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教育现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各地区华文教育研究现状

在对100多篇关于世界各地区华文教育的研究现状文章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我们将世界华文教育的现状研究按地区总结如下。

(一) 亚洲

东南亚的华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有关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的研究有:严奉强、陈鸿瑶(2006)从学校、教师、学生数量、华文师资、教材、华人社团、语言环境等方面探讨;廖新玲(2009),王焕芝(2009),黄耀东(2010)从当前东南亚华文教育呈现的特点分析东南亚代表国家的现状情况;蒋尊国(2005)着眼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比较;黄耀东(2010),彭小川、贾冬梅(2005),廖新玲(2009),庄汉文、李晓娟(2012)等关注东南亚华文教育出现的困境(问题)、出路(对策)、未来趋势及其原因;李军、刘峰(2006)探讨了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模式与性质。综合以上研究,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华文学校的规模日益扩大,华文教育的类型更加多样,华文教育参与主体日益广泛(包括办学主体多元化、学习主体多样化、施教主体专业化),华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趋向实用,华文教育方式多样化。其发展趋势是:政策更加务实,定位进一步明晰,与国家化教育的结合日趋紧密,华文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华文教育日益专业化、本土化、数字化、信息化,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陈真(2007)针对影响华文教育发展的因素和现实问题,探索“华文教育的本土化”办学思路、海内外学者联合研发和编写适合当地的教材、构建海内外华文教育互动发展的运作体系等若干改革思路及应对策略。注3

关于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现状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温北炎(2000)回顾了该国华文教育的兴衰,分析了华文教育的新形势与有利条件、局限与不利因素,提出应正确看待印尼局势和华文教育的发展,尽快把文化交流和华文教育纳入官方正式渠道,加强与印尼文教部门和高等院校的联系和双向交流,发挥华文教育基地作用。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定位,温北炎(2001)认为应把华文教育纳入印尼国民教育。宗世海、李静(2004)介绍了办学形式、学生形式以及华文教师培训方面的情况,并指出印尼华文教育的推动力量,提出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印尼政府的语言政策仍有待改变;师资年龄偏大,水准不高,数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流失严重;缺乏适用的教材和读物;缺乏良好的学汉语、用汉语的语言环境。针对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李秀坤(2003)从对印尼坤甸等六市的调查入手,从侧面分析目前印尼华文的应用状况。林奕高(2011)、蔡丽(2011)专门针对华文教师现状和小学华文教材、本土化教材进行了研究。汪敏锋(2012)分析了印尼华文补习班(学校)的学生构成、课程设置、师资情况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注4

张本钰(2007)围绕马来西亚存在的师资、经费、中介语、繁简字、教育政策的限制等问题,分析了该国的现状,提出了华文地位进一步提升、华文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华文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前景。叶新田(2009)对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华社民办学院的现状概况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当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七大主要挑战并提出未来需要加强组织的力量,开创有利母语教育环境,同时寻求国内外教育资源以支持马来西亚华教发展。胡春艳、周聿峨(2009)通过对冷战后华文小学及华文独立中学发展状况的分析,揭示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临着资金匮乏、师资短缺、课程设置、教材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注5

泰国学者杨作为(2003)追溯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描述了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需依靠新科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演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李谋(2005)介绍了目前泰国华文教育的多种办学类型。游辉彩(2005)介绍了泰国华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生源情况。李文、游文指出现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短缺、教材适用性差、繁简字的问题。师资方面,李文建议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游文建议大力培养本土汉语教师,加强与中国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对志愿者进行泰国语言文化培训。教材方面,李文、游文均建议组织资历高的中泰汉语专家编写适合各层次学生、用泰语注释的汉语教材。尉万传(2007)发现泰国华文教育已初步形成幼、小、中、大的阶梯系统,但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这归因于华文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中国内地高校缺少与相应泰国高校的沟通和交流,泰国本地学生对到中国学习的相关情况也缺乏足够的了解。王宇轩(2008)具体到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师资、大纲、教材、质量控制等问题。许志惠(2008)分析了泰北地区华文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并提出了改进的几点对策和建议。注6

菲律宾华文教育正朝着“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改革、迈进,注7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华文教育体系在逐步形成。注8张念、张世涛(2012)总结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界30多年来的应对和努力后发现,简单地将华语教育从“母语教学”变成“外语教学”并不能根本改变华文教育整体滑坡的现状,反而有负面作用。只有坚持华语教学是华族的“语文”教学;坚持“语”“文”并进,把语言的工具性和语文培养民族气质、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结合起来,才能使华文教育更清晰地展现出其“中华”特色。注9

秦瑶(2009)介绍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办学形式。郝洪梅、高伟浓(2004),向远菲、高伟浓(2006)均关注了双语政策下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传统政策、对英语的重视、华文及华文教育地位的下降、华文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生源的缺乏、中文学习大环境的缺乏均是影响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因素。但华文教育意识的增强、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提倡、教学制度改革的推行以及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均使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出现了转机。注10

文红欣、王贤淼(2004)对柬埔寨华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只有告别民间性质,纳入柬国民教育轨道,才能健康发展。注11

韦锦海(2004)通过对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性质(民办、公办)以及华语教师的职称和学历、年龄结构探讨越南高校的汉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多数华文中心、华文学校未处理好学习华文和学习越文的关系;华文教师严重匮乏,学历偏低,业务水平堪忧;缺乏统一的高质量的华文教材;办学经费紧张;华文教学的管理比较混乱。注12

老挝有华文教育的学校共6所:老挝国家大学中文专业由政府办学,其余5所有华文教育的学校全是当地华侨华人创办、由当地中华理事会管属的华人子弟学校,属于私立学校,既进行华文教育又进行老挝文教育。因此,学生的课程任务较为繁重。注13

范宏伟(2006)对缅甸使用的教材、教师、学生数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整理,分析了华文教育发展的原因。缅甸的华文学校尚未得到政府的正式承认,不能同当地国民教育接轨。因此,缅甸华文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其地位和性质问题有待解决,且在生源和师资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困难,有区域的差异。缅甸学者邹丽冰(2001)以个案研究的方法,简述了缅甸曼德勒华文学校国语课的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特色,指出国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注14

孙德安(2003)从文莱的教育背景、华校与学生的基本情况、“三语并重”的华校办学特色与学制情况等方面对该国华文教育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文莱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注15

日本华侨华人和日本华侨学校分布不均衡,五个现有的华文学校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日本华文课外补习学校和日本新世纪电视中文学校以其便利性、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弥补了旧式日本华文教育的不足,成为了日本华文教育的新形势。注16岳程楠(2009)对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教育特色进行了介绍。注17

万莹、田宏梅(2006)介绍了朝鲜半岛华文教育的概况,指出朝鲜半岛华文教育具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普及度、重视度高;二是具有浓厚的北方特色;三是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四是客观上得到的中国教育资源不足;五是有关华文教育的研究资料相对缺乏。注18

刘正文(2003)对蒙古乌兰巴托地区大学、中小学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了介绍,包括办学单位、性质、本地教师/中国教师情况、学生情况、教材情况,指出其在课程设置、教材不适用且严重缺乏、师资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注19

阿联酋的华文教育刚刚起步,扎西央青(2003)介绍了华语教学情况,分析了华语教学的优、劣势,指出存在的问题,建议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吸取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欧美国家侨民社团的办学经验,聚合华文社团的力量推进阿联酋的华文教育。注20

(二) 欧洲

欧洲华文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其基础差、底子薄,其供应能力弱与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伟浓、杨晶(2004)对华人聚居较多的欧洲国家(英、法、德、荷、俄、意、奥、瑞典、瑞士、比利时、西班牙)的中文学校情况做了初步研究,总结了各国华文教育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纳入当地教育体系,另外还存在校舍紧张、师资有限、教学语言和文字不统一等问题。王传玲、洪明(2012)介绍了英国华文教育的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几所知名的重点学校,指出经费和师资依旧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严晓鹏等(2011)以意大利华文教育为例,在对欧洲华文教育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华文教材的欧洲化、本土化程度不高;华校缺乏整体协作,不能形成合力;华文教育的促融价值有待提升。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建设;校际合作,提高华文教材的欧洲化、本土化程度;成立华文教育中心,搭建华校团结协作平台;建立家长学校,促进华人在当地的融入。包含丽(2012)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别对欧洲华裔中小学生的华文学习现状、学习动机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欧洲华裔中小学生华文教育的建议。注21

(三) 北美洲

李天锡(2000)回顾了北美洲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北美洲华文教育有四个特点:华文学校的业余补习性质;创办华文学校的寻根认祖意识;华文学校的联合趋向;华文教育与当地教育接轨。周聿峨、张树利(2004)发现了美国大陆系中文学校的特点:发展迅速,采用统一的教学语言、课程设置及教材,兼具华人社团组织的功能。陈倩(2010)通过考察美国学校体系、政府机构、各民间组织对汉语学习的政策和措施,分析华文教育在美国的现状及其对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并以此为个案分析美国教育在政策制定、教学改革和教育合作等方面的总体特征。王丽彩(2004)从新移民子女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新移民子女华文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梁霞、张应龙(2005)通过介绍加拿大华文教育的现状,把华文教育置于整个加拿大教育体系下,分析加拿大华文教育发展的原因在于实行语言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及其多元文化政策。同时指出华文教育教材缺乏适应性;师资力量不足;学校间缺乏统一协调;教学语言过于多样化,教学活动缺乏连贯性。张燕(2011)也指出加拿大华文教育存在经费、教师、教材、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注22

(四) 大洋洲

李天锡(1999)介绍了大洋洲各国华文教育的总体情况,并总结出业余补习性质的办学模式、薪传中华文化的办学目的、与当地正规教育接轨的特点。黄磊(2003)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经费来源、学校类型、教学体制、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分析了在澳大利亚推广华文教育的种种有利条件,指出了制约华文教育在澳大利亚进一步发展的几种因素。刘芸芸(2009)回顾了澳大利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的状况,并分析了其发展的原因及制约因素。严丽明(2005)介绍了新西兰华文教育的概况及其推动力量,并提出加强新西兰华文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注23

(五) 非洲及南美洲

黄小用(2004)介绍了非洲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袁爱萍(2001)介绍了巴西华文教育的情况。萧淑芳(1997)、杨剑成(1997)分别介绍了智利圣地亚哥中文学校、阿根廷华侨教育的现况及展望。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