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什么是世界体系的文化?世界体系有哪几种文化?
世界体系的文化简称“体系文化”,是指世界体系中的国家行为体对“我者”、“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或世界所持有的共同知识,亦即世界体系中的国家所共有的观念,它表现为国际伦理、国际规范、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如近代以来的主权平等原则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体系文化是决定世界体系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体系文化对行为体有潜移默化的塑造力和强大的制约力。在不同的体系文化中,国家所追求的利益和能采取的手段是不同的。体系文化限定了国家追求的利益和实现利益可采取的手段,从而决定了国际关系的性质和走向。
从理论上讲,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三种形式: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由此相对应着三种体系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霍布斯文化是指国家彼此互视为“敌人”,以“敌人”相待。“敌人”的定义是:第一,不承认“我者”作为独立行为体存在的权利,即不认为“我者”的生存权利;第二,不会自愿限制对“我者”使用暴力的程度。
当体系中的每个国家都把“他者”当做“敌人”时,霍布斯文化下的国际关系就成了“任何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敌人”,由此国家的对外政策和行为模式表现为:第一,敌人的威胁迫使国家根据“不是杀人就是被杀”的原则,采取强烈的暴力方式对待敌人,即试图摧毁或征服敌人。第二,由于国际关系攸关国家的生死存亡,决策者为了避免因上当受骗而被灭亡不得不从最坏处着想和做准备,其结果是减少了彼此合作的可能,国家陷入人人自危的安全困境,并由此引发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第三,由于假定敌人一旦有实力必然发动进攻,所以相对军事实力成为决定国家生存和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四,如果爆发战争,国家会无限制使用武力;战争迫在眉睫时,国家会先发制人。
与霍布斯文化相比,洛克文化下国家互相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敌人”,国际关系遵循“我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的原则。主权原则是这种竞争关系的基础。国家在竞争中承认“生命和自由”(即主权)是自己和对方都享有的权利,因此不会试图征服或者统治对方。所以,洛克文化下国家仍会使用暴力来解决争端,但与霍布斯文化不同的是,竞争对手之间使用暴力时会自我克制,不会以消灭对方为目的。
由于主权制度使国家拥有了立足世界的身份证,只要被视为是主权国家,就能享受世界体系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使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与他国抗衡,也能照样长期存在;即使受到欺负被打被抢,也不会被吞并或者征服,所以洛克文化下国家的对外政策和行为表现为:第一,国家间不管发生什么冲突,都不会以摧毁或者征服对方为最终目的。第二,国家更为重视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损失。如果合作能使自己获益,不管别国比自己的获益更大还是更小,国家都会乐于接受合作的方式。第三,由于国家所面临的已经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和地位下降。第四,如果争端导致战争,国家会限制自己的暴力行为,不会采取将对方斩尽杀绝的政策。
康德文化是指国家之间是朋友关系的体系文化。在康德文化下,国家间相互遵守两条规则:一是非暴力规则,即不使用战争和武力威胁的方式解决争端;二是互助规则,即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第三方威胁,双方都将共同作战。当然,形成友谊需要同时具备这两条规则,缺一不可。此外,与洛克文化下的“结盟”相比,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长久的,而盟友关系只是权宜之计。康德文化下的非暴力规则导致国家之间多元安全共同体的出现,互助规则导致集体安全的出现。
三种体系文化的特点如表4-1所示:
表4-1 三种体系文化的特点
三种体系文化下,由于国家间关系遵循的原则不同,国家的对外行为模式不同,因而国际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世界体系的性质也相应发生变化(见表4-2)。
表4-2 三种体系文化下的世界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已经走出了霍布斯文化的阴影,正处于洛克文化中。洛克文化是当今世界体系的主流文化,同时,有些国家之间(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康德文化。从发展趋势来看,体系文化未必一定会发展到康德文化,但一定不会退回到霍布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