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成长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规模扩张

东风汽车公司依托于十堰基地,在国内扩建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国内企业的重组兼并扩大规模。目前,公司已经陆续建成十堰(主要以中、重型商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事业为主)、襄樊(以轻型商用车、乘用车为主)、武汉(以乘用车为主)、广州(以乘用车为主)等主要生产基地。

一、拓展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对于公司来说,摆脱困境就要从改变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下手。当时的情况是“缺重少轻、轿车瘸腿”。东风汽车公司巩固提高十堰基地(重型车),加快建设襄樊基地(轻型车),努力开拓武汉基地(轿车)。同时,扩展到珠三角,发展轿车和零部件事业及其他新事业。

(一)开辟襄樊基地

在1986年,国家“七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同时二汽的资金实力增长较快,二汽希望扩大企业发展,这就需要新建更大、更具长远发展条件的新厂区。

在十堰,交通成为阻隔二汽扩大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一定要出山,而整体出山是不可能的,家当太大,于是只能将新项目放到外面去。在第二次创业期,公司选择交通便利的襄樊建设生产基地。襄樊古称“七省通衢”、“南船北马”,城市功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它是焦枝铁路、襄渝铁路、汉江的交会处。京广铁路没开通以前,一直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西可到四川,西北可到陕西,北可以到河南,南连湖北,是一个战略要地。到四川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宝成线,另一个是襄渝线,交通非常方便。襄樊的供电和供水条件好。二汽的襄樊基地位于襄樊市东北部,襄樊至新野公路两侧,距市中心9公里,距火车站10公里。(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二汽以铸造厂的扩建为契机建设襄樊基地。

由于“文革”中不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原设计方案被随意修改,十堰基地的建设存在先天的缺陷,到20世纪70年代末,铸造能力的不足,已严重影响到生产能力的扩大。1980年10月,二汽成立了铸造三厂筹备组。最终以铸造厂“易地扩建”的名义决定选址在襄樊油坊岗,并作为走出十堰、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第二基地。1983年1月31日,国家计委批准铸造三厂建设项目。3月22日,在国务院批复二汽“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方案中批准了铸造扩建项目。铸造三厂项目分为两期建设。1983年8月21日,铸造项目动工建设。1984年10月5日,襄樊基地奠基建设。

1983年9月4日,二汽提出襄樊厂区远景发展规划报告,并获得政府批准。在已经批准的第三铸造厂和汽车试验场项目的基础上在襄樊建立新厂区,主要作为6吨车和8吨车生产基地。1984年12月,二汽制定出襄樊厂区建设方案。以建设新技术样板厂为目标,建成一个具有80年代水平的新型汽车生产基地。

由于二汽内部的折腾,襄樊基地并没有按计划进行建设,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战略作用,积压了5亿多元的初期建设投资,损失了10多年宝贵的时间。二汽从1985年占全国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跌落到90年代初的13%左右。特别是经过长时期培养,对二汽来说最为宝贵的科技人才由于得不到用武之地大量流失。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1993年年初,东风汽车公司决定着力建设轻型车事业,在襄樊建设轻型车厂。1993年10月4日,轻型车生产基地在襄樊奠基建设。1995年5月19日,第一辆3吨轻型载货车(“东风小霸王”)下线。同年12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目标——总装形成1万辆生产能力。1997年6月28日,1.5吨轻型载货车(EQ1030)驶下生产线,东风轻型车的基本产品布局宣告完成。

(二)建设武汉基地

二汽选址在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的狭长地带。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当地的地理和区位环境与汽车产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和产业关联度高的特征已不相适应,其资源禀赋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以十堰基地为依托,向山外发展,成为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

1993年2月26日,东风汽车公司与雪铁龙公司的合资企业神龙汽车公司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奠基对于神龙汽车项目的选址,二汽初选3个省,即江苏、湖南、湖北,然后上报国务院。时任李鹏总理指示:“选一个交通发达、位于中国中心地带的省。”武汉地处中国的中部,基础条件确实很好。首先是交通状况非常好。武汉自古就是“九省通衢”的水陆码头;京广铁路与长江在地理位置上形成十字交叉,从南到北连接起首都北京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将要建设的高速公路网连接湖北周围的湖南、江苏、安徽、河南和湖北省内的黄石、宜昌;航空更是四通八达。这种交通条件确实是首屈一指,完全能够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建设所需的物流要求。其次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武汉有武汉钢铁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重型机床厂等一大批中国重要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一批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已建成的葛洲坝和将要建设的长江三峡电站能够保证生产建设时的电力需求。最后是选点的地理条件好。轿车厂的位置初步定在武汉的西边,那里地势开阔平坦,便于现代化大型企业组团布置,地质条件也很不错。当时,由于湖北省委(时任书记为关广富)的意见,总装放在武汉,发动机放在襄樊。由于武汉是计划单列市,它的很多指标都是直接对中央的。如果发动机和总装都放在武汉,那就等于湖北没有完全得到这个项目。发动机放在襄樊的目的是要带动湖北西部的汽车工业发展,构建从十堰经襄樊、随州到武汉的“汽车走廊”。这个意见明显是过多地考虑了行政体制之间的利益而没有考虑汽车生产的规律和管理上的方便。由于李鹏(时任国务院总理)要求尊重地方党委的意见,于是这一项目的建设安排就这样确定。总装放在汉阳的沌口。这里离武汉市区十几公里,是武汉的近郊,有利于职工的生活;紧靠长江和武汉到襄樊、十堰的国道,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厂房建设;用电、用水也都很方便。1988年年底,时代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一锤定音:“30万轿车项目定在武汉。”这样,二汽30万辆轿车项目选址才尘埃落定。(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武汉成为东风汽车公司的轿车生产基地。现在当地的轿车企业还有东风有限公司、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和东风乘用车公司。由于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的全面合资企业东风有限公司的注册地在武汉,公司以管理方便为由,将东风汽车公司的总部从十堰搬到了武汉。2003年9月28日,公司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总部新址奠基仪式。2006年6月30日,公司总部园区落成并投入使用。总部迁到武汉,可以解决蜗居深山、交通不便给公司带来的许多不利影响;可以解决公司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相对匮乏和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当地获得一系列优惠政策。

2009年9月11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推进在武汉的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本田汽车公司、东风乘用车公司、东风渝安公司、东风电动车公司等五大企业建设。2012年6月,双方签署《关于支持东风汽车公司武汉基地新事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公司武汉基地将加快建设步伐,新上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到2016年,在武汉的整车产销突破160万辆。

(三)开辟南方事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深圳成为开放窗口,二汽在深圳特区开设一个“窗口”。为此设立南方代表处,后调整成立南方事业部,它主要负责惠州、广州、深圳、海南等地企业的建设。

1990年,东风汽车公司与雪铁龙公司签约成立神龙汽车公司,但是这个项目在当初的运营并不成功,所以希望在此之外再建设一个轿车项目。当时,国家批准东风汽车公司30万辆轿车的规模,它将15万辆的指标给神龙汽车公司,在广东建设另外的15万辆指标。

199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广东省惠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在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公司开发建设以汽车工业为龙头,带动发展多种经营的汽车城(惠州东风车城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国家对汽车产业的管制非常严格,只能打擦边球。它本意是利用已有的熊猫汽车项目1989年,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一时间,欧美国家宣布对我国进行“制裁”。为对我国施压,外国投资者纷纷从中国撤资。就是在这个时候,一家外国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宣布投资2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熊猫汽车厂。韩国的熊猫汽车公司来中国寻求合作机会,但是北京、上海、长春、湖北的汽车企业对此都没有表示出兴趣,因为它除了有限的资金以外,没有任何生产汽车的技术与经验。1988年12月18日,熊猫汽车公司与惠州方面签署独资年产30万辆轿车的备忘录(当时惠州提出“80年代看深圳, 90年代看惠州”,准备依托于总投资50亿美元的壳牌石化项目和20亿美元的熊猫汽车项目,吸引全国的淘金者来此开发),并保证生产轿车全部出口。当时,中国政府已经完成“三大三小”的轿车布局,不再新建合资轿车企业,不得引进轿车生产技术,不得CKD组装。为了绕过政策限制,提出了“独资”和“百分之百出口”的保证。中国政府有条件地批准了这个项目。1989年1月26日,熊猫汽车公司与惠州方面达成建厂合意,投资20亿美元。6月27日,在惠州淡水镇奠基。“统一教”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汽车市场,在中国当时的经济形势下是投资的最好时机。他们虽然不懂汽车,但他们高薪聘请了美国通用、福特汽车公司的专家来帮助他们建设“熊猫”厂。作为投资者,“统一教”还在美国购买了汽车工厂,生产档次较低的南斯拉夫“红旗”轿车。后来经过协调,同意从日本丰田公司引进新车型到惠州生产。就在熊猫汽车项目已建好厂房,正在和日本谈判引进新车型的时候,由于国内特殊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熊猫汽车项目因其“统一教”的背景,在中国的投资受到了非议。同时,由于国内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外资纷纷从中国撤走,汽车出口也出不去了。熊猫汽车公司就想掉转头来开辟中国市场,要求30%产能在中国销售。但中国政府仍然坚持按照原来批示的文件精神,100%的外商独资,它必须100%出口外销。在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熊猫项目就在中国流产了。熊猫汽车项目原址从2006年起改建为“熊猫国际”住宅小区。熊猫汽车公司也更名为“熊猫置业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大股东还是那家韩国的教会。熊猫汽车的失败对广东方面的打击非常大,再加上当时广州标致项目的失利,广东方面曾一度表示要放弃发展汽车工业。广东其他方面也都全线收缩了汽车工业,只留下广州还是苦苦支撑。(最懂汽车的政府部长.汽车商业评论,2009(7);陈祖涛:见证中国汽车工业50年.新华网云南频道,2006-07-27;大洗牌:中国汽车谁主沉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与福特汽车公司合作,先在广东省立项,然后取得中央政府的批准。但是福特汽车公司要求以正式途径合资,所以这个项目就此中止。

80年代初东风汽车公司在深圳筹建东风大厦。它是一栋综合性写字楼,其初衷是“作为对外窗口”。它原计划由东风汽车联营公司共同出资,但是响应者寥寥。于是东风汽车公司只得独立承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等到1993年10月才破土动工。南方事业部成立后,负责续建东风大厦。1997年交付使用。

1994年,原东风大厦物业公司改制成深圳市东风置业有限公司(简称“东风置业”)。公司以物业出租起步,历经物业租赁、综合贸易、兴办实业和汽车服务行业等历史阶段。现有业务除物业管理以外,其他均为汽车价值链服务,主要包括整车销售、售后服务、物流、计算机软件、汽车零部件等。

2000年2月,东风汽车公司在深圳组建“风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风神汽车”),主要CKD组装日产“蓝鸟”轿车。广州花都的京安云豹公司最早委托生产。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东风汽车公司襄樊轻型客车厂受风神汽车公司委托东风襄樊轻型客车厂,原是神龙汽车公司富康轿车SKD/CKD生产的先导厂,拥有轿车焊装、涂装和总装三大工艺生产车间,当时具有年产1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风神汽车公司利用这部分存量资产,进行适当改造,利用社会协作配套能力,使之成为轿车生产基地。,组装“蓝鸟”轿车。2000年4月26日,“蓝鸟”系列首款车型“风神Ⅰ”从襄樊工厂组装下线。2001年5月12日,“风神Ⅱ”车在襄樊下线。2002年,它被正式纳入风神项目生产体系,更名为“风神襄樊汽车有限公司”。东风置业公司成为风神汽车的第一个经销商,因为当时招不到经销商。

根据当时的汽车产业政策,需要先从零部件开始,国产化率达到40%才可以批准中外合资的整车项目。根据这一路线图,东风汽车公司与本田汽车公司先做发动机和底盘,再上整车项目。但是在发动机项目签约后因国家的治理整顿而中止。1994年12月,双方合资成立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发动机、变速器和悬挂系统底盘主要汽车零部件。1995年11月,公司开工投产,并实现首批产品出口海外。1999年3月,公司转向国内市场,为广州本田汽车公司和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进行配套。

1996年,东风本田发动机项目在国家计委立项。在国家计委的协调下,1997年,东风汽车公司通过与本田汽车公司对原广州标致项目的重组而与它在广州合资生产发动机。11月13日,东风汽车公司与广州汽车集团和本田汽车公司签订《基础协议》。1998年6月30日,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之后,汽车市场营销和服务领域成为未来重要业务增长点。在此背景下,2010年1月10日,东风置业公司更名为“深圳市东风南方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南方”),专注于汽车服务,对汽车全价值链服务业务进行整合。

二、国内企业重组

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希望通过组建若干个汽车联营公司,对企业实现专业化改造,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集团化生产体系。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也希望发展汽车工业,搞活地方经济。东风汽车公司通过资产划拨和合资,围绕二汽的主导产品,开发改装车和变型车,重组多家国内汽车企业,扩大产品配套协作范围,较快地扩大了企业规模,同时在此基础上发展、改造和提高地方汽车企业的能力。

1981年4月,杭州汽车厂、汉阳汽车制配厂、广州汽车制造厂、柳州汽车制造厂、重庆汽车制造厂、贵州汽车制造厂、云南汽车制造厂、乌鲁木齐汽车装配厂等8家企业联合成立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整车制造企业主要包括云南汽车厂、新疆汽车厂、柳州汽车厂、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杭州汽车公司、东风杭州重型机械厂、海南东风汽车有限公司7家。公司还通过购并,重组国内其他汽车企业。但是,实际上,在重组企业过程中也遇到许多的挑战。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专栏2-3

公司在国内整车领域的主要重组

1.云南汽车公司

1980年8月,云南汽车厂云南汽车厂始建于1939年的汽车修理厂。1969年,云南汽车厂在全国较早开始批量生产仿“解放”CA10B型四吨“昆明”牌载货车,成为中国地方企业最早批量生产整车的企业。成为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松散联营成员厂。1983年成为中汽公司直属厂后,参加联营公司的紧密联营,全面转产“东风”牌汽车,并确定建设成为高原汽车生产基地,更名为“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云南汽车厂”。1993年3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局宣布授权由东风汽车公司对云南汽车厂的国有资产行使经营管理权。

2000年12月,通过对云南汽车厂土地评估增值,并以国有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东风汽车公司以云南汽车厂净资产与昆明弹簧钢板有限公司、云南圆正轴承有限公司、昆明洪源车厢厂,共同组建为由东风汽车公司绝对控股(93.53%)的东风云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云汽”)。

2009年11月,东风汽车公司对东风云汽公司进行重组,引入湖北的民营资本。2010年6月2日,东风云汽公司增资扩股协议书签字。根据协议,新东风云汽公司由东风汽车公司、湖北明想集团有限公司、经营者团队三方出资组建,其中,东风汽车公司以云南汽车公司的净资产出资占30%股比,湖北明想集团以现金出资占60%股比。云南汽车公司成为东风汽车公司面向西南和东南亚市场的高原型特种商用车生产企业。

2.东风新疆汽车公司

2002年5月,东风新疆汽车厂工厂始建于1958年,时称“新疆综合机床厂”。1964年改名为“新疆第二汽车配件厂”。历史上主要生产龙门刨、普通车床、“解放”CA10B发动机、汽缸体、曲轴等汽车零配件。1981年率先加入当时的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东风新疆汽车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东风新疆汽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沙漠汽车。2003年6月,公司被整体纳入东风有限公司。公司设立了东风汽车研究院新疆汽车研究所和新疆沙漠汽车研究所。公司主要生产重型汽车系列产品及经济性重型车系列产品;形成以4吨沙漠越野车为主的沙漠汽车系列产品和以专用汽车为主的改装车系列产品的产品结构格局。

2011年5月13日,东风新疆汽车重型汽车整车生产线项目奠基动工,项目建成后单班年产整车1万辆,改装车5000辆。

3.东风柳州汽车公司

1981年2月,柳州汽车厂加入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作为其松散联营成员。1983年,柳州汽车厂成为紧密联营厂,主要生产柴油汽车。1997年7月,公司化改组,由东风汽车公司和柳州市工业控股有限公司重组建立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柳汽”)柳州汽车厂的前身是“柳州农业机械厂”,创立于1954年。1969年,开发成功“柳江”牌载重汽车,首开广西汽车生产的先河。1981年,在国内第一家开发生产中型柴油载重汽车,填补了国内中型柴油载重汽车的空白。1991年,创建“乘龙”品牌。,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持股75%。2003年,公司整体进入东风有限公司,成为它在南方的生产基地。

东风柳汽公司主要生产中型柴油车“东风乘龙”,重型载货车“东风霸龙”(2003年)和“东风龙卡”(2005年)及相应的平板载货汽车、牵引车、自卸车、仓栏车、厢式车、专用车等系列车型。

东风柳汽公司以 MPV起家,逐步导入 SUV,进而导入轿车。公司引进三菱技术,推出面向公务、商务和休闲旅游的“风行”MPV于2001年上市东风柳汽公司的MPV车型“风行”,主要品牌包括“菱通”、“菱越”、“菱智”等。“风行”的原型车是“三菱L400”(Space Gear)。它也是韩国 H-1轻型客车的原型车。这两款车现在都已经在国内生产,分别是东风“风行”和江淮“瑞风”。,进军乘用车市场。从2002年起,公司在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研发实力的同时,通过与国外一流设计公司和配套企业的合作,开发首款自主品牌轿车“景逸”。2007年10月28日上市。“景逸”定位于大两厢市场,主打都市白领家庭市场。2009年4月,上海国际汽车展上,“景逸 TT”轿车上市。2012年4月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推出加大号城市代步SUV——“景逸SUV”。

2005年7月,东风柳汽公司的乘用车基地正式投产运营。一期产能5万辆,二期产能7万辆。主要生产“景逸”和“菱智”两个平台的车型。东风柳汽公司的MPV系列取消原来的“菱通”和“菱越”,将它们都并入“菱智”系列,形成高、中、低端三个级别。

曾经“以商养乘”的东风柳汽公司,将把重心转移到乘用车方面。2010年,作为靠商用车发家的汽车企业,公司的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销量比例为6∶4,乘用车销量还不足4万辆。2011年,在公司的14万辆销量业绩中,乘用车达到10万多辆,占全部产销的70%,完成了由商用车向乘用车的重心转移。2011年10月,公司的10万辆商用车基地奠基。公司将整体搬迁到广西柳州汽车城,将于2014年建成投产。12月30日,公司第10万辆乘用车下线。

4.东风杭州汽车公司

80年代,随着国家对汽车工业的调整改组,杭州汽车制造厂东风杭汽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浙江交通机械制造厂”。1966年试制生产出省内第一辆3.5吨“钱塘江”牌载货车(HZ35型)。1973年在二汽帮助下仿制EQ140型5吨车(HZ140型),1978年批量生产。1970年,企业更名为“杭州汽车制造厂”。为寻求进一步发展,于1981年4月参加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作为松散联营成员。1982年7月,成为联营公司的半紧密联营厂。1988年,杭州汽车制造厂以“资产、经营一体化”模式,成为第二汽车制造厂杭州分厂,并以杭州汽车厂为主体,成立了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杭州分公司。

1992年,东风杭州汽车公司成立。浙江客车厂、杭州轻型车厂加入东风杭州汽车公司。同时,东风杭州重型机械厂加入东风汽车公司,更名为“东风杭州重型机械厂”。1994年,东风杭州重型机械厂加入东风杭州汽车公司。公司主要生产中、重型载货车,轻、中型客车。

由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加上企业内部负担沉重,在此期间,东风杭州汽车公司经历了连续四年的亏损。1998年,公司改组成立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杭汽”),将轻型车厂与日产柴公司进行合资并独立。

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合作后,东风杭汽公司被东风有限公司安排为高档大中型客车和客车底盘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

5.东风随州专用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首次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在原湖北专用汽车制造厂改革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这是东风商用车战略布点之一。2004年9月26日,完成企业设立登记。公司主要生产洒水车、垃圾车、油罐车、化工液罐车、散装水泥车、水泥搅拌车、矿山自卸车、教练车等专用车。

6.东风南充汽车公司

2000年1月,东风汽车公司成立控股子公司“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它是公司在西部的汽车和天然气发动机生产基地。公司的主导产品有:“东风”、“嘉龙”牌系列载货汽车,“东风”牌客车底盘及客车,“南内”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车身、车厢、车桥、车架等零部件。具有年产汽车3万辆、天然气发动机3万台的综合生产能力。

2002年,公司开发出CNG发动机并实现商品化。公司承接了“中型客车用 CNG发动机研制与开发”(2006年)和“东风低排放天然气专用发动机开发”(2009年)两项国家“863计划”,被国家列为清洁燃料汽车行动产业化试点企业。

7.常州东风汽车公司

2003年10月23日,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正式接收常柴集团江南运输机械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常州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常州东风”),它成为东风汽车公司的东部生产基地。2004年2月,常州东风公司揭牌成立暨首辆整车下线。公司的主导产品包括“东风皮卡”、“东风SUV”、“东风俊风”等轻型商用车和微型车。2010年10月14日,东风股份公司“里程碑”项目在常州东风公司奠基,正式启动微车事业。2012年4月23日,在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高端跨界商务车——“俊风”CV03上市发布。

8.东风渝安车辆公司

为了补足公司微型车空缺,以形成全系列产品,2003年6月27日,东风汽车公司(20%)、东风实业有限公司(30%)和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渝安集团”)是民营企业重庆小康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1986年9月,渝安集团的前身——“重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在1986年挂牌成立,产品以电器簧、微型汽车座垫簧等为主。渝安集团有微车产品却没有生产资质,于是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50%)合资组建“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渝安”)。东风渝安公司也称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小康”牌微型乘用车和商用车,现在已经形成K系、V系两大系列产品。“东风小康”V系列是K系列的提升,两个系列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定位为微型客车的中高端产品。

东风渝安公司在湖北十堰和重庆有两个生产基地。2009年6月,十堰基地和重庆基地各自的第二工厂奠基。2010年5月23日,十堰第二工厂投产,第50万辆汽车下线。2008年8月,东风渝安公司收购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计划生产1.3L微型轿车。

2005年1月4日,东风小康发动机下线。5月22日,第一台“东风小康”微车上市。2005年12月31日,第1万辆汽车下线;2006年5月22日,公司累计产销3万辆;2007年6月,累计产销10万辆;2008年7月,累计年产销突破10万辆。2012年5月13日,第100万辆汽车下线。

2009年,“东风小康”微车产销突破20万辆;2010年,产销突破30万辆,稳居国内微车行业前三强。公司的第二个5年计划(2009—2013年)的“315”发展目标:实现市场占有率30%,产销100万辆级,实现每年产销量50%以上的同比增长。2012年4月,公司发布2012—2016年中期事业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销量年均增幅将在20%以上,2016年争取在微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确保微车行业前三的地位。

2010年3月20日,根据《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208批)》公告,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变更为“东风渝安(武汉)车辆有限公司”。2011年11月25日,东风汽车集团公告,公司收购东风渝安(武汉)车辆公司的100%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