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管理口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口才的定义与口语的特点

一说到口才,人们就以为它是个神乎其神的东西。尤其是年轻人,既羡慕别人有好口才,也希望自己能说会道;但是,他们往往又容易将口才神秘化,以为那是跟自己无缘的东西。研究领导与管理口才需要从弄清口才的定义,消除口才“神秘论”和“天赋论”开始。

一、口才的定义

“口才”,即说话的才能,也就是运用口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能力。“口”,即口语,是相对于“文”——书面语而言的。“才”,即人们运用知识、经验对外办事的能力。与“口才”相对应的是“文才”,后者特指运用书面语言创作诗文的才能。

“口才”一词,较早见于中国古籍《孔子家语》:“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著名。”(《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这里的“口才”,也是“说话能力”的意思。

口才学家认为,“口才对于极少数人来讲,是生成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要靠练习获得”。

【案例1-1】

古今中外名人锻炼口才的故事

——古希腊演说家德谟斯蒂尼斯从小口吃,讲话讲不清楚,也非常害怕当众讲话,但他立志成为一名演说家。为矫正口吃,使口齿清楚,他将小石头含在嘴里不断地练习说话;为矫正说话的姿势,他在两肩上头悬着利剑;为练习音量,他对着大海和松涛演讲。经过12年刻苦磨炼,他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雇工、石匠、店员、舵手、伐木工人等,社会地位卑微,但是他从不放松口才的训练。17岁时他常徒步30多英里到镇上,听法院里律师慷慨陈词的辩护,听传教士高亢激昂的布道,听政界人士振振有词的演讲,回来后就精心模仿演练,口才日日进步。1830年,他为准备在伊利诺斯的一次集会上的演讲,面对光秃秃的树桩和成行的玉米,一遍又一遍地试讲。后来他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成为世界著名的演说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萧楚女,也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萧楚女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年仅35岁的他就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他的演讲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推崇。

——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诗人、演讲家闻一多先生,1919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热爱并刻苦练习演讲。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近来演讲课练习又渐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后”,“演讲降到中等,此大耻奇辱也”。据记载:有一天他曾到钟台下练习演讲8遍;第二天又“夜外出习演说12遍”;5天以后,他又在天寒地冻的深夜,到清华园工字厅北面土山上的凉亭里,对着一片湖水,迎着呼啸的北风,用低沉坚定、富有感情的嗓音练习演说,直到严寒刺骨才返回宿舍。回到宿舍仍不罢休,又“温习演说5遍”。可见闻一多练习演讲是何等的勤学苦练。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为观众解读《论语》,七天红遍全国,人们为她的语言魅力所深深折服。当她作客《鲁豫有约》节目被问及:“你从小口才就这么好吗?”她的回答居然是:“我小的时候几乎不说话!”我们同样熟知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幼年时沉默寡言,几近自闭;著名电影演员葛优上幼儿园时性格内向,说话脸红。以上事例说明,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锻炼是拥有好口才的不二法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个有志于改善或提高口才的人,哪怕开始笨嘴拙舌,甚至口吃,只要专心致志、刻苦练习、反复实践,最后都会成为演讲与说话的高手。

二、口语的特点

口才如同美妙的诗歌、音乐、舞蹈,令人心旷神怡。口语是制造口才魅力的工具,探索好口才形成的内在机制,要从研究口语的特点入手。口语具有不同于书面语的下述特点:

(一)“以声传情”

有人说,口语比书面语要丰富得多。其丰富性体现在哪里?语言学家徐世荣说“就是语音”。语音赋予了口语跳荡的生命。例如:

你为什么打他?

当我们把问话的重音分别放在“你”、“为什么”、“打”、“他”不同的词语上时,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区别的:重音放在“你”上,质问的是动作实施的主体——“你”不该打人;重音放在“为什么”上,质问的是动作实施的理由——“为什么”打人;重音放在“打”上,质问的是动作实施的方式——打人这种方式不正确(或可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重音放在“他”上,质问的是动作实施的对象——不该打“他”(挨打的可能另有其人)。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说:“例如‘是’可以有五十种说法,至于‘是不是’也许有五百种说法,而它们的书写形式只有一种。”口语就是使用跟书面语大致相同的词汇和句式,而主要通过语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粗细、明暗、连断、收放等变化,来表达比书面语丰富、复杂、委婉、细腻得多的思想感情。

有声性使口语具有一次性、易逝性的特点。所谓一次性,即“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话一出口,就是终极形式,不容收回,也难以复现;不像书面语,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也可以供读者来回视读。一次性对于受话者来说就是易逝性。口语通过声音作用于大脑,一般一个连续的语流,被人脑精确地记住,不超过七八秒钟,此后便被新的语言片断所覆盖。这就要求受话者听人讲话必须集中注意力,并通过选择关键性词语来记住说话人的意思。

(二)大众通俗,好说好懂

口语的通俗性,是它不同于书面语的第二个特点。所谓通俗,即说者“上口”:信手拈来,出口成章,说得不费力;听者“上耳”:兴致盎然,津津有味,听得也不费力。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往往也只有“上口上耳”的话才易于“入脑入心”。

口语的通俗性,首先表现在语汇使用上的“三多”:

第一,平实通俗的口语化词汇多。例如:

土豆(马铃薯)、番茄(西红柿)、电脑(电子计算机)、打的(乘出租车)、炒股(买卖股票)、栽了(失败或出丑)、发了(因获得大量钱财而兴旺)……

第二,音节流亮的象声词、双声叠韵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语气词用得多。例如:

象声词:哗、轰、砰、呼、唰……

双声叠韵词:叽叽喳喳、马马虎虎、大大咧咧、怪里怪气、犹豫、慌张……

语气词:啊、吗、呢、吧……

第三,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和缩略语用得多。例如:

成语:胸有成竹、半斤八两……

谚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格言:知识就是力量、有志者事竟成……

歇后语:兔子的尾巴——长不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惯用语:开门红、马后炮、敲门砖、炒鱿鱼、敲边鼓……

缩略语:北大(北京大学)、三好(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中共(中国共产党)、劳模(劳动模范)、科技(科学技术)……

口语的通俗性,其次表现在句法使用上的“三多”:

第一,省略多。例如:

书面语:买两张今天下午G1011次去广州南站的高铁票。

口语:……两张……G1011次……广州南站……

第二,短句子多。例如:

书面语:那天他买了一套新版的、精装的、带绣像的《红楼梦》。

口语:那天他买一套《红楼梦》,新版的,精装的,带绣像的。

第三,语序灵活。例如:

书面语:这本书我还了。

口语:这本书我还了。

我还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还了。

我还了,(这本)书。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跟口语的直接性(交际双方面对面)、一次性(现想现说)等特点以及说话人的呼吸等生理需要有关。言语表达要求在特定的语境下,以最简洁明快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诉诸受者,并努力适应大多数,使人乐听、爱听并且一听就懂,以取得有效的交流效果。

(三)伴有丰富的态势语

借助眼神、表情、手势、身姿、动作这些副语言(又称第二语言、身姿语、态势语)来协助表情达意,是口语不同于书面语的第三个重要特点。例如,“怒发冲冠”表示愤怒;“趾高气扬”表示骄傲自满;“点头哈腰”表示恭顺或过分客气;“嗤之以鼻”表示轻蔑;“挤眉弄眼”表示暗示;“咬牙切齿”表示仇恨;“摩拳擦掌”表示精神振奋,“忸怩作态”表示不好意思等。我们说,人类“浑身是嘴”,一个人的眼睛、鼻子、眉毛都会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绝对不是夸张。正是由于口语具有以身姿来协助表情达意的特点,所以研究身姿语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成为一种专门学问。

【案例1-2】

名人演讲中的手势

手势是身体语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是有声语言的最好辅助。例如,毛泽东在演讲时常一只手叉腰;孙中山演讲时常常拄着手杖;斯大林在演讲时习惯拿着烟斗,边讲边摇……

赫恩登在回忆林肯辩论时说,林肯表现欢乐情绪时把两臂高举成五十度的角,手掌向上;痛斥奴隶制时,在痛心处则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地挥动,把自己的观点、情感直截而强烈地表达出来,使听众深受其感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电视演讲结束时,举起握拳的右手,然后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以象征英文“胜利”(victory)一词的开头字母,结果引起全国人民的欢呼。丘吉尔的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英国人民战胜法西斯的必胜决心和信心。

列宁演讲时的手势别有风采:左手大拇指习惯性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1917年5月14日,当起义工人、士兵攻下冬宫之后,列宁快步登上讲台。他面向台下群众,就像大乐队的指挥,身势稍向前倾,右手掌向前果断有力地推出。沸腾的冬宫顿时鸦雀无声,列宁震荡环宇的声音开始传向世界。这就是著名的“列宁手势”。多少年来,人们一看到或想到这一形象,对列宁的敬意就会油然而生,正如斯大林所赞扬的那样:“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曾多次为党政军干部作演讲,他把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或甲、乙、丙、丁,并且边讲边用右手扳着左手指,一个一个地数,其手势语含义直截了当。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演讲快结束时,毛泽东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摸,但掏了半天也不见掏出一支烟来。他一边讲,一边继续摸着烟盒,好一会儿,他笑嘻嘻地掏出仅有的一支烟,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这个“最后一条”,既是最后一个问题,又是最后一支烟。毛泽东的话一语双关,妙趣横生,惹得全场大笑起来,听众们的疲劳和倦意也在笑声中一扫而光了。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总量=7%言辞+38%声音+55%表情。其中55%的表情就是态势语所发挥的作用。态势语特征要求讲话者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习惯,保持正确的讲话姿势,可主要通过对着镜子练习,来把握态势的变化,体会不同的体态语带给听众的感觉;也可以通过观看著名影片中的精彩片段,来揣摩剧中人物不同的手势表达。一般来说,演员特别善于运用表情,在一些好的影片中,演员的一举一动都经过精心策划。仔细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增强表情的驾驭能力。

正是口语的这些特点,为人们创造性地运用口语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