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论社会哲学视野中德育的“工具性”价值

(一)相关概念辨析

1.社会哲学视野及德育内涵

“社会哲学”,显而易见,是一种关于社会的哲学,其主要思想就是唯物史观理论。社会哲学视野也就是指唯物史观视野,德育在社会哲学视野中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德育本身的存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都是以社会哲学底蕴为基础的。

在德育的内涵方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德育大致可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而狭义上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也就是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本文中德育的核心或者说是基础性的内涵是其狭义内涵道德教育,但并不排除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与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2.工具性≠工具论

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并不等于德育的工具论。德育的“工具性”是指德育在社会的存在与进步中作为一种方式和手段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工具性”是德育的基本属性,这就说明了它还含有其他属性,而在谈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时并不是否认其他属性的存在。而德育的工具论是说德育就只有充当工具这一个角色,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德育的唯一价值,这是对德育“工具性”价值的片面理解。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也就是说在国家社会的管理中,只是运用政治和法制手段,是不能真正让人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的,而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人、来规范人,才能够使人们自觉地向善。“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2]。人本身道德素质的集合反映到社会中就会形成一种氛围,而前者的实现离不开德育的影响与约束,因此德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行,加快社会不断发展,协调社会各方面稳定向前的一种手段,这就体现了德育的“工具性”价值。

显然,德育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不管从逻辑的视角还是从人们理想中德育的角色出发,这无疑是成立的。因此,排斥德育的“工具性”价值,一味追逐德育本身的文化属性价值的观点是片面的和不现实的。当然,如果德育只是一种工具取向的缺乏主体能动性的德育,那么就局限在了培养特定规格、教学程序化、机械化的旋涡中。但是,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并不是否定德育的人文气息,而是呼吁不要丢弃德育最初的本质问题,以免踏入舍本逐末的险境,而是提倡将德育的人文性与德育的“工具性”进行整合,协调两者使其平衡,而不是片面的肯定、追逐其中的一个或者片面否定、舍弃另一个。

对德育价值的理解会影响到德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德育的基本属性价值,德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是德育能够充分发挥效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