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内容生意”的盲点、误区和机会点
大多数生意都有周期,一轮接一轮。所谓风水轮流转是也。
“内容生意”在以前从来不是一个大买卖,但随着流量越来越稀缺,大众口味越来越挑剔,所以“内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重要了,于是“内容创业”便火了起来。但我还是觉得,它很难做成一个大买卖。
显然,这一轮炒作让“内容创业”的泡沫浮现,不过,泡沫才是让行业生机勃勃的东西,没有泡沫的行业都是不景气的。但泡沫太多,会误导非常多的从业者和大众,因为泡沫中有很多盲点、误区及隐藏的机会点。
1 纯内容不是“大生意”
“内容生意”迄今都不是一个大生意。阿里巴巴在收购“第一财经”股份时,负责谈判的老总对秦朔说:其实,我自己也能把你们给买下来。只是为了公司利益,才和你们谈这么久。“第一财经”算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财经媒体集团了,这样大的内容提供商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小的内容提供商呢。资本出手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买下一个公众号,和猛砸O2O的投资比起来,真的是小钱。花钱买个流量入口,买个曝光行不行?投资进去的钱,光靠广告效益就能收回来,至于项目本身有没有未来,很多机构其实是不关心的。
能成的“内容生意”,重在“生意”,轻在“内容”。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内容不重要。未来的内容一定会变得更重要,但是“重要”不是第一要素。如果内容本身最重要,那么能融到那么多资的一定不是“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用机器去抓取内容,产生聚合,并不介入内容本身。这是一条能够迅速成长的道路,回过头来,有了流量再搞内容扶持计划。
2 内容生意的误区
有几个同行,每月“流水额”做到了数百万元的级别。其中,没有一个是专注生产传统媒体行业意义上的好内容的,却将内容作为吸引流量的抓手。
网红生产的内容和流量,有时变现是很难的,因为他们没有整条后端供应链。基于此,很多网红产业公司应运而生。已经有多家这样的公司,与网红签约,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其商业模式是:发现有潜力的网红,与他签约,给他注入资源和流量,花钱包装他,然后帮助解决产品端的问题。2017年有一家濒临倒闭的服装厂与4个网红签约后,“流水额”做到了2亿元。网红会不停迭代,内容也会不停迭代,但是商业里,供应链及整个后端是最重要的。要记住:铁打的供应链,流水的网红和内容。
郭敬明之所以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作者,是因为他懂得如何批量生产80分的商品文字,而不是情怀作品。咪蒙(一位作家)等也是如此。所以,这就容易产生了产业的“倒挂”。执拗在内容本身的,可能都不会在商业化的路上特别成功。而商业化成功之后,就有钱做内容了。几乎所有内容商都会说:内容很重要,我们对内容很苛刻,我们的情怀是100分。但是,在国内活下来的,并且活得好的,一定有除内容本身外的东西在撑着他们。还有一批内容商是先野蛮成长,然后再回过头考虑内容本身的。
3 内容生意的盲点
现在很多报业、传媒集团也有一大堆公众号,很多“草根”团队也有几百个公众号,不过转换率很一般,这是为什么?因为,有些的内容虽然吸引流量,但不创造品牌溢价,所以,有的公众号发的文章可能一直有十万人次以上的访问量,但是公众号中卖的东西,就是没人买。
内容产业的消费升级,归根结底就是更个性化:产品要个性化,内容要人格化,二者不可缺一。
产品应该与供应链直接合作,推出限量、定制的产品。一旦自己的产品在淘宝、京东都有,那就没得做了。为什么那么多母婴导购媒体做不起来?因为读者看完它们的介绍,就上天猫和京东去买最便宜的了。
尽一切可能提高内容的人格化——未来用户对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一个做新媒体的人,如果整天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编和文字搬运工,那么还不如尽早离开这个行业,因为你没有溢价空间。
内容工作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因为这群人有一个特征——觉得自己坐在家里就可以指点江山,所谓书生意气是也。这样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不要太理想化,不要在遇到问题后迅速放弃,然后陷入颓废,这是很多内容工作者需要克服的问题。
4 内容生意的机会点
淘宝、京东的APP都把内容放到了一级或二级入口(京东的“发现”入口,淘宝的“头条”入口)了,这个举动直接让很多做导购的APP“挂掉”了。内容入口在五年内依然不会成为最大的交易入口。对用户而言,其或许是最大的消耗时间的入口。但对大多数内容制作团队而言,他们是等不起五年的,所以还是不要给别人做嫁衣,想想怎么缩短转化路径吧,无论针对的是人群还是品类。举个例子,有一款大妈跳广场舞的APP,里面集成了许多跳广场舞指南,以及各类大妈爱看的内容,据说转化效果非常不错。
内容生意正在多元化,影视也能算在内容里面了。据统计,2016年和2017年国内生产出来的影片,80%是评分在三颗星以下的,也就是说,大多数都是为了赚钱的“烂片”。内容生意可以说是最符合一句“鸡汤”哲学:做好该做的事情,不要去想钱,钱就来了。上来就奔着钱去的,十有八九都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