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来了就是深圳人
自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在短短的30 多年时间里,深圳就从一个人口仅30万人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上千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史上的一个奇迹。市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9492.6亿元,增长了近9944倍,跻身国内大城市前列。产业结构凸显“三个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截至2016年底,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5%;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占GDP比重60.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1]从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经济形态一跃发展成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的城市经济形态。城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增长至 2016年的 1190.84 万人,[2] 成为国内第一个城市化率高达100%的城市。深圳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路披荆斩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不断尝试开辟新型城市化路径,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以及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新型城市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而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市民化。深圳一直在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政策环境。通过1992年和2004年两次农村地区的整体城市化,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农民、无农村”的城市。在此过程中,深圳市不断深化推进户籍政策改革,积极拓宽入户渠道,全面实施积分入户政策,优化户籍管理办法,积极稳妥地吸纳外来人口落户深圳,截至2016年,全市在册户籍人口已达404.8万人,[3] 实现了户籍人口的大幅增长,推进了外来流动人口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以居住证管理办法代替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梯度赋权政策,赋予居住证持有者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上更多的市民待遇,逐步消除户籍隔离制度屏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增强了外来人口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推进人口市民化的道路上,深圳一直秉持稳中求进的改革精神,推动户籍改革创新,实行较为宽松的落户政策,有层次地赋予全市居民社会福利待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杠杆,以各项民生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促进社会融合,从身份、权利、观念三个维度出发全面推进人口市民化进程,取得了卓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