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叱、嚇、咄

叹词“叱、嚇”在先秦时用例就比较少,常用于愤怒地呼唤他人,目的是为了让谈话对象离自己远一点。基本出现在较随便的场合,如关系较密切的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谈话中,使用者和谈话对象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如:

曰:“叱!避,无怛化。”(《庄子·大宗师》)

仰而视之曰:“嚇!”(《庄子·秋水》)

到汉以后很少见到。汉以后出现的“咄”的用法与它们有些相似,有时后面还紧接詈词。如: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壮矣,宁尚须汝乳而活邪?尚何还顾!”(《史记·滑稽列传》)

母曰:“咄!我守养汝,数十年无嫌讥,岂以垂没更失计哉!顾实汝父,不可弃捐。”(应劭《风俗通义》三)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原载《人文论丛》2001年卷)


[1] 在所调查的先秦典籍中,双音叹词有“呜呼(於乎、於呼、乌乎、乌呼、呜乎)、俞哉、于嗟、猗嗟、嗟嗟、噫嘻、猗与、吁嗟、嗟夫、嗟乎、嗟来、叱嗟、唯唯、咨咨”等14个;多音节叹词有2个,即“于嗟乎、嗟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