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必要社会政治条件的塑造
1955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代表国务院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情况和内容,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作说明时,曾讲到:我国曾经是一个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经济是很落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国二十多年,极大地加深了我国这种落后状况。他们只顾穷凶极恶地掠夺人民,没有建立起什么工业。他们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曾经大肆吹嘘要建立一个什么年产十万吨的钢铁厂,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他们的家族越来越惊人地富了,但是结果连一个这样小规模的钢铁厂也建立不起来。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全国除东北外每年只生产钢4万吨左右,而且都是清朝末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代所建立的钢铁厂的产品。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以后,特别是在1939年到1943年,为了掠夺资源,扩大侵略战争,曾经在那里扩建了一些钢铁工业,那些当然是附属于日本本国工业系统的纯粹殖民地式的工业,而且许多工厂和矿山在以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所严重地破坏了。事实正如毛泽东主席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一书中所说的:‘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掌握了政权,这样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新中国出现了,一个工业化的新中国也就在望。”[1]
新中国刚成立时,还有部分地区尚待解放,历史遗留的匪患有待解决。经过1950年一年的努力,除台湾和沿海个别岛屿,大陆已全部解放。近代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在华驻军、设立兵营、开辟租界、把持海关等特权,均予以取缔。自辛亥革命以来,军阀割据,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实际只能控制六个行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真正实现了除台湾和沿海个别岛屿以外整个大陆的独立与统一,并缔造了国内和平及各民族之间亲密团结的兴旺局面。这就为万众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创设了最根本的先决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三年准备,主要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国家政权,从内政和外交诸多方面,为此所做的繁重而艰巨的工作,包括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进行的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本章主要叙述社会政治条件的塑造。优越的政治运作体制,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风尚,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