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鹰品质”为核心的教育系统的创建研究

沈鹿韵


一、研究缘起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在“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过程评价制度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获得了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孩子创造的学校》《孩子心目中的社团》《我们在做教育》等专著已经出版,《中国教育报》《教学月刊》等知名报纸杂志也报道了集团的课改成果。集团“按孩子的想象构建现代学校”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成果获得浙江省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自主合作课堂实践”课题成果获得杭州市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

集团每个学期借学术节的机会组织师生问卷、访谈调查,收集信息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现阶段的课改实践和研究进行反思,再调整策略继续实践。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教学这一渠道寻找解决的策略,而有些问题却已经属于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后勤等范畴。这让我们看到,任何一项实践和研究的推进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系统、全面地推进。因此,集团借杭州市美丽学校创建这一契机,申报了“五美共举”的美丽学校创建项目,希望通过对“美丽学校”这个整体的推进,创建集团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传承与创新并举、内涵与形式兼修的“美丽教育集团”。


二、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美丽是形式多样的。

(2)建构主义理论:美丽是由内而外的。

(3)人本主义理论:美丽是以人为本的。

(4)终身教育理论:美丽是持续发展的。

(5)学习共同体理论:美丽是合作共生的。


三、操作定义

(一) 对“美丽”的界定

“美丽”一词在这里就不再简单是好看的意思,它的定义变得更为复杂,它所指的范畴也更为广泛。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里有性格各异的学生、身怀各技的老师、各种各样的学科、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然还有各种设施设备和丰富的文化做支撑。

(二) 对“新常态”的界定

新常态,顾名思义就是既有创新又有常规的状态。“新”与“常”看似对立却存在统一性,我们无论是管理一个学校、管理一个班级,还是管理一堂课,都会面对“新”与“常”的问题。一味追求“新”,只会让管理陷入混乱化与形式化,缺少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一味追求“常”,只会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学校的建设应追求“新”与“常”的结合,本课题的实践目标是探索出一条“教育新常态”创建的路径,将集团前辈们所积淀下来的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找到发展的创新点,即传承与创新并举。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1.总目标:“五美共举、系统推进”

“五美”是指“美丽校园”“美丽班级”“美丽课堂”“美丽教师”“美丽学生”,是学校这个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五个组成部分。校园、班级、课堂、教师和学生分别指的是学校建设中的环境、组织、活动和人等因素。因此,集团将系统推进创建举措,实现“五美共举”。

2.具体目标

“五美共举”的具体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五美共举”的具体目标

(二) 研究思路

所谓研究思路,就是课题研究的理性思考线索。从最初的注重五美五个“点”的建设,到五美共举的五个“面”的联系,最后到“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进行过两次调整。

最终我们将课题的研究思路确定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梳理教育哲学和集团文化,顶层设计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学校制度;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特色发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处理好环境、教师、学生、课程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挖掘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综合素养,使师生共同获得适性发展。课题研究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课题研究路径

五、校情分析和文化凝练

1.四维战略分析

四维战略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四维战略分析

2.教育哲学的梳理与提炼

(1)集团文化传承

校训:

精(精益求精 励志创新) 进(求实奋进 力争上游)

敬(敬长爱幼 敬业奉献) 捷(体魄健壮 思辨敏捷)

洁(洁美校园 品行高洁) 杰(全面发展 人才杰出)

学风:勤学、勤思、求真、求实

校风:团结、和谐、宽容、大气

教风:严谨、务实、进取、创新

(2)集团文化凝练

育人目标:适应未来社会不同需要的具有“鹰”品质的公民

育人核心素养:

善于学习与勤于实践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健康身体与健全人格 兴趣广泛与情趣高雅

宽容大气与诚信友善 全球视野与民族情怀


六、以“鹰品质”为核心的课程开发与整合

在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性课程方案的前提下,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程结构,按孩子的想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被提上日程。通过开发与整合形成集团特有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体现教师业务特长兴趣,形成学校品牌特色。以“鹰品质”为核心的“三自”(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为指引,以课程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集团开发拓展性课程,构建自由、灵动的课程体系,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一位孩子的需求,促进师生的适性发展。

(一) 拓展性课程体系开发

学校构建的拓展性课程体系包括知识类拓展、兴趣特长类拓展和实践活动类拓展三部分,如图3所示。三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目的都是围绕六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但也有侧重。例如:语、数、英、科学、社会等知识类拓展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与勤于实践的学习素养,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端正其科学精神;体育、艺术等兴趣特长类拓展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开发学生的多元特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身心;主题活动、对外交流等实践活动类拓展性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宽容大气、诚信友善的品质,构建学生的全球视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图3 “鹰品质”拓展性课程体系

1.知识类拓展性课程

此类课程以“智慧生成”为核心素养,以发展学生表达能力为切入点,以培养阳光、自信的社会人为目标,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基于地方文化和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兴趣特长类拓展性课程

此类课程基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爱好,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艺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体艺类特长课程指导教师根据实际,充分挖掘校内外、家长、社区的资源,聘请专业的师资进行指导,也可以和相关部门合作开发实施。

3.实践活动类拓展性课程

此类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 集团德育课程的整合

德育课程属于实践活动类课程范畴,分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部分。

人与自我:要求学生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学会有效沟通,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人与自然:要求学生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保护自然与环境的意识转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观察、研究,发现和解决自然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保护自然。

人与社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竞争与合作意识,学会宽容与诚信,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元性,懂得尊重和保护民族与世界的文化成果。

从教育内容层面来看,人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拓展性课程属于德育的范畴。

1.德育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主题班会课

无论如何,学校德育的主体还是在班级。我们的主题班会课不能光讲大道理,一味励志,而是应该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在班级里发现的问题。许多主题班会课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不是老师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许多尖锐的问题,在学生帮助自己小组成员的过程中得到了化解。在这里,教育者变成了策划者,教育者变成了幕后者,教育者变成了睿智者。这样的主题班会的设立、策划、展开,肯定都是有价值的。当然,我们也期待着新内容的出现。我们出版的《背诵每一个孩子》《孩子创造的学校》《我们在做教育》都是我们一系列做法的体现。

2.学校育人文化的核心——每月一次大型德育活动

学校大型德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等品格。

(1)自信:善于学习与勤于实践,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活动载体:小组文化建设、组长培训课程、阅读节、英语节、科技节等。

(2)自强:健康身体与健全人格,兴趣广泛与情趣高雅

活动载体:艺术体育节、运动会、第二课堂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文化节。

(3)自立:宽容大气与诚信友善,全球视野与民族情怀

活动载体:国际交流活动、爱心志愿者活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课程。

以上活动大部分是对集团以前活动的整合,整合的依据就是六大核心素养,从而使学校的各类德育活动更具有系统性和目标性。

3.校本课程开发的典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很多路要走。我们一直在均衡科目结构,合理分配资源,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这些年来,我们开发的文科综合课、理科综合课,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去劳动技术活动中心,是各个校区学生都要完成的必修课,深得学生喜爱。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经验性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有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学生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会调查等。2004年,集团成立了综合实践中心。十几年中,实践中心除了最初的满足教学要求以外,还不断充实、发展,建设出许多令人惊讶和赞叹的功能,比如科技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支教功能、示范功能、教研功能、育人功能等。


七、建构智慧型翻转课堂

(一) 从多样导学方式的探索到翻转课堂的建设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前提是学生学会自主预学,教师善于预学指导。“导学案”是重要的载体,导学案编制的研究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之中。在实践中,师生提出用微课代替部分纸质导学案,开发多样导学方式。集团将进一步以校园数字化和信息化为支撑,积极探索与实践翻转课堂、微课、云视窗等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

学校经过实践,建立了翻转课堂学习范式,突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学习方式,摒弃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引导与共进成为新特点。在翻转课堂中的学生,通过自我建构来学习知识,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翻转课堂中对学生的分析应该包括认知特点、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习技能、网络学习的技术环境(如网络、FTP资源库、电子书包等)的分析。

(二) 教师点拨——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

在小组讨论和交流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提炼,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虽然学生的见解未必是全面、有效的,但是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这样的集思广益下,学生进行了信息的整理、修正,更完善了自己的见解,一步步向真理逼近。教学中的交流汇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中因势利导,保证教学环节的落实,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学科的教学目标。

(三) 课外翻转——学思翻转,内省提升

1.作业批阅:学教问题反思

作业批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作业做错的根源。教师每次批阅作业时尽量抽几位错误较多的学生来面批,使学生有一点小小的压力,让他们在上课时能够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各种学习活动。面批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对审题、解题的方法、技能和技巧进行反思。

2.错题纠错:变式反思跟进

加强作业订正后的反思,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需要交流,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出现明显差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利用变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正确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概括能力。

3.微课提升:重方法和归纳

在微课中,注重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比如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又如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深刻性。


八、美丽校园环境和美丽制度建设

(一) 文化与科技的糅合——美丽校园环境建设

1.创建具有集团文化底蕴的校园

集团根据提炼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核心素养,对校园进行整体改造,其中十三中校区本次改造范围包括生活综合楼、平房两处、景观庭院一处及周边附属道路等;嘉绿苑校区改造范围包括操场、篮球场、所有道路、景观两处。改造的原则是:体现集团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核心素养;让师生爱上校园,在校园中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2.创建具有时代气息的智慧校园

(1)建设微课堂精品资源库

集团构建微课堂云空间平台,为所有班级、学生、教师、家长提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2014年,微课堂精品资源库软件平台建设启动,目前已经形成应用,正在深度开发。

微课堂精品资源库涉及年级维度、学科维度、名师维度、知识图谱维度、优质课维度、跨校标杆维度等。2015年,集团与浙江音像出版社、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等专业机构合作,大力推进精品微课建设,准备出版一系列音像资料。

(2)拓展多元智慧学习途径

①云视窗的开发与应用

云视窗以液晶视频为基本载体,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集合电子海报、电子幻灯片、流媒体视频,对内容和发布形式进行个性化切分,分级、分班分发信息,在全校公共空间和班级进行布建,强化教师、学生感知,让微课堂及后续的各项课改真正地扎下根来,实实在在地帮助学校、师生出成效、出成果、出成绩。

云视窗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与移动设备,为教师、学生搭建联通的学习环境,让学校、家庭、社区都能为学生微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提供条件,让学习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

②未来教室建设

未来教室旨在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的结合,满足新课堂的互动要求,改善大班教学一刀切状况,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培养老师、学生、家长利用智能移动设备进行网络教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课内、课外、校外学习效率,最终构成一套完整的虚拟互动智慧教育校园系统。

③智能化自主学习服务

智能化自主学习服务通过网络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根据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进行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可灵活利用基于统一教育资源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通过电子教材阅读、课堂笔记、课件下载和信息订阅、教学视频点播、作业下载和提交、辅导答疑、考勤信息和成绩查询、学习工具等功能,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个性化学习。

(二) 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管理“新常态”——美丽制度建设

依法治校,构建适合课程改革的内部管理结构。集团继续发扬原有的以“总校长全面负责、下属学校校长具体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考核奖惩制”为基本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依法治校,努力创建适合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集团内部管理结构;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用“计划—实施—检查—反馈”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终为始,循环上升,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集团管理的“新常态”。

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完善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集团进一步完善“有统有分、统分结合、互相协调、各具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提升集团的文化品质,用制度来保障各项工作的推进。在美丽学校创建过程中新增的制度如下:

(1)集团德育导师制,该制度是针对美丽课堂建设过程中小组文化建设需要教师融入的问题提出的,结合集团传统“牵手”制度和全员德育理念后制定的新制度。

(2)《集团学生社团管理章程》,该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社团进行民主化的管理而制定和修改的,其中包含《优秀社团评比细则》《社团之星评比细则》等内容。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章程学生自主申报组织社团的相关规定。在该制度指导下,各校区都建立了学生自主申报的社团,如嘉绿苑中学的书画社和空手道社团等。

(3)《集团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有效地贯彻浙江省推进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对拓展性课程的规划、开发程序、推进方式、管理细则做出了要求。

(4)《集团学生活动管理办法》,该制度是针对学校日渐丰富的学生竞赛、节日等活动而制定的,涉及分管部门的职责分配、各类活动的分工、带学生外出的注意事项、活动后的宣传及归档等内容。

(5)有关安全的制度集、学生管理制度集等,都在不断地完善中。


九、结束语

我们一直在认真地做教育,出版了《背诵每一个孩子》《孩子创造的学校》《孩子心目中的社团》《我们在做教育》。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从学校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做了大胆尝试,试图按孩子的想象构建一个现代学校的组织框架。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坚持统筹思考,从理念、文化层面,到管理、教学的实施,我们都有自己的做法。我们有幸一直得到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教育局的关注,以及西湖区教育局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一直领风气之先,这其中的得失甘苦,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

我们的改革实践,已经由最初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发展到课程内容的重组、课程设置的改变,越来越深入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本源。我们的出发点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或许现在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因为对于改革,对于美丽学校的建设,我们才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斯特林费儿德,罗斯,史密斯.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新美国学校设计[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时殿辉,霍汉强.现代学校特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18):47-48.

[3]叶澜.实现转型:新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10-14.

[4]张伟.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管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 (5):87-94.

[5]余慧娟.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课改十年述评[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12(11):14-18.

[6]汪澜.美国素质教育研究及启示[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7]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Johnson, Tohnson.合作学习[M].伍新春,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胡庆芳.美国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的纲领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 (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