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针到金,从小河到江海

就算我们忘记了那些偷针或者偷金的人,在我们身边仍然处处可见小事或小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毕竟,现在的成年人也曾经是个孩子;今日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曾经是家小作坊;苹果公司在成为一代传奇以前也就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捣鼓出第一台苹果电脑的“车库”;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也是在门洛帕克一个简陋的车库里创立了谷歌公司;爱因斯坦在发现相对论之前也是从最基本的读书写字开始学习的;登顶珠峰的人也曾爬过小山丘;伟大的友谊往往也是由双方试探性的好感发展而来;音乐大师也曾经是不识五线谱的菜鸟;每位国际象棋大师也得从最基本的规则学起;惊人的科学发现在带来巨大的科技进步之前也只是对现状有些微小的改进……所有这些都和偷针变成偷金相去甚远,但它们仍然得有一两个谚语来描述,这些谚语同样应该代表一个丰富的范畴,就像其他谚语一样。

怎样才能把“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转换成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谚语呢?这中间的关键就在于要突出我们希望这个范畴能表达的核心观点,也许有好几个意思接近却又各不相同的谚语都可能用得上,最有概括性的要算:大事都是通过“放大”小事得到的。

因此,这种“放大”可能就是将很多小事加在一起而得到的:小事的“和”就成了大事。有好几条谚语都有这样的含义,比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前两句是从正面的角度讲,后一句则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件件小事情,就成不了大事情。不过,总而言之,它们都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当把许多毫不起眼的小事聚集在一起,就能产生具有巨大能量的大事。

但是,这其中都没有提及时间的流逝。如果我们想找到与“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对应得更好的谚语,那么就应该强调一件好事缓慢而持续地由小变大的过程。于是就有了《荀子·劝学篇》中的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还有不少类似的谚语或者成语,都是表达许多小事经过长时间一个接一个地积累之后,就能完成一项伟大的目标。简单说,就是跨越时间的积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沙成塔”“滴水成河”,等等。最后,还有一个与前面这些不同的具有一点破坏性的成语:“水滴石穿”。

在英文中,从语义上把“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完全颠倒过来的还有这么几句谚语。它们都从一个侧面生动描述了美国大学的捐款制度。比如,“今日给小费之人,明日捐大款之爷”(A little giver will one day a grander giver be.)、“今日捐赠一本书,明朝修建图书馆”(Someone who donates a book today may donate a library tomorrow.)、“给他百万之好处,巧取百亿之捐款”(Bulter up a million, smile and snag a billion.)。最后,我们可以将“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改成这样:“小时捐针,长大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