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的云南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及深入发展问题

旅游循环经济虽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从循环经济在旅游实践中的应用到旅游循环经济的正式提出,经过近七年的发展,已从理念探讨走向实践,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已初显成效,并在界内引起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探讨。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循环经济”为主题词在核心期刊展开检索,检索到的文章已有221篇。这些文章覆盖了理论与实践层面,既有宏观理论探讨,也有微观实证研究。

一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一)搭建了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框架

明庆忠、李庆雷在《旅游循环经济学》一书中追溯了循环经济与旅游循环经济的起源,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发展理念与战略思路,构建了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标与指标体系、旅游循环经济系统及运行框架,并落实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区的规划及运行、发展策略与措施等,较为系统地搭建了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框架。

(二)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实证研究与应用研究丰富

旅游循环经济提出后引发了学界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激烈讨论,宏观的理论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与应用研究也较为丰富,有学者将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详见表1—1):旅游循环经济基础性研究、旅游循环经济构成体系及运行模式研究、专项旅游与循环经济结合研究、旅游循环经济实证研究、旅游循环经济支撑和保障体系研究。研究选取了中国知网以“旅游循环经济”为主题的部分核心期刊,将旅游循环经济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了细分,如表1—1所示。

表1—1 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内容与学者

当前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还存在很多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包括:①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缓慢;②研究方法不够成熟,实证研究还不够充分。研究方法多数还处在探索阶段,虽有洞庭湖、抚仙湖、丽江等实证研究,但微观层面的研究类型还不够多样,总体还略微不足;③研究运用的理论较为单一,基本是对循环经济原有思想及相关理论的引介与应用,这也是引入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另一初衷,希望借此延续与丰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④交叉研究内容缺乏,应用研究还有待拓宽。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宏观理念层面,具体关涉本质性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深入,相关的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还不足。

(三)旅游循环经济实践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历来较为重视发展中环境的保护。旅游循环经济提出以后,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进行探索与推进。从国家近几年的政策、循环经济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到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打造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低碳旅游示范区的评选与创建,均可看出政府对旅游循环经济思想的积极响应。

2008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编制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生态友好产业形象,推动全国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尽快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进入生态旅游先进国家行列,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思想,同时也符合旅游产业生态化的要求。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其中,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被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节水减排等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体现。

2010年,《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坚持节能环保,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强化旅游业发展科技支撑,丰富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再次被明确提出,且旅游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紧随其后,可见对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层面的重视。

2010年6月19日,经国家旅游局跟环境保护部批准的“生态景区中国行——共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示范)区”公益活动启动后共评选出50家景区入选首批“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在此基础上,经过更为严格的创建评审程序,19家在低碳旅游建设和发展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成功创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低碳旅游与旅游循环经济思想有着相通之处,都追求节能减排,都倡导环境友好与持续发展,19家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名单见表1—2。

表1—2 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2012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对废弃物管理与垃圾管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①废弃物处理要求——垃圾分类收集,清扫及时,污水排放得当;遵循废弃物最小化原则,对废弃物采取减量排放,可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可使用环保技术进行垃圾处理,实现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最小化,小型社区接待点推广有机废弃物的堆肥技术。②垃圾处理——垃圾应及时收集、清理,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防止视觉污染;垃圾收集箱布局合理,标志统一,外观整洁,与环境相互协调,及时清理和消毒;废弃电池、污油等危险废物专门回收。废弃物最小化原则与减量排放、重复使用与回收利用、垃圾综合利用、有机废弃物堆肥技术等分别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重复化”、“资源化”原则。

具体到景区与企业层面,也涌现出一些旅游循环经济应用的典范。

●北京蟹岛度假村

总占地2.2平方公里的北京蟹岛度假村形成了特有的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它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是北京市朝阳区推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点示范单位,也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指定的北京绿色生态园基地。

●云南文山普者黑旅游区

普者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城西北,距县城13公里。普者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心景区主要有普者黑湖、荷花湖、灯笼湖、仙人洞湖、落水洞湖、摆龙湖等大小湖泊16个,总面积近13.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达30米,165平方公里的景区里有250多个景点,300多座孤峰,80多个溶洞,80多个湖泊,20公里野生巨荷荷路,13.33平方公里水面,形成20公里的水上旅游航线。水质常年清澈见底,平均水深3米,最深30米,乘人工小木船观光游览,犹在画中行,仿佛置身于“真、幻、诗、画”的境界里。

特殊的地质特征也决定了生态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景区也积极展开了旅游循环经济的探索。先后编制了《丘北普者黑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云南省普者黑循环经济型旅游业景观生态规划》,2005年以来,先后投入31万元在湖泊流域村寨推广建设生态卫生旱厕,缓解了景区周边村寨农村面源污染。此外,在景区上游八道哨乡建成日处理1500头牛、5000头猪粪尿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型沼气项目,沼气供酿酒户和八道哨中学锅炉使用,沼液供附近葡萄种植户和小坡地等村发展蔬菜种植,实现了变废为宝,成为旅游循环经济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典范。

●云南抚仙湖

位于云南玉溪的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南盘江水系,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2亿立方米,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有158.9米,湖容量达206.2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太湖水量的4.5倍,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

2005年,云南省玉溪市设立抚仙湖生态保护禁止开发控制区,规划划定四片区:江川牛魔抽水站—澄江禄充鱼山尾巴;江川路居东海边抽水站—华宁海镜小山村抽水站;澄江海口温泉度假村—陡爬坎;江川青鱼湾隔河—断头山。四片区湖岸线总长38.3公里,占抚仙湖湖岸线长的43.42%;控制面积109.8平方公里,占抚仙湖径流区陆地面积的23.71%。禁控区内将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运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禁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本,培育生态文化,逐步对区内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综合整治,对禁控区内现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使得禁控区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改善和重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在抚仙湖的保护开发建设工作中,循环经济理论再次成为有力支撑。

二 深入发展问题

(一)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模式研究

虽然从旅游循环经济研究的初期就有学者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但多数模式的构建只停留在对策性或理想化的描述阶段。王华(2006)曾提出几种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模式,概括起来分别是政府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规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绿色旅游”模式;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王迎涛(2011)讨论过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主体—驱动—乡村”运行模式(见图1—3),其中第一个层次——乡村(R—Rural)是旅游活动和现象发生的基本空间。乡村旅游的物质载体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指导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在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闭环系统中运行。因此,该层实质上是目标层。第二个层次——驱动层(D—Drive)为核心层次。该层次通过对第一层次施加作用力,进而直接驱动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该层次从性质上来说也是路径层,经营机制、科学技术和农旅结合的产业创新是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运转的三件重要“法宝”。第三层次是由政府主导、游客和农户—企业参与构成的主体(M—Main body)层。该层直接作用于驱动层,为“主体—驱动—乡村”模式的保障层。政府、游客和农户—企业三方主体的完备和共同参与才能激发我国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机制、技术和产业创新。概括起来是空间目标层、核心驱动层(路径层)、主体保障层,对旅游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构建有一定启发。

图1—3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主体—驱动—乡村”运行模式

张晴(2011)总结的洞庭湖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包含了湿地景观旅游、湿地休闲旅游,模式有合理利用立体空间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产业系统循环发展模式、立足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关注了空间与产业链条的问题。张瑾(2011)在明庆忠、李庆雷的推—拉系统运行模式、政策—科技—环境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跨产业和旅游产业内部提出了四种产业组合模式:农业、生态整合型旅游模式;工业、旅游联结型旅游模式;旅游企业集群模式;旅游业循环型网络组织结构模式。郑燕(2011)以云南抚仙湖为例,构建了滨湖旅游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图1—4所示)。这些模式大多依托案例实际总结或纯粹的理想构建,虽然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思路,但尚未上升到普适性的模式构建,科学的发展范式还尚未形成。这也是旅游循环经济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图1—4 滨湖旅游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旅游循环经济的实践问题

虽然旅游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理想构想已搭建起研究平台,并已有相应的技术支撑,但旅游循环经济的实践却并未广泛推广。虽然有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景区的打造与创建,但真正意义上构建起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景区却为数不多。这与景区的差异性、政策的导向性有一定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旅游循环经济没有较好地充分地进行实践,有待深入探讨与论证。也只有在明确旅游循环经济实践的困难与问题之后,才能更好地让旅游循环经济走向实践。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了旅游循环经济,让旅游循环经济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行动方向,同时也是旅游循环经济有待深入发展的问题之一。

此外,旅游循环经济产业效能方面的功能分区划分、产业要素配置、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搭建以更好地实现旅游循环经济从理念走向更广泛的实际,也是有待深入发展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