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向
本节对后续各章的内容作一个简略介绍。本书介绍的这些研究内容并不是社会语言学的全部内容,但是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代表的恰恰是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中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选择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它们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对有关理论的应用有较好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研究内容是我们的读者比较熟悉的社会语言现象,甚至还可能是部分有研究经验的读者曾经尝试过的研究对象。与大家探讨社会语言学的实证方法是本书的主要目的,选择比较熟悉的内容从而进行比较透彻的分析应该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的不同,社会语言学中也区分了不同的子领域,或者叫“研究方向”。下面各章的内容就对应这些子领域或研究方向:“语言变异”、“言语互动”、“语言接触”、“城市语言调查”、“言语社区理论”、“语言规划”、“语言认同”等。由于具有不同的内容,这些研究都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但也用到了一些相同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在表面上和具体的差异背后,体现着相同的科学原则。
语言变异研究体现的是社会语言学在面对复杂研究对象时的科学态度。语言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又体现在繁芜复杂的人类交际活动之中,那么我们就需要面对语言中难以消除的变异现象,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可以称作“现实主义的语言研究”(其对应的是“理想主义的语言研究”)。语言的现实是充满变异的,而理想主义的研究则忽视这些变异。事实上,抽象的语言结构确实有一定的“理想性”,但是,语言学家不能只依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意会”语言的理想内容。在发现变异现象(例如,一字两读)时,不应该任意地抹杀该变异,而应该实事求是地了解和分析其变异的形式和条件。本书中介绍了一字两读和多读的现象,也介绍了某些同义词的使用情况,还有一些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句法形式的情况,这些都是语言变异现象。目前研究这些变异现象的方法是:将语言实际使用中交替出现的不同形式确定为一个变项,然后对这些不同形式出现的频率和条件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往往是:这些变项正是语言系统中正在经历变化的部分,或者是语言系统为了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而有所变通的部分。
言语互动的研究,也叫做“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从社会学方面引进了社会互动理论,试图证明语言传情达意的功能是通过言语互动来实现的。言语互动的研究包括“会话策略”、“现出语法”和“社会语用”等几部分。“会话策略”告诉我们讲话人怎样使用某些语言信号来作“语境化提示”。获得该提示的听话人可以充分解读话语的意义,而没有获得该提示的人则无法理解全部意义。“现出语法”的研究指出,语法书或字典上规定的语法规则与口语中的实际情况往往有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因为互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语法化”现象。“社会语用”的研究将社会因素引入言语行为的研究,发现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言语行为上的系统性的差异。这几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能够说明语言的互动本质。
语言接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许多在单语环境中习焉不察的社会语言学机制在双语的环境中被凸显出来了。目前的情况是:社会语言学界以外的语言学家,其中许多人由于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语言现象,然而又不能放弃关于语言结构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不得不将语言变异现象归之于“语言接触”。但是,对于社会语言学家来说,“语言接触”不是一个用来接受语言系统的各种不规则现象的垃圾桶,而是一个由一系列双语现象界定的研究领域,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这些现象。事实上,语言接触是普遍性的,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尤其如此。语言接触可以表现为“双言制”,也可以表现为“语码转换”、“语言转用”、“语言混合”等现象。“双言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会双语现象,是双语社会中的一种社会规范,不同语言变体被分派到不同领域来使用。而“语码转换”、“语言转用”、“语言混合”等则反映了不稳定的双语状况,有可能导致从双语到单语的转变,也可能导致新的语言变体的产生。语言接触的形式和表现以至结果多种多样,但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社会的意识和经济社会的原动力。
城市语言调查,如上所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界的一项特殊贡献。它针对的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经历的社会和语言生活的大变革的过程,并且以发现语言社会的现代化特征及其运作机制为研究目标。这一研究,对于欧美等早已完成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它可以提供现在的城市言语社区是怎样形成的解释;对于正在经历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它可以提出应对当前的社会交际问题的对策;对于世界上正在形成的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的城市化语言状况,它可以提出进一步的分析和预测。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是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特点,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社会变革过程。目前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于本世纪中叶前后就会改变中国的农业国的性质。本世纪内,世界人口也将从非城市人口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人口为主。在这一场大变革中,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口移动、人口混合、社会结构变化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都产生和孕育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前所未料的新问题,其中自然包含着语言的问题。新的语言交际和语言认同问题自然是社会问题,是政府、社会学家、语言规划学家要解决的问题,新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存在的形态也对现有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从应用还是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针对城市化的语言效应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言语社区理论与城市语言调查是相辅相成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但是,言语社区理论侧重于理论解释,侧重于普通语言学的建设。该理论对于语言的“社区性”提出了解释。过去的研究或者把“言语社区”用作前理论性标签,或者停留在思辨性的定义研究。“言语社区理论”的研究承认它所针对的现象的复杂性,指出发展相应理论的必要性和对有关理论进行验证的可能性。
语言规划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与社会语言学有若即若离的关系,但是在中国社会语言学界却是向来都受到重视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目前的新趋势是将语言规划的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全面整合,同时将其他方面的成果也应用到语言规划上来。本书介绍的内容建立了语言调查与语言规划的关系,试图说明科学的语言规划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的基础之上。
国内外学术界目前都将“认同”作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语言的认同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即使是在社会语言学内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大部分局限在对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解释。目前需要的是针对“语言认同”本身的理论,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有了这些研究成果之后,语言在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中的作用将会得到澄清。本书中介绍的内容是这方面的一个探索。
通过对上述几个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果的了解,读者可以理解一部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但是,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介绍和演示语言研究的实证方法。我们希望,通过有关案例的介绍和解释,能够说明怎样将科学原则应用到语言研究上来;希望能够影响一批学生和研究者,从而改变语言研究中以思辨研究和考据研究为主,以“描写和分类”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倾向。因此,本书的目标不是全面地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而是注重社会语言学实证方法的阐释。我们希望,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开始的时候就树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观,把各种具体的语言现象与重要的理论联系起来,不急于凭个人的感觉发表议论和看法,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认真的调查和严谨的实验来发现更多的语言事实,用这些事实来验证、补充和修改有关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