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致歉言语行为概述
第一节 致歉言语行为的内涵
致歉言语行为是在交际主体A、B之间,A由于冒犯、歉疚等原因而引发的,向B表达歉意的补偿性言语行为,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A是致歉方,B是受歉方)。
致歉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个人可分为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组织可分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致歉原因包括发生冒犯行为或个人感到歉疚,冒犯是“言语或行动没有礼貌,冲撞了对方”[1],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被冒犯方察觉或体验到的、客观存在的失礼事实,致歉方判断是否构成冒犯和冒犯的程度是依据所在社会人群的文化、道德标准和被冒犯方(受歉方)的情绪、行为等反应;歉疚是“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2],是指致歉方内心的主观感受,令其不安的事情已经发生或者尚未发生,致歉方不安的心理是基于其所认可的社会文化、道德标准与其行为或将要发生的行为所作的对照、判断。
一 致歉言语行为和致歉行为的关系
致歉行为是行为实施者向对方表达歉意的行为,既可以通过语言手段,也可以通过非语言手段来完成,而且,在多数场合,这两者是彼此合作,共同完成致歉行为的。致歉言语行为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完成的致歉行为,它属于致歉行为之一,是致歉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致歉言语行为和致歉行为的关系
其中伴随性的非语言致歉是指致歉言语中的声音状况以及伴随话语的表情、眼神、身势等,书面语中的书写工具和印刷方法的选择之类。而独立性的非语言致歉是指不伴随语言致歉而出现的那些像服饰的选择(如负荆、捆绑)、服装的着脱(如脱帽)、表情举止(如哭泣、下跪、鞠躬)等因素,也包括不与语言致歉共现,但传达歉意的图像、画面以及赠送礼物、鲜花等。
致歉行为包括A、B、C三个部分,而致歉言语行为包括A、B两个部分,不包括C部分,所以致歉行为包括致歉言语行为,致歉言语行为是致歉行为的子集。
二 致歉言语行为和致歉语言的关系
一般而言,在言语行为研究中,以语言为中心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则用语言外围的手段进行的交际也不能排除在外、弃之不顾。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区别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仅指出它们在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指出它们在现实交际中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通常情况下,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综合考察,弄清它们在整个交际中的合作和分工状态。[3]可见,致歉语言是致歉言语行为的一部分,致歉言语行为包含着致歉语言。
致歉言语行为和致歉行为、致歉语言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如图1所示。
本书研究致歉言语行为,不仅关注致歉语言,而且关注与致歉语言相伴的非语言致歉因素。
图1 致歉言语行为和致歉行为、致歉语言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致歉言语行为的性质
一 引发行为
致歉言语行为是一种引发行为,引发是“引起;触发”[4],也就是说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结果。它是冒犯行为引起的或歉疚心理触发的。但这种“引发”并非必然,促使致歉言语行为实施的原因只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有些本该发生的致歉言语行为并未那样顺理成章地发生,而是由于某些其他原因“难产”了。
引发致歉言语行为的冒犯行为的具体情况,因为对于某个具体行为是否构成冒犯,致歉方和受歉方的判断也会有分歧。如表2所示:
表2 引发致歉言语行为的冒犯行为的具体情况
注:“+”代表认为构成冒犯行为;“-”代表认为不构成冒犯行为。
上表中a种情况,致歉方、受歉方观点一致,都认为构成冒犯行为,引发致歉言语行为的概率很高;c种情况,虽然致歉方与受歉方观点不一致,但由于致歉方认为构成冒犯行为,所以引发致歉言语行为的概率也较高;b种情况,致歉方与受歉方观点不一致,是受歉方认为构成冒犯行为,这需要致歉方通过对受歉方的观察或接收到其反馈信息才能意识到冒犯行为的发生,所以引发致歉言语行为的概率相对要低;d种情况,双方观点也一致,都认为不构成冒犯行为,不会发生以致歉为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
触发致歉言语行为的歉疚心理是致歉方的内心状态,可分为三种情况:①致歉方认为已发生的行为是冒犯行为,对受歉方心存歉疚;②致歉方认为自己尚未实施或即将实施的行为是冒犯行为,而对受歉方心存歉疚;③致歉方认为自己未尽到该尽的责任或义务,而对受歉方心存歉疚。这些令人歉疚的情况都会触发致歉方产生实施致歉言语行为的需要。
二 补偿行为
致歉言语行为是一种补偿行为,补偿是“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5],它的实施是以补偿为目的,伴随着补偿效果。补偿可分为两种情况(见表3):一是抵消损失、消耗等。事物原本是充足、完好的,因遭遇了某些事情而损失、消耗掉一部分。受歉方的身心舒适、财产等上会因冒犯行为的发生而损失、消耗掉一部分,此时,致歉言语行为能够抵消或部分抵消这部分损失、消耗,使受歉方的身心舒适、财产等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同时,致歉方的身心舒适上也会因发生冒犯行为所产生的歉疚而受到损失、消耗,致歉言语行为同样能够抵消或部分抵消这部分损失、消耗,使致歉方的内心恢复一定的平和;二是补足缺欠、差额等。事物应该是充足、完好的,但现实是不足、残缺的,比照理想的状态欠缺一部分。致歉方会因自己未尽到该尽的责任或义务而产生歉疚,所以会有身心舒适上的不足、残缺。致歉言语行为可以补足或部分补足致歉方身心上的这种不足、残缺。
表3 致歉言语行为的补偿类型
第三节 致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致歉言语行为能够补偿或部分补偿冒犯行为造成的后果,由于冒犯行为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致歉方和受歉方对冒犯行为理解、体会的偏差,致歉言语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 弥补受歉方的补偿需要
受歉方遭受冒犯行为,身心舒适或财产等势必产生有形或无形的损失,自然会产生被补偿的需要。当然,这种需要的具体情况要视损失的性质和具体程度而定,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需要,致歉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成功的、有效的致歉言语行为能做到有的放矢的补偿,所以对受歉方的补偿还可以细分为精神补偿和物质补偿两个方面。
二 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
致歉方因其冒犯行为或未尽到的责任、义务而产生歉疚心理,或因个人的冒犯行为而有遭受被冒犯方的反冒犯的可能,这些都是导致致歉方心理不安的因素。致歉言语行为除了可以补偿受歉方,也可以补偿或部分补偿致歉方的歉疚心理,毕竟它是致歉方的一种态度和付出,所以无论受歉方接受不接受道歉,致歉方都可以把自己的致歉行为视为负了某种程度责任的表现。同时,因为致歉言语行为能补偿或部分补偿受歉方的需要,所以这也会大大降低或避免致歉方被反冒犯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规避自己被冒犯的风险。可见,实施致歉言语行为能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即是缓解歉疚或是规避风险。
三 修复双方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大致可分为陌生关系和熟识关系,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和熟悉人之间的关系。正常的陌生关系应是双方互无干涉、共存共生的平衡关系,熟识关系是双方相互了解、互助互爱的融洽关系。在这些和谐的人际关系背后,潜藏的是人们心态的平和,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冒犯行为或歉疚心态往往会破坏这种平衡和融洽,形成一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它们首先打破了人们心态的平和。致歉言语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平复了致歉方的不安心理,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受歉方和致歉方的心态平和,继而修复双方被破坏的人际关系,恢复人际关系的和谐。可见,致歉言语行为的直接功能是弥补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和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间接功能是修复双方的人际关系。
第四节 致歉言语行为的类型
致歉言语行为直接功能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致歉言语行为直接功能的分布情况
注:“+”代表致歉言语行为中相应功能发挥作用;“-”代表致歉言语行为中相应功能未发挥作用。
依据以上功能分布情况,将致歉言语行为分类如下。
一 利人致歉言语行为
此类型对应于表4中B种情况,致歉方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冒犯行为,但受歉方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实施致歉言语行为主要是满足受谦方的补偿需要。可分为精神补偿的和物质补偿的两个小类。如:
例(1)背景:电视剧《奋斗》中,夏琳在一家俱乐部找了一份唱歌的工作,陆涛(夏琳的男友)去俱乐部找夏琳,发现夏琳的工作状况后,生了夏琳的气。夏琳向陆涛致歉:
“好好好,都是我错了。”(笑嘻嘻地说)
此例中,陆涛认为自己的女朋友在俱乐部给人唱歌,而且穿着暴露,是让自己丢面子、伤自尊的事情,而夏琳作为当代知识女性,认为她从事的是一份自食其力的合法工作,没什么不合适的。对于夏琳在俱乐部工作这件事,陆涛认为是对自己的冒犯行为,而夏琳认为这是正常的工作,心里并没产生歉疚,从她笑嘻嘻的说话态度也可证明,但她发现自己的男朋友生气了,还是实施了致歉言语行为,为了弥补陆涛的精神损失,使他恢复愉悦的精神状态。
例(2)背景:在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王伟请杜拉拉吃饭,结果席间王伟无意中说了杜拉拉反感的话,惹她不开心,因而王伟致歉:
“得,我错了。”(反应迅速,语言流利)
此例中,王伟绝对没意识到自己要说的话有什么不妥之处,如果意识到了,他绝对不会说。因为他请杜拉拉吃饭就是要缓和俩人此前不太融洽的关系,他不可能再去说冒犯杜拉拉的话。但每个人的经历、感受不同,王伟无意间说的话却令杜拉拉不高兴了。虽然王伟本来认为他的话并没有什么,心里不会有什么歉疚,可是他还是实施了致歉言语行为,为了补偿杜拉拉的精神损失,从而令她高兴起来。
以上两例是精神补偿的利人致歉言语行为。
例(3)背景:小说《围城》中,方鸿渐因为孙柔嘉的姑母误会自己欺负柔嘉,让他很生气,孙柔嘉发现后,跟他道歉。
“好,算我家里的人冤枉了你,我跟你赔罪。今天电影我请客。”(撒娇地说)
此例中,孙柔嘉是方鸿渐的妻子,她没有想到自己姑母对方鸿渐的误会会让他这么生气,但是为了哄丈夫开心,她先是“赔罪”,做出调侃式的精神上补偿,又说“今天电影我请客”,做出行为上的补偿,两种补偿都是用来弥补丈夫遭受自己姑母冒犯所产生的心理损失。
例(4)背景:在小说《围城》中,顾尔谦等到了自己的行李,不想再陪着李梅亭等下去了。李梅亭认为他不够朋友,顾尔谦马上道歉。
“梅亭先生,我绝不先走,陪你等行李。”
此例中,顾尔谦发现自己“不想陪着等下去”的想法惹得李梅亭不高兴了,他马上表态留下来,“陪你等行李”,用实际行动补偿李梅亭因刚才要被他“抛弃”而受到冒犯所产生的精神损失。
以上两例是物质补偿的利人致歉言语行为。
可见,利人致歉言语行为是以受歉方单方直接受益为主要言语效果的行为,是由冒犯行为引发的,不过这个冒犯行为是受歉方认可而致歉方并不认可的,致歉方内心基本没有歉疚感,言语行为的直接效果是抵消或部分抵消受歉方在身心舒适或财产上的消耗、损失。
二 利己致歉言语行为
此类对应于表4中C种情况,致歉方实施致歉言语行为主要是平复自己的心理不安。可分为规避风险的和缓解歉疚的两个小类。如:
例(5)背景:电视剧《红楼梦》(第二十二集)中,春燕母因春燕干活不利落痛打春燕,众人劝阻不听,被宝玉和晴雯撞见,宝玉因春燕母举止过分而教训她。春燕母向宝玉致歉:
“宝二爷,好歹饶了我这回吧,下回再也不敢了。”(跪在地上,但有些不情愿地说)
此例中,春燕母作为母亲管教女儿没有什么过错,但其刁蛮恶毒、不管不顾的方式是别人接受不了的。宝玉出面教训春燕母,一是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意味,二是要煞一煞春燕母的嚣张气焰,毕竟这是在他的“家”里,怎能让这下人如此大吵大嚷地行事。春燕母是个干粗活的底层妇女,未必能理解到宝玉教训自己的初衷,但她能看出宝玉不高兴了,为了避免宝玉可能对她进一步采取责罚措施,她马上实施致歉言语行为,来保全自己。
例(6)背景:话剧《雷雨》中,鲁贵在家喝酒后肆意辱骂侍萍和大海,鲁大海气不过,用枪逼迫鲁贵向侍萍致歉,鲁贵说:
“我说错了,我以后永远不乱说,不骂人了。”
此例中,鲁贵作为侍萍的丈夫,在家中总想彰显其一家之主的地位,特别是喝酒以后,更是无德,经常胡乱辱骂侍萍,这次辱骂只是以往习惯的延续,对于鲁贵来讲,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鲁大海作为侍萍的儿子忍受不下去了,他用枪逼迫鲁贵道歉。鲁贵发现情形不妙,自己有生命危险,所以只好为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行为道歉,为的是避免丧命于鲁大海的枪下。
以上两例是利己致歉言语行为中的规避风险小类。致歉方实施致歉言语行为主要是为了自己规避风险,即以致歉方为主要直接受益者的行为,是由冒犯行为引发的,这个冒犯行为是受歉方认可而致歉方未必认可的,所以致歉方很少有歉疚的心理,当然致歉言语行为的实施客观上也会对受歉者遭受的冒犯后果做出一定的补偿,只是由于这类致歉言语行为往往是致歉方迫于形势、被动地、不情愿地实施的,所以对于受歉方的补偿效果不好,因为谁都不愿接受不诚恳的致歉。此类言语行为的效果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谦方的补偿需要,也规避了致歉方身心舒适或财产上的损失、消耗,相当于抵消或部分抵消这些方面的潜在损失、消耗。
例(7)背景: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第三十二集)中,沈冰与程峰一起去看老程(程峰的父亲),沈冰做完自我介绍后,老程因为自己当时在监狱中,而向沈冰致歉:
“没想到第一次见面是这种地方。对不起呀!”
此例中,老程由于自己身处狱中,而让儿子及其女性朋友不得不到监狱里来探视自己,心生歉疚,觉得自己作为长辈做得不够好,没能为晚辈创造好的环境,通过致歉言语行为至少可以表明他是通人情、明事理的,他内心是有歉疚的。
例(8)背景:话剧《雷雨》中,侍萍担心四凤再与周家人有来往,逼着四凤发誓,四凤很痛苦,侍萍觉得女儿的命运都是因她而起,而向四凤致歉:
“可怜的孩子,妈不好,妈造的孽,妈对不起你,是妈对不起你。”(抱着女儿,大哭)
此例中,侍萍认为自己从前的“过失”导致女儿四凤今天的不幸,是自己从前做得不够好,而后又没有关照好女儿,所以对四凤心存歉疚。通过致歉言语行为,侍萍表达了对四凤的歉疚之情,也宣泄了她压抑的情感,能够缓解内心的不安。
以上两例是利己致歉言语行为中的缓解歉疚小类。致歉方实施致歉言语行为主要是为了缓解内心歉疚,即以致歉方为主要直接受益者的行为,是由致歉方的歉疚心理引发的,这个歉疚心理是致歉方认为自己未尽到应尽的责任或义务而产生的,在致歉方和受歉方之间并没有冒犯行为发生。此类言语行为的效果是补足或部分补足致歉方在身心舒适上的不足或残缺,或者缓解内心的不安。
三 双赢致歉言语行为
此类对应于表4中A种情况,致歉方实施致歉言语行为既能平复自己的不安心理,又能满足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双赢致歉言语行为是致歉言语行为中的大部分情况。依据致歉方和受歉方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双赢致歉言语行为分为陌生关系的双赢致歉言语行为和熟识关系的双赢致歉言语行为。例如:
例(9)背景:电视剧《奋斗》(第二集)中,陆涛跟米莱分手后,米莱要去美国,陆涛去机场送她,向米莱致歉:
“米莱,对不起,我来送你,是我对不起你,祝你一切顺利。”(愧疚地低着头)
此例中,陆涛与米莱原本是恋人,而他突然移情别恋,喜欢上米莱的好朋友夏琳,这是极重的冒犯行为,所以他觉得很对不住米莱。米莱自然也很伤心,觉得陆涛背叛自己以及他与夏琳的交往都是对她极大的伤害,这也是她要去美国(离开伤心地)的一个原因。陆涛的致歉对双方的心理伤痛都是一种缓解和治疗。
例(10)背景:电视剧《奋斗》(第一集)中,高强在网吧玩游戏,突然停电,网吧老板出来道歉:
“对不起,对不起,实在是对不起。”(点头哈腰、结结巴巴地说)
此例中,网吧老板知道停电意味着网吧将无法营业,而且突然停电会影响网民们的兴致,甚至会有钱财损失,是件冒犯网民的事情。网吧老板担心当天的营业,同时也担心因当天的停电影响一些网民日后来他网吧消费的兴致。所以,他及时实施了致歉言语行为,希望能一定程度上满足网民们的补偿需要,并且尽量降低影响其网吧营业收入的风险。
以上两例分别是熟识关系的双赢致歉言语行为和陌生关系的双赢致歉言语行为。双赢致歉言语行为是以致歉方、受歉方双方都直接受益为言语效果的行为,是由冒犯行为引发的,这个冒犯行为是致歉方、受歉方双方都认可的冒犯行为,言语行为的直接效果是抵消或部分抵消受歉方、致歉方在身心舒适或财产上的消耗、损失。当然,这里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如例(9)是部分抵消致歉方的歉疚心理负担,例(10)是致歉方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继而平复其内心的不安。
四 虚拟致歉言语行为
此类对应于表4中D种情况,实施致歉言语行为不是为了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也不是为了满足致歉方的补偿需要,也就是说实施此类致歉言语行为的交际意图并非致歉,而是其他的某种交际意图,即通过致歉言语行为的“形”去实施其他言语行为的“实”,这是种间接言语行为。例如:
例(11)背景: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胡总(杜拉拉所在公司的总经理)用脚摩挲杜拉拉的脚背,杜拉拉为了避免与胡总直接冲突,利用道歉来结束胡总的无礼行为。
“胡总,不好意思,我乱伸脚,碰到您了。”(假笑着)
此例中,杜拉拉应该是被冒犯者,但在职场的特殊环境下,面对胡总这个特殊身份的人,杜拉拉聪明的利用致歉言语行为,委婉而果断地制止了胡总的冒犯行为。这里表面上杜拉拉是实施了致歉言语行为,但实质上她实现了拒绝的言语效果。
例(12)背景: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第五集)中,程峰陪沈冰去面试,面试之后程峰要求沈冰请他吃饭,沈冰说:“今天浪费你一上午的时间,真是不好意思。”
此例中,沈冰没有去接程峰要求请他吃饭的话茬儿,而是实施了一个致歉言语行为,既是对程峰花了一上午时间陪她面试的行为表示感谢,也是对程峰提出的一起吃饭要求的委婉拒绝,其中的“真是不好意思”可谓是一语双关。
以上两例均为虚拟致歉言语行为,致歉言语行为有其“形”无其“实”。对致歉方来说,他(她)实施致歉言语行为前并未造成冒犯行为,也没产生歉疚心理,所以真实的致歉言语行为无从引发,实施完的致歉言语行为对致歉方和受歉方都没有补偿效果,所以这个致歉言语行为是虚拟的。致歉方是利用它实现拒绝、致谢、请求等其他的交际意图。虚拟致歉言语行为的存在是语言使用者灵活运用语言的表现,是其娴熟、高超言语能力的体现。
相对于此类虚拟致歉言语行为,前三类可称为真实致歉言语行为,本书重点关注真实致歉言语行为。
综上所述,真实致歉言语行为的相关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真实致歉言语行为的相关情况
表5 真实致歉言语行为的相关情况续表
注:表中“冒犯行为”下的a、b、c,“歉疚心理”下的①、②、③含义均与前文所述内容对应。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78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040页。
[3]云桂宾:《语言行为和语言技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