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40年(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对分析结果的讨论

在第三节,我们呈现了招聘与测评领域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本节将对这些结果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该领域研究论文的总体特征;(2)论文内容对引用频次影响的初步分析;(3)研究群体与被研究对象的特征;(4)影响论文发表趋势的经济、社会与学科因素分析;(5)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 该领域研究论文的总体特征

为了收集招聘测评领域的文献,我们首先提出了若干个搜索词(见本章第一节),这些词包括招聘、测评、选拔、遴选、招录、面试、心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文件筐、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案例分析、演讲、搜寻事实、评价中心、信度、效度。然后,依据这些词进行文献检索,经过检索,保留了文献数量相对较多的搜索词,去掉了管理游戏、案例分析、演讲和搜寻事实。

本次进入总体分析的招聘与测评领域的论文有1.47万篇左右,这些论文的发表区间为1980—2017年。众所周知,“文革”之后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大概1年多一点之后,第一篇关于选拔的文章与世人见面,这也许说明了社会、经济、文化对论文发表的迟滞影响,也反映了论文发表周期的作用。第一篇文章论及了少年短跑运动员挑选的问题(塔巴契尼克,刘永福,1980),实际上这个时期还有多篇关于运动员选拔测评的论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刘玉,2013)。

在所有文献中,招聘、测评、选拔等实务类的文章最多,占所有发表文章总数的84%左右。其中选拔和招聘的文章最多,占该领域全部文章的60%以上。技术类的文章,包括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等,占16%左右,而理论类的文章数的比例不到0.5%。这一分布呈现出金字塔形状,即实务类的研究较多,工具类的研究居中,而理论类的研究最少,这体现了招聘测评领域的实用性特征。由于博士学位论文主要解决理论类的问题,因此该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非常稀少,总量不过70篇,在所有文章中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 论文被引用频次的初步分析

首先,从引用频次上来看,热度搜索词所查文章的被引频次并不高,比如以“选拔”为搜索词的文章有近6000篇,其最高被引频次只有73次;而以“测评”为搜索词的文章有1260篇,但其最高被引频次为538次;而以“效度”为搜索词的文章有641篇,但其最高被引频次高达1819次。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搜索词所反映的理论程度不同,对于理论程度高的术语,理论性论文所得到的结果可支持其他应用性研究,因此被引用频次较高;而应用类论文主要是介绍应用的心得体会与操作步骤,往往涉及一些精细而具体的问题,论文出现后更多用于实践,而非进一步研究所用,因此被引用频次会相对较低。这也说明对于应用类文章与理论类文章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前者应重点关注其应用领域的转化,而后者应重点关注同行的引用。

其次,从这个领域发表的论文来看,被引频次与期刊的声望没有必然的联系。仍以“招聘”搜索词为例,大家所熟知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有影响力的期刊中的论文都没有进入,而《企业经济》《现代管理科学》《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价值工程》等并非CSSCI期刊上的文章,其引用频次反而较高,该现象并非个案,文中所列出的各个搜索词所得出的文献列表都呈现出这一特征。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1)高被引频次论文与高水平学术论文之间的关系可类比艺术影片与商业影片的关系。被引频次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篇文章的学术水平,只代表一篇文章在人群中的关注度,一篇为大家所广为关注的热点论文并非一定是一篇学术水平高的论文,至少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一篇文章的学术水平体现为所关注问题的前沿性,以及所使用方法的严谨性。而一篇文章的关注度则不一定受到问题前沿性和方法严谨性的影响,它更多的是从读者的需求出发,能够引发读者兴趣、满足读者需求的文章有可能会成为关注度比较高(即被使用频次比较高)的文章。(2)学术论文的范围界定可能会影响被引频次的排序。简单分析一下该领域文献的基本内容,我们会很容易发现,目前的文章中,体会性、介绍性、综述性和操作性的内容较多,而研究性(这里所指的研究性是指问题前沿性和方法严谨性)的文章偏少。换而言之,论文的高被引频次并非一定全部是由学术性强的文献所引用的。

当然,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出现这样的现象无可厚非。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探讨引用频次时能够区分学术期刊和非学术期刊,所得结果也许更具价值。这对于招聘与测评(从更大范围来讲,管理学也是一样)这类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尤其重要。2018年7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依据指导意见,对于招聘与测评来说,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基础研究,应该以同行评价为主,而另外一部分内容则偏向于应用技术开发和操作,应该突出用户评价和市场导向。

三 研究群体与被研究对象的特征

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招聘测评领域最大的研究群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主要是社科院和中科院一些相关院所的研究人员。另外一个群体是政府背景的单位和组织,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围绕着党政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工作展开的。还有一个比较小的群体是招聘测评的商业咨询机构,但这类人员发表研究论文的动力不大。

从目前结果来看,论文被研究对象数量最多的群体是公务员,其次是企业雇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无论从论文总量还是每年的发表量上来看,这种现象都非常清晰。研究者为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的招聘测评关注度不高?我们还很难回答,但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 影响论文发表的经济、社会与学科因素分析

招聘测评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其发展除了受到学科自身发展的影响,必然会受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也会受到国家科研政策的影响。为此,我们首先考察了40年来可能会影响论文发表的一些重要事件,然后找出论文发表的变化时点,试图通过该分析来寻找重大事件与招聘测评发展的关系。

(一)招聘测评领域论文数量变化的关键时点

从发表时点来看,该领域的论文(含所有搜索词)数量变化有4个关键年份值得我们注意:1994年、1999年、2005年、2013年。在1994年之前,这个领域的论文发表量一直处于低而平稳的状态。1994年是该领域的论文在发表数量上的一个“腾飞点”,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学者关于招聘测评的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1995—1998年处于了相对平稳期,1999年则成为另外一个关键点,从这一年开始,该领域的论文又出现了急速提升。经过2002—2004年平稳发展之后,2005年又开始了新的增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13年。从2014年开始,论文发表数量开始明显下降,2017年大概降到了2007年的水平。不过,此时也有每年750篇左右的发表量。

按照搜索词分类所呈现的结果与总体趋势并不完全相同,但很多搜索词搜索的趋势与总体趋势比较吻合。比如,“招聘”搜索结果的关键变化年出现在1999年,“选拔”搜索结果的变化年出现在1994年,“测评”搜索结果的变化年出现在1998年,“遴选”搜索结果的变化年出现在1998年,“测验”搜索结果的变化年出现在1995年,“面试”搜索结果的变化年出现在1997年和2011年,“效度”搜索结果的变化年出现在1998年。

(二)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与科研领域的重大事件

1.改革开放以来影响经济组织发展的重大事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统一了全党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方面的认识。党的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2.影响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

在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大量旨在促进科研发展的政策,其中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最受关注。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做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上质量、上水平是“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建设的宗旨。坚持重点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把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先搞上去,使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冲向国际前沿领域,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为创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大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实施“985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由此正式启动。在该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全国高等学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万名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2004年,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启动了“985工程”二期建设,列入“985工程”建设的学校共39所。在行动计划中提出,“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集成优质资源,创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造就学术大师和创新团队,使之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新人的扶持培养。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重点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积极培育学术精品和名刊,奖励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提出不再增加985高校,实施了“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对高等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突出学科给予支持。201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新一轮“985工程”建设开始实施。明确提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紧密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加快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团队”。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985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开展创立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促成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2010年3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11—2020年要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这促使中科院的科技产出数量与质量大幅提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3.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举措

1995年2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条例》的总则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办事的原则。

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要着力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考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考试的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着公开选拔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面试工作应注意吸收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进行。面试测评小组一般应由党政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部门的领导、熟悉拟选拔职位业务的专家组成。”

2002年7月9日,中共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个条例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了中央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

2016年,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4.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人事部宣布自2006年1月1日开始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该文件规定,事业单位新近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录用时要面向社会公开。

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对于公开招聘中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的进展情况应当面向社会公布,并确保及时、全面、准确。”

2014年,国务院颁发《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三)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与科研的重大事件对招聘测评研究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我们找到的关键时间点是1978年底、1992年、2001年、2011年或者其后1年(1979年、1993年、2002年与2012年);“985工程”在1998年底开始执行,2004年开始第二期的执行,因此1999年、2004年或者之后1年(2000年、2005年)的论文数量增加或许与“985工程”有关,特别是2004年提出了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或许对招聘与测评等社会科学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211工程”在1995年底开始执行,2004年开始第二期的执行,因此1995年、2004年或者之后1年(1996年、2005年)的论文数量增加或许与“211工程”有关;1998年中科院开始实行“知识创新工程”,2011年开始了新的“知识创新工程”,因此,1998年、2011年或者其后1年(1999年、2012年)论文的增加或许受到了“知识创新工程”的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中大部分科研人员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从事招聘与测评的人员较少;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有关的关键点是1995年、1999年、2002年和2016年或者其后一年(1996年、2000年、2003年和2017年);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有关的关键点是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或者其后一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

从以上的年代对比分析来看,“985工程”的第一期和第二期、“211工程”的第一期与第二期、党政领导干部在1995年、1999年以及2002年的选拔举措,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2011年的宣布举措可能会对招聘测评领域论文发表量有重要影响,而经济领域的活动可能与之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即论文发表数量可能与经济组织的管理关系不大。

当然,理论上讲,学科自身的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该领域论文的发表,即学术社区对某个问题的共同关注会影响论文发表。但是,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社区活动对我国招聘测评研究的影响不大。首先,目前中文以“招聘”“选拔”“测评”“遴选”和“招录”为搜索词的文献大多数是介绍性的文献,没有也不能反应这个领域的研究(当然如下文所述,这可能与我们的搜寻方法有关)。其次,即使是一些涉及内容稍微前沿一点的研究,也没有与国际上研究的问题同步,在现有中文文献中比较前沿的话题,比如,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和评价中心等研究主题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在国际上都是在十几年之前出现的比较新的研究。

二 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当前被分析论文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个问题值得注意。招聘测评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它涉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包含的主题也非常广泛,我们当前所采用的方法是用一些该领域的常用学术词语作为搜索词进行查找,相关的论文有1.5万篇之多,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保证涵盖了所有的论文,甚至可能会漏掉重要的论文。今后的工作应该采用更加严谨的搜索方法来确定论文的范围。

其次,本章分析论文发表影响因素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细化,其内在逻辑也值得进一步推敲。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仅仅找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一些重大事件,通过比较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年份来推测与论文发表的关系,这是一种经验性方法,今后需要采用更加量化的方法来寻找影响论文发表的因素。

第三,本章的分析并没有涉及招聘测评领域具体的研究主题,而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特征。这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量较大有关,也与缺少一个细致的分析框架有关。今后的研究需要首先根据招聘测评的研究特点提出细致的分析框架,然后依据该框架进行分析。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具启发性。

第四,本章仅将中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没有搜集国际上的研究文献,更没有与国际上发表的文献进行对比,这会丢掉一些重要信息和分析线索,使我们失去向国际同行借鉴与学习的机会,今后要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蔡小慎、徐进:《国外公务员考录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

陈慧:《评价中心技术与人才选拔》,《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丁秀玲:《基于胜任力的人才招聘与选拔》,《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杜洁:《我国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措施评估和社会性别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1期。

樊宏、韩卫兵:《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中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0期。

谷向东、郑日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测评》,《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第4期。

郭进青、何志聪:《基于胜任力的结构化面试及其应用》,《经济论坛》2004年第14期。

何春梅:《对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何琪:《无领导小组讨论:现代领导人才素质测评的有效方法》,《行政论坛》2003年第5期。

黄文艳:《解读公文筐测验》,《人力资源》2007年第21期。

黄勋敬、赵曙明:《基于公文筐测验的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选拔研究——以商业银行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岗位为例》,《管理学报》2011年第6期。

黄岳钧、李树丞:《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

黎恒、丁晓岚:《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务操作——中层管理人才选拔案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9期。

黎恒、王重鸣:《结构化面试研究新进展》,《人类工效学》2003年第4期。

黎恒:《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人类工效学》2005年第3期。

李灿、辛玲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的评价方法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8年第5期。

连会有:《当前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弊端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刘道玉:《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

刘明、殷雷、马敏燕、罗少霞:《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8年第3期。

刘润璞:《中、英公务员考录制度比较》,《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刘玉:《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与现实选择》,《体育科学》2013年第2期。

刘远我、张厚粲:《面试评分中的误差分析研究》,《心理科学》1999年第5期。

龙立荣、彭平跟、郑波:《自我职业选择测验(SDS)的试用报告》,《应用心理学》1996年第1期。

罗清旭、杨鑫辉:《〈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的初步修订》,《心理科学》2002年第6期。

马文军、潘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用SAS软件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0年第6期。

裴敬:《人力资源招聘问题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2期。

彭平根:《角色扮演识人才》,《人力资源》2007年第11期。

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年第2期。

史静、莫显昆、孙振球:《量表编制中内容效度指数的应用》,《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第2期。

苏力:《法官遴选制度考察》,《法学》2004年第3期。

苏永华、柴雪、丁玉洋:《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实施中的信度与效度问题研究》,《人类工效学》1998年第2期。

孙健敏、彭文彬:《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设计程序与原则》,《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孙晓敏、张厚粲:《国家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中评委偏差的IRT分析》,《心理学报》2006年第4期。

塔巴契尼克、刘永福:《如何选拔短跑运动员——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挑选及其才能预测》,《体育科技》1980年第3期。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年第1期。

王琦:《国外法官遴选制度的考察与借鉴——以美、英、德、法、日五国法官遴选制度为中心》,《法学论坛》2010年第5期。

王忠军、龙立荣:《评价中心的结构效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温芳芳、佐斌:《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5期。

温忠麟、叶宝娟:《测验信度估计:从α系数到内部一致性信度》,《心理学报》2011年第7期。

吴谅谅、何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应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7期。

吴志明、张厚粲、杨立谦:《结构化面试中的评分一致性问题初探》,《应用心理学》1997年第2期。

吴志明、张厚粲:《评价中心的构想效度和结构模型》,《心理学报》2001年第4期。

萧鸣政:《人员测评与选拔》,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谢笑珍:《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徐建城、方圆:《浅析求职与角色扮演的相关性》,《中国市场》2010年第18期。

徐君:《企业在人员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价值工程》2002年第3期。

徐世勇、李英武:《人员素质测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徐晓锋、车宏生:《对文件筐测验(I—B)在选拔高层经理人员中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5期。

徐晓锋、车宏生:《文件筐测验的计分研究和应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8期。

杨春学:《国有企业“企业家”选拔方式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杨振芳、谌丽婷:《角色扮演面试:理论基础、实施步骤与注意问题》,《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第1期。

姚若松、龚雅婧、苗群鹰:《评价中心公文筐测验结构效度的实证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殷雷:《评价中心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心理科学》2007年第5期。

由红军、王远志:《角色扮演测评技术运用与探索——以某国有大型集团公司选拔总经理的实践为例》,《中国人才》2011年第7期。

俞晓琳:《项目反应理论与经典测验理论之比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第6期。

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

张世娟、冯江平:《角色扮演测评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3期。

张卫东:《应对量表(COPE)测评维度结构研究》,《心理学报》2001年第1期。

赵辉:《我国公务员考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赵曙明、杜娟:《企业经营者胜任力及测评理论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

甄树青:《法官遴选制度比较研究》,《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

郑日昌编:《心理测量》,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周明华:《排球后备人才选拔与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朱军、童夏雨、旷开源:《招聘有效性研究》,《企业经济》2006年第7期。

Bass B.M.,“The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 51,No.5,1954.

Bray Douglas W.and Campbell Richard J.,“Selection of Salesmen by Means of An Assessment Cente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52,No.1,1968.

Meyer Herbert H.,“The Validity of the In-Basket Test as A Measure of Managerial Performance”Personnel Psychology,Vol.23,No.3,1970.

Mitchel James O.,“Assessment Center Validity: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60,No.5,1975.


[1] 徐世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英武,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赵苇和刘璇参加了资料收集与初稿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