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状况调查报告
古 风[1]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状况如何?却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问题做调查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数据分析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于1901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文学理论话语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边缘化的基本状况,为中国现当代文论学术史研究和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边缘化;话语数据分析
我国文学理论话语的现代化是在与传统对决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结果是,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由中心位置退居到边缘位置,而外来文论话语则由边缘位置进入到中心位置。上文的四个调查,其目的是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外国文论话语的引进情况。通过这些调查分析,我们了解了外国文论话语引进的基本状况和基本数据。因此,正是由于外国文论话语的大量引进,才导致了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前文调查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调查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被边缘化的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将分别从文论教材、文论选本和文论话语工具书三个方面进行。
一 从文论教材调查
文学理论教材是现代学科分类和现代大学教育的产物。它是一个时代文学知识和话语的集中表现。时代在发展,文学理论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教材。这是我们将文学理论教材作为调查对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一个时代文学理论教材话语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与其前后时代文学理论教材话语的比较,就能够从中了解和把握一个时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基本面貌。因此,我们将20世纪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选择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1914)、姜亮夫的《文学概论讲述》(1930)[2]、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1963—1964)和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1992)为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见下表:
表1 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调查之一
从以上调查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文学理论教学领域,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被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在20世纪初的十多年里,还是传统文论话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当时,我国现代大学教育才刚刚起步,大学堂虽然设有“文学”科,但还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文学”一词。如1902年,京师大学堂文学科所规定开设的课程中,就包括经学、史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等。这里的“文学”是个“大文科”概念。这从当时所开设的“文学研究法”课程大纲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按照该课程大纲规定:“文学研究法”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词章、修辞、作文、群经文体、诸子文体、传记杂史文体、骈散文体、辞赋文体、公牍文体、语录文体、小说文体、目录文体、图说文体、专门艺术文体等。可见此“文学”概念是十分庞杂的,是取用传统“文学”之义。当时还没有现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虽然开设“历代名家论文要言”课程,但只是选录《文心雕龙》和子、史、集部的名家论文言论而已[3]。当时,虽然也有一些外国文论话语传入,但几乎没有多少影响。因此,我们选择的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教材,就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学观念和文论话语。姚永朴(1862—1939),字仲实,晚年自号为蜕私老人。他是“桐城三祖”之一姚鼐的嫡传弟子姚莹之孙,幼承家学,聪颖多才。其治学以经学著名,旁通子、史和小学,为一代硕学通儒。1910年,他在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教学。《文学研究法》就是他当时自编的教材。这部教材“发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龙》”[4],其理论体系和话语是很传统的。从以上调查表的统计显示中可见,该教材我国传统文论话语与外来文论话语的比值为350%,占据着绝对中心和主导的地位。从2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欧美、苏联和西方文论话语的大量引进,我国传统文论话语便逐渐被边缘化了:我国传统文论话语与外来文论话语的比值由350%一路狂跌到13.46%,而外来文论话语与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比值却由28.57%一路飙升至742.86%。这些调查数据就是反映了在教学领域中的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被逐渐边缘化的基本状况。
二 从文论选本调查
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选本,也是一个时代文学理论发展概貌的反映。目前,关于我国现代文学理论的选本,已经出版了几种。诸如王运熙主编的《中国文论选·现代卷》(共3册,1996),选编范围从1917年至1949年;唐金海等主编的《新文学里程碑·评论卷》(1997),选编范围从1916年至1942年;谢积才主编的《经典文艺理论批评》(2004),是“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选”之一种,只选了茅盾、闻一多、丁玲、戴望舒、许地山、张爱玲、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几家,可以看作是著名作家的理论批评;童庆炳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经典》(2004),是“20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之一种,选编范围从1902年至1999年;葛红兵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共三卷,2006),选编范围从1980年至2000年。
因此,从选编范围和内容看,我们选择童庆炳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经典》[5]为调查样本;为了精确调查数据,我们再缩小调查范围:20世纪初,以章太炎的《文学总略》(1906)为调查样本;二三十年代,以梁实秋的《现代文学论》(1934)为调查样本;五六十年代,以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1957)为调查样本;八九十年代,以钱中文的《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1999)[6]为调查样本。在以上调查样本中,凡“引文”中的文论话语不予统计。见下表:
表2 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调查之二
续表
从以上调查表格中,可以看出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被逐渐边缘化的过程。
其一,在20世纪初期,我国文论研究领域与文论教学领域一样,也是传统文论话语占据着中心和主导的位置。这可以从章太炎的论文中得到证明。章太炎(1869—1936),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初名学乘,次更名炳麟,后又易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幼时深受乾嘉朴学影响,后拜朴学大师俞樾为师,故精通国学。在这一点上,他与姚永朴是基本相同的,然而所不同的是,他接受了“西学”更多的影响,除了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之外,还具有比较丰富的西学知识。虽然,在《文学总略》一文中,除了“语言”一词外,他几乎没有使用外来文论话语。但是,在1902年发表的《文学说例》[7]一文中,他却用了几个外来文论话语。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他在这个时期的文论话语使用情况,我们便将《文学说例》一文中所使用的几个外来文论话语一并予以统计,特此说明。那么,这样一来,在章太炎的论文中,我国传统文论话语与外来文论话语的比值为325%,与姚永朴文论教材中的我国传统文论话语与外来文论话语的比值为350%比较接近。因此,这些调查统计数据充分表明,在20世纪初期,无论从文论教学看,还是从文论研究看,我国传统文论话语都占据着绝对的中心位置和主导位置。
其二,为了从文论教学和文论研究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和充分地揭示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被边缘化的具体过程,我们再将以上两个调查表格进行整合如下:
表3 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边缘化调查数据对照
从表3调查统计数据的对照中,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趋同现象,就是在20世纪的四个时期,在文论教学和文论研究的两个领域里,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被边缘化的数据十分接近。这绝不是巧合,而是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被边缘化的真实状况和具体过程。即从30年代以来的七十多年时间里,我国传统文论话语越来越边缘化了,到20世纪末比值只有百分之十几点,几乎跌到了谷底。如果用曲线表示,那将会是一条由上位逐渐滑落到下位的下滑曲线。
三 从文论话语工具书调查
所谓文论话语,包括文学理论的概念、术语和范畴等。文论话语是文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构成文学理论的基本元素。所以,历来的文学理论研究都很重视话语研究。我国传统文论虽然不是很擅长概念研究,但是既然是一种“理论”,也就绕不开概念。因此,从先秦以来,就围绕着“言志”、“文质”、“比兴”、“意象”、“风骨”、“意境”、“性灵”、“神韵”和“境界”等核心话语,形成了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体系。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运用了“释名以章义”的概念研究法,并对于“风骨”、“通变”、“情采”、“比兴”、“隐秀”等重要文论话语做了研究。司空图的《诗品》就是对于“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概”、“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个话语范式的经验性描述。
但是,真正科学的话语分析和研究则是西方文论的特长。这具体表现在“概念史”研究和“关键词”研究两个方面。前者,如别林斯基的《“文学”一词的一般意义》(1862)、韦勒克的《批评的概念》(1963)和彼得·威德森的《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1999)[8]等。当然,关于文论概念和术语的专题研究,并不是从别林斯基才开始的,而至少应该追溯到歌德那里。他在一篇专题论文中,就对于“模仿”、“作风”和“风格”进行了探讨[9]。在以上所列举的三人中,韦勒克比较突出。他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对西方文论话语研究,在这本由14篇文章所构成的论文集中,他先后对于“演变”、“形式”、“结构”、“巴罗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等概念,进行了“史”的梳理和内涵的探讨。后者,采用“关键词”的研究方式是英国学者的发明。雷蒙·威廉斯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文化关键词研究,于1976年结集出版了他那本很有名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著作。随后,在英国学界出版的同类著作有丹尼·卡瓦拉罗的《文化理论关键词》(2001)和托尼·本尼特等人的《新关键词》(2005)等,在文学理论方面则有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的《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1995)等。这部书在西方文论中选择了32个关键性话语,逐一梳理和阐释,结构成为一部独特的文学理论教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不到10年时间里就连续两次再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关键词研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诸如叶舒宪等人的《人类学关键词》(2006);陶东风主编的“文化研究关键词丛书”,包括《现代性》、《文化与文明》、《文化工业》、《意识形态》、《文化研究》、《文化资本》、《互文性》和《凝视》(2005)等;张一兵主编的“关键词丛书”,包括《政治哲学关键词》、《社会学关键词》、《法学关键词》、《心理学关键词》(2006—2007)等;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2002);洪子诚、孟繁华主编的《当代文学关键词》(2002)等。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有赵一凡等人主编的《西方文论关键词》(2006);廖炳惠编著的《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2006);南帆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2003)等。在相关研究论文方面,则有冯玉律、刘喜录、刘静、张亚军等人的文学作品关键词研究;谢有顺、黄开发、杨慧林等人的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南帆、王尧、王杰、古风等人的文学理论和美学关键词研究。此外,《外国文学》(2004)、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等刊物还设立了“关键词研究”专栏。于是,在国内学界形成了一股“关键词”研究的热潮。
因此,我们选择南帆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2003)[10]作为调查样本,并与以上两个调查表中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1992)和钱中文的《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1999)一起进行对照,共同证实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现状。见下表:
表4 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边缘化调查之三
从以上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文论教材、文论论文和文论工具书所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文论话语与外来文论话语的比值在10.71%—15.79%之间;而外来文论话语与我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比值却高居在633.3%—933.3%之间。就是说,我们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调查样本中获取了大致相同的数据。这些数据充分地证明:在90年代以来的我国文论中,外来文论话语占据着绝对的上位优势,我国传统文论话语却处在极端的下位劣势;外来文论话语占据着绝对的中心位置,我国传统文论话语却处在极端的边缘位置。这些就是目前我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真实状况和基本面目。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存在于文艺学学科里,我国现代其他学科也都存在着相类似的现象。近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克里奥尔化”,即指外来话语占据强势地位,本土话语则处于弱势地位。我国音乐话语、航海话语和法律话语等都存在着这种现象。[11]这是我国乃至全球“现代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共同现象。
[1]古风(1957— ),男,陕西延长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2]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许振轩校点,黄山书社1989年版;姜亮夫:《文学概论讲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46、588—589页。
[4]王遽常:《桐城姚仲实教授传》,见姚永朴撰《文学研究法》,许振轩校点,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3页。
[5]童庆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其他几种中国现代文论选集如下: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现代卷》(共3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唐金海等主编《新文学里程碑·评论卷》,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谢积才主编《经典文艺理论批评》(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共三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章太炎:《文学总略》,《国粹学报》1906年第9号、第10号、第11号。初题《文学论略》,收入《国故论衡》时改成这个题目;梁实秋:《现代文学论》,选自《偏见集》,正中书局1934年版;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原文近五万字,这里节选第一、三部分;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7]章太炎:《文学说例》,《新民丛报》1902年第5号、第9号、第15号。
[8]别林斯基的《“文学”一词的一般意义》一文,是作者计划撰写的《俄国文学的批评性历史》中的一章,作者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过。1862年,被收入索尔达简科夫和谢普金合编的《别林斯基作品集》一书中。该文标题是别林斯基的朋友凯契尔给加的。该文见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论文集),满涛编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歌德:《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风格》,见歌德等《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10]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1]屈文生:《法律用语“克里奥尔化”现象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20日第10版;叶其松:《也谈科学语言的“克里奥尔化”现象——与屈文生先生探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