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孟子》要联系《论语》,与《论语》会通理解。我们曾说读《论语》可无《孟子》,读《孟子》则不可不联系《论语》。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要懂得孟子思想,必先读《论语》,并对《论语》《孟子》作会通的理解。未读《论语》而读《孟子》,或兼读《论语》《孟子》而只把二书进行分别的、孤立的理解,不把二者进行统一的、会通的理解,都不可能真正读懂《孟子》。
(二)对《论语》《孟子》作会通的理解,首要的一点是把握《论语》《孟子》共同的中心思想。韩愈说,孔子之道,“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轲之死不得其传”(《四书章句集注》),宋儒也继承此说。韩愈以至宋儒所说孟子独传的孔子之道,所指为何?这是读《孟子》首先要思考回答的问题。《论语》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读《论语》要“吃紧为人”(《四书章句集注》)。读《孟子》,也应紧扣这个中心。忽略这个中心,只从性善论、仁政学说等看孟子思想,不足以说明孟子思想的真谛。
(三)对《论语》《孟子》作会通的理解,既要注意二者的同,也要注意二者的异。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而孟子于孔子思想又多有阐发,许多是“前圣所未发”(《四书章句集注》),发展了孔子思想。孔子讲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讲为人,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要求仁、礼统一。孟子则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1章),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3.33章)。突出仁、义二字。孔子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则提出了性善之说。所谓会通,就既要看到同中有异,也要能够异中见同。
(四)了解《论语》《孟子》的异同,要注意二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时代背景的不同,是决定孔孟思想发展的根本基础。这种不同,可从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变迁和学术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来看。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方面,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旧制尚存。战国时则宗法封建王国衰灭,新诸侯国建立,旧制已荡然无存。学术文化方面,孔子之时私学初起,方兴未艾;孟子之时则诸子并作,争鸣势成。脱离时代背景的变化,从观点到观点,从概念到概念,单纯从思想本身来解释,不可能对《论语》《孟子》做到会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