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于研究内容的文献述评
理论界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尚属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故在研究对象的具体界定上,还存在着诸多差异。从大的层面看,目前涉及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包含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我发展的能力研究,如王芳(2012)[1],郑长德(2011)[2],孙美璆(2009)[3],田官平、张登巧(2001)[4],唐奇甜(1990)[5],赵雪雁、巴建军(2009)[6],周亚成、兰彩萍(2003)[7],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如杜青华、窦国林(2011)[8],王科(2008)[9],杨彬(2009)[10],张瑞华、阴慧、徐志耀(2008)[11],杨科(2009)[12],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如李盛刚(2007)[13],孔朋,李英梅(2009)[14],沈茂英(2006)[15],张文斌(2008)[16]。在具体层面看,专门针对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有陈作成,龚新蜀(2013)[17],邵建平,苏小敏和张永(2012)[18],罗晓梅等(2012,2007,2005)[19],吴传钧(1997)[20],杜黎明(2007)[21],李林(2008)[22],鱼小强(2002)[23]等,这类研究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个相似的认识,即过度强调区域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生态价值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为此,需要从更宽广的层面去研究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这一层面不仅要包括以往区域研究的基本规律,更要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将中国这一后发转型大国的典型性经验转变为现实的理论力量。如此一来,对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文献述评,就不能单单从目前研究对象的限定上入手,而要着眼于研究内容。具体来讲,需要从以往能力理论的研究中,借鉴此类问题研究的传统;需要从既往区域研究的基本规律中,找寻命题假设的拓展方向,发现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式的转变;需要从中国区域发展的实践中,找出中国区域发展所力图突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