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作重塑——工作设计的新发展
传统工作设计理论的关注点在于管理者为员工设计工作,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员工可以在设计自己的工作上起到一定作用,开始强调员工的主动性。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正式提出工作重塑(Job Crafting)这一概念,指员工为了使自己的兴趣、动机和激情与工作相一致而自我实施的一系列使其工作任务及关系边界发生改变的积极行为。它是员工在正式工作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地对工作内容、方式与工作关系等的重构,其目的是获得工作意义感与身份感。工作重塑是员工自下而上的工作再设计方式。工作重塑存在多种类型,如任务重塑、关系重塑和认知重塑,以及个人工作重塑和合作工作重塑等。
中国学者对于工作重塑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刘轩和程卫凯(2010)首次引入工作重塑的概念。概念的引入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组织人本文化的兴起有关,也和新一代员工逐渐成为职场的中流砥柱有关。一方面,员工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渴望在工作上打下自己的个人烙印;另一方面,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其思维和价值观不断地冲击着企业。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他们倾向于工作—生活平衡,注重参与,喜欢有挑战和变化的工作,渴望有所成就,强调并且重视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而“90后”员工对组织氛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十分看重,面对不符合预期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更倾向于主动调整而非被动接受(姚辉、梁嘉祺,2017)。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学者对工作重塑的研究。
中国对于工作重塑的研究虽然较晚展开,但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以“工作重塑”作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有27篇,而最近三年的文献就有21篇。我们将目前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一 概念引入
因为工作重塑并非本土概念,所以对于工作重塑的研究从引入概念开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工作重塑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念的引入。刘轩和程卫凯(2010)介绍了工作重塑的核心概念和工作重塑的方法。张春雨、韦嘉、陈谢平等(2012)对工作重塑概念的源起、类型、影响因素和其结果变量进行了总结。赵小云和郭成(2014)从工作重塑的概念解读、工作重塑的方法、工作重塑的预测因素、工作重塑对个体与组织的影响以及工作重塑的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胡睿玲和田喜洲(2015)则对工作重塑的特征、测量、重塑方式、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田启涛和关浩光(2017)总结和评析了工作重塑的原理、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及结果等。魏新、何颖、罗伊玲等(2018)则基于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对已发表的文献从时空分布、关键词共现、共被引、国内研究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趋势以及建议。
工作重塑不仅是一个概念或行为,而且是一种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干预手段,即工作重塑干预,在工作重塑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之间建立起了强有力的纽带。田喜洲、彭小平和郭新宇(2017)引入了工作重塑干预的概念。在介绍工作重塑干预概念和分类基础上,介绍了工作重塑干预设计的两种基础。徐长江和陈实(2018)对工作重塑干预的理论基础、干预内容和干预流程进行了总结。
二 工作重塑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员工工作重塑的因素,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1)领导风格对员工工作重塑的影响。团队中的领导工作重塑、心理授权会正向影响员工工作重塑(辛迅,2017;王萍、张琦,2017)。教练型领导和服务型领导都会促进员工的工作重塑行为(王弘钰、崔智淞,2018;田启涛,2018)。(2)员工个人特点对工作重塑的影响。邹琼(2015)、张琳琳、蔡颖和周宁(2016)都发现主动性人格对员工工作重塑有影响。
三 工作重塑对组织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工作重塑之所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它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工作重塑会影响到员工产生无法回应的呼唤,工作意义、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田喜洲、马珂、左晓燕等(2015)认为员工可以通过工作重塑弥补职业遗憾,回应无法实现的呼唤。尹奎和刘娜(2016)、闫培林(2016)认为工作重塑对工作意义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齐亚静、伍新春和王晓丽(2016),吕旭宁和白新文(2017),尹奎、孙健敏和陈乐妮(2017)都发现工作重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工作投入。尹奎、孙健敏和徐贯英(2016)却认为关系重塑与工作投入不相关。吕旭宁和白新文(2017)发现工作重塑会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满意度。
工作重塑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重塑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耿庆岭和韦雪艳(2016)的研究发现工作重塑可以显著正向直接预测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王萍和张琦(2017)、吕旭宁和白新文(2017)都发现工作重塑和工作绩效之间正相关。
四 结合理论和文化提出新概念并开发测量工具
在新概念方面,田喜洲和刘美玲(2017)提出了基于个体优势的工作重塑(Strengths-based Job Crafting,SJC)这一新构念,认为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都会对基于个体优势的工作重塑产生影响,而基于优势的工作重塑也会对个人职业成功、呼唤感及组织绩效产生影响。胡俏、焦长勇、周美琴等(2017)以中庸思想作为研究理论基础,建构了中庸工作重塑概念,结果发现,中庸工作重塑是由个体取向和群体取向构成的两维结构的工作重塑。
在开发测量工具方面,齐亚静和伍新春(2016)编制了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问卷。该问卷包含任务重塑、角色重塑、关系重塑、技能重塑和认知重塑五个维度,信度效度都较高。
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关于工作重塑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且多集中在个体层面,团队层面较少;多聚焦于工作重塑对组织的积极影响,对边界条件下的消极影响研究较少;多侧重理论实践的研究,应用层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这几方面进行完善:关注团队层面工作重塑的影响,关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工作重塑行为,也可研究边界条件下工作重塑是否有消极影响,不断完善修订相关问卷量表,使这一研究能够真正发挥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鲍明刚:《以“数据众筹”探索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的新模式》,《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年第6期。
蔡霞、王悦、耿修林:《精益生产下工作设计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38卷第2期。
曹嵩:《基于工作分析的图书馆员绩效考核体系初探》,《图书馆论坛》2011年第31卷第2期。
陈进、张国民:《工作系统模式设计——对传统工作分析的创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10期。
陈丽丽、李红、金爽等:《基于岗位工作分析的护士岗位培训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15年第50卷第2期。
戴良铁、姜全海:《职务分析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4期。
戴良铁:《传统的职务分析方法及利弊分析》,《中国劳动》2002年第8期。
丁刚、李珲:《工作特征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22期。
冯江平、刘春湘、陈虹等:《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14年第34卷第5期。
冯明:《对工作情景中人的胜任力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23卷第8期。
付亚和:《工作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耿庆岭、韦雪艳:《教师工作重塑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24卷第2期。
顾琴轩、李剑、朱牧等:《转型期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研究》,《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7卷第5期。
胡俏、焦长勇、周美琴等:《中庸工作重塑研究》,《心理学探新》2017年第37卷第5期。
胡睿玲、田喜洲:《重构工作身份与意义——工作重塑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37卷第10期。
胡月星:《国家公务员胜任特征及其通用框架体系研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胡月星:《基层领导干部核心胜任特征的实证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黄永春、雷砺颖:《新兴产业企业家创业胜任力的构成体系研究——基于创业机会理论的探索性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黄岳钧、李树丞:《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
黄哲鹏、杨宗艳:《基于灰关联分析的知识员工胜任特征模型指标研究》,《科技和产业》2005年第5卷第2期。
惠青山、何花:《面向学习型组织的工作设计》,《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
惠青山、凌文辁、何花:《任务清单分析法的变通之道》,《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2期。
霍国庆、张晓东、董帅等:《基于SEM的科研组织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32卷第8期。
贾建锋、王国锋、王英男:《创业导向型企业高管胜任特征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4卷第4期。
江卫东:《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设计与激励》,《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23卷第11期。
解东、唐宁玉、李效云:《试论基于个体胜任力的组织胜任力》,《科学经济社会》2003年第21卷第2期。
靳娟、宁娟娟、张昕:《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工作积极压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工作特征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34卷第6期。
柯丽菲、黄远仅、何国煜:《团队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特征、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李朗、梁建春:《金融组织核心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23卷第8期。
李林、张煜茵、王垒:《IT媒体销售人员工作特征模型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1期。
李淑敏、时勘:《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3期。
李文东、时勘:《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4卷第3期。
李文东、时勘、何丹等:《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和工作投入对工作技能评价结果的影响》,《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前沿》2008年第39卷第1期。
李文东、时勘、吴红岩等:《任职者任务绩效水平对其工作分析评价结果的影响——来自电厂设计人员和编辑的证据》,《心理学报》2006年第38卷第3期。
李英武、李凤英、张雪红:《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梁建春、付孝莉、时勘:《政府公务员管理胜任特征初探》,《经济论坛》2007年第9期。
梁建春、李朗、时勘:《基于因素分析的制造企业核心胜任特征模型》,《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梁民、孙涛、杜宏伟:《工作分析及其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煤炭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林金燕、唐炎钊、白云涛:《工作特征对内部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工作情感为中介变量》,《当代财经》2017年第11期。
林舜旺、郭然、苏姗姗:《基于工作特征模型的研发团队成员工作设计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42卷第5期。
林泽炎、刘理晖:《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家胜任特征的探索性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刘帮成、唐宁玉、陶祁:《基于仿真的公司创业胜任力评估技术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24卷第8期。
刘兵:《战略性工作建模思想的演变及其开发应用机制》,《人类工效学》2005年第11卷第2期。
刘松博、裴珊珊、梁爽:《我国HRBP胜任力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6期。
刘湘丽:《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作设计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2001年第4期。
刘轩、程卫凯:《工作重塑——自下而上的工作柔性设计技术》,《企业管理》2010年第5期。
龙勇、聂鹰、肖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以组织核心胜任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模型》,《管理评论》2008年第20卷第3期。
吕旭宁、白新文:《工作重塑对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员工作投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科学管理研究》2017年第35卷第2期。
罗凤英、王二平:《职务分析中的不准确性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2期。
罗正学、苗丹民、陈静等:《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一致性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27卷第5期。
毛文静、唐丽颖:《员工前景探索行为及其工作设计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11期。
苗丹民、罗正学、刘旭峰等:《初级军官心理选拔的预测性》,《心理学报》2006年第38卷第2期。
苗丹民、罗正学、刘旭峰等:《年轻飞行员胜任特征评价模型》,《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4年第15卷第1期。
苗青、王重鸣:《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卷第3期。
牛端、张敏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心理科学》2012年第5期。
牛端、张敏强:《高校教师职位O*NET工作分析研究》,《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
彭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知识工作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30卷第5期。
齐亚静、伍新春:《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问卷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14卷第4期。
齐亚静、伍新春、王晓丽:《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交叉滞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24卷第5期。
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心理学报》2002年第34卷第3期。
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4卷第4期。
时勘、王元元:《组织—员工价值观匹配对工作分析结果评价的影响——基于煤矿企业员工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15年第29卷第2期。
时雨、张宏云、范红霞等:《360度反馈评价结构和方法的研究》,《科研管理》2002年第23卷第5期。
苏宁、彭迎春、王亚东等:《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区全科团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第13卷第28期。
苏宁、彭迎春:《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第16卷第10期。
苏勇、王淼、李辉:《工作设计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研究: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软科学》2011年第25卷第9期。
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设计的四种不同趋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4卷第1期。
孙灵希、滕飞:《新进科研人员工作特征与工作投入之间关系的纵向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33卷第23期。
唐素萍:《情景判断测验的开发程序、构思效度及研究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12卷第1期。
田启涛、关浩光:《工作设计革命:工作重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3期。
田启涛:《服务型领导唤起员工工作重塑热情机制研究》,《软科学》2018年第6期。
田喜洲、刘美玲:《基于个体优势的工作重塑》,《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25卷第9期。
田喜洲、马珂、左晓燕等:《为了无法回应的呼唤:从职业遗憾到自我重塑》,《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第37卷第4期。
田喜洲、彭小平、郭新宇:《工作重塑干预:概念、设计与影响》,《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39卷第12期。
田也壮:《工作设计的实践与发展趋势》,《中国劳动》1990年第6期。
涂红伟、严鸣、周星:《工作设计对知识型员工和体力工作者的差异化影响:一个现场准实验研究》,《心理学报》2011年第43卷第7期。
王登峰、崔红:《中国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特征与跨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3卷第6期。
王二平、呼和少布、龚曾怀等:《职务评价的方差分析法在制定职务等级中的应用》,《心理学报》1996年第28卷第4期。
王二平、时勘、陈国成等:《内部分配改革的职务评价技术探新》,《心理学报》1995年第27卷第1期。
王二平、谢小庆:《银行保险业经济系列专业职称资格的职务分析》,《心理科学进展》1994年第2卷第1期。
王弘钰、崔智淞:《教练型领导如何促进员工工作重塑?——一个多层次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王红军、陈劲:《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25卷第1期。
王建民、柯江林、徐东北:《国际化战略中的中国企业高管团队胜任力实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王垒、陈怡、严丽华等:《领导胜任特征:员工知觉模型的建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5期。
王丽娟、吴宇星:《工作特征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王明辉、郭玲玲、方俐洛:《工作场所精神性的研究概况》,《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17卷第1期。
王鹏、时勘:《培训需求评价的研究概况》,《心理科学进展》1998年第16卷第4期。
王萍、张琦:《员工工作重塑如何提升工作绩效:心理授权赋能的作用》,《人类工效学》2017年第23卷第1期。
王庆:《基于粗集理论的工作分析》,《系统工程》2007年第25卷第5期。
王是平:《高层管理团队胜任特征对并购整合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5卷第2期。
王婉、吴泗宗:《基于知识结构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组织核心能力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8卷第4期。
王文平、邓玉林:《基于工作设计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8年第23卷第1期。
王永照、张晓艳、姜道奎等:《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实证研究——基于胜任力模型》,《科技与管理》2010年第12卷第5期。
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5期。
魏钧、张德:《国内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8卷第6期。
魏霞、李利平、王笑天:《工作特征影响员工情绪幸福感的机制研究:心理脱离的中介效应》,《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6期。
魏新、何颖、罗伊玲等:《工作重塑的研究热点与方向:一项基于知识图谱软件的可视化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年第35卷第1期。
吴谅谅:《关于企业管理干部职务系列的探索》,《应用心理学》1986年第4期。
肖鸣政、陈小平:《某中央部委机关党政领导人才素质模型的建构》,《中国人才》2008年第13期。
肖余春、孙兰:《基于胜任力的党政领导干部情景判断测验维度的理论探讨》,《企业经济》2004年第8期。
谢瑶、顾琴轩:《技能多样性对员工创造力及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心理所有权与工作反馈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36卷第4期。
辛迅:《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领导—下属之间的工作重塑传递效应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3期。
徐长江、陈实:《工作重塑干预:对员工工作自主性的培养》,《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26卷第8期。
徐芳:《研发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2期。
薛琴、宋成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BEI面试选拔新技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29卷第2期。
闫培林:《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人—工作匹配与工作意义的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19期。
杨红明、刘耀中:《工作特征对知识员工敬业度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内在动机视角》,《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32卷第11期。
杨静、孙启明:《基于胜任特征的多重职业生涯路径体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4期。
杨仕元、岳龙华:《战略性工作分析:框架与应用——以某外资商业银行投资项目经理职位分析为例》,《浙江金融》2010年第1期。
杨宇、王桢、陈毅文:《动漫行业创业者胜任特征研究》,《人类工效学》2008年第14卷第44期。
姚辉、梁嘉祺:《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构成及对留职意愿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年第4期。
姚翔、王垒、陈建红:《项目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心理科学》2004年第27卷第6期。
叶茂林、杜瀛:《企业行销人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初探》,《心理科学》2009年第6期。
尹奎、刘娜:《工作重塑、工作意义与任务复杂性、任务互依性的调节作用》,《商业研究》2016年第11期。
尹奎、孙建敏、陈乐妮:《基于串联中介模型的认知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管理学报》2017年第14卷第4期。
尹奎、孙健敏、徐贯英:《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基于优势比较分析方法》,《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8期。
尹希果、许岩:《基于SEM的大学生村官胜任力影响因素研究》,《软科学》2011年第25卷第8期。
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全球性领导者的素质与培训》,《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4期。
俞荣建:《基于企业战略的工作分析与评价模式创新》,《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25卷第7期。
张春雨、韦嘉、陈谢平等:《工作设计的新视角:员工的工作重塑》,《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20卷第8期。
张殿业、李健胜、马至芹等:《体力劳动间歇时间的人机工程学研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7年第3期。
张琳琳、蔡颖、周宁:《团队创造力作用下知识分享形成机制——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33卷第10期。
张欣、许多爽:《创意企业的工作设计与员工薪酬机制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18期。
张一弛、刘鹏、尹劲桦等:《工作特征模型:一项基于中国样本的检验》,《经济科学》2005年第27卷第4期。
章凯、刘永虹、熊军:《家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部传承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3卷第4期。
赵希男、贾建锋、付永良:《基于个体优势识别的团队胜任特征研究》,《管理科学》2008年第21卷第5期。
赵小云、郭成:《工作重塑: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心理科学》2014年第37卷第1期。
赵宜萱、徐云飞:《新生代员工与非新生代员工的幸福感差异研究——基于工作特征与员工幸福感模型的比较》,《管理世界》2016年第6期。
郑德芳、乐国林:《基于胜任力的我国公务员的薪酬制度改革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7期。
郑晓明、于海波、王明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结构与测量》,《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1期。
郑学宝、孙健敏:《县级党政领导正职胜任力模型研究》,《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仲理峰、时勘:《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心理学报》2004年第36卷第1期。
周红云:《工作特征、组织公民行为与公务员工作满意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周洁、李锋、陈毅文等:《信息提供者数量对职务信息完整性的影响》,《心理科学》2006年第29卷第5期。
周洁、李锋、王二平:《极端性转移、启发式、社会称许性对职务信息完整性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3卷第4期。
周青:《功能分析法在跨区域组织工作分析中的运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11期。
周箴、杨柳青:《中国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理研究》,《东南学术》2017年第5期。
朱必祥、张琪、沈吉等:《工作特征认知与延迟退休决策——基于情感承诺中介和延迟折扣调节作用的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朱国锋:《船长胜任力职务分析问卷的编制》,《中国航海》2005年第2期。
邹琼:《主动性人格、工作重塑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以Y一代员工为例》,《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7卷第6期。
S.A.范:《功能职务分析》,《应用心理学》1989年第4期。
Brill J.M.,Bishop M.J.and Walker A.E.,“The Competen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Required of An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r:A Web-based Delphi Study”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54,No.2,2006.
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Vol.28,No.1,1973.
Wang Z.M.,“Current Models and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Education&Training,Vol.41,No 6/7,1999.
Wrzesniewski A.and Dutton J.E.,“Crafting A Job: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 Work”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6,No.2,2001.
[1] 王青,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余思卓和李维莹参加了资料收集与初稿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