纽特根据德国幻想作家霍夫曼的小说《睡魔》改编的芭蕾舞剧。原作者属于中期浪漫主义作家,由于他的作品富有浪漫的情节和幻想色彩,所以经常引起芭蕾艺术家的兴趣。除《葛蓓莉娅》外,后来的著名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其中有众多的芭蕾场面)也都是从他的小说中得到灵感而创作的。
《葛蓓莉娅》
《葛蓓莉娅》的故事情节如下:少女斯旺尼尔达发现未婚夫弗朗兹与每天早晨即坐在对面屋子阳台上的姑娘眉来眼去地调情,心怀妒意的少女和女友们悄悄潜入这所房子,才知晓她的“情敌”原来只是木偶制作者葛白留斯精心制造的玩偶。调皮的斯旺尼尔达穿起木偶葛蓓莉娅的衣服,作弄了怪老头,并和未婚夫最终结成眷属。
舞剧《葛蓓莉娅》通过斯旺尼尔达和弗朗兹这对恋人与木偶之间的“三角”关系,一方面赞扬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诚专一;另一方面又善意地讽刺了犹如古代“炼金术”式的人物葛白留斯,嘲笑了他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舞剧的第一幕及第二幕第一场基本上依靠哑剧展开,缺少精彩的舞段,但结构巧妙、设想新颖,且洋溢着诙谐的格调,带给观众欢乐。第二幕第二场安排了一系列的舞蹈,对剧情来讲有些节外生枝,但又满足了来看舞蹈的观众的要求,因此仍受到热烈的欢迎。这些,恐怕就在皇室的高压统治下,即使面临普法战争的威胁,《葛蓓莉娅》依然能顺利诞生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葛蓓莉娅》也为在衰落中的欧洲芭蕾找到了一个以木偶作主要人物的舞剧创作新领域。既然人们对浪漫芭蕾的抒情风格已没有太大的兴趣,一个杜撰的可爱的木偶故事倒使他们觉得新奇。于是,芭蕾便从过去追求非人间的美丽的幽灵世界扩大到了一个新天地,而舞剧创作家们则寻到了一个新题材。从《葛蓓莉娅》开始,舞剧史上后来又产生了《胡桃夹子》(剧中的王子是木偶人胡桃夹子变来的)以及纯俄罗斯的木偶舞剧《彼得卢什卡》。
《葛蓓莉娅》也是19世纪下半叶唯一保留下来的浪漫主义舞剧,从此,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芭蕾将会沉寂一段时间,代之而起的将是辉煌的俄罗斯芭蕾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