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合资合作
通过“一女多嫁”,东风汽车公司与多家汽车跨国公司合资,自身基本上蜕变为一家财务投资公司。相应的产品研发、制造和营销服务等工作全部由这些合资企业来承担。
一、福特汽车公司
1982年6月,中汽公司安排一汽和二汽发展的分工,即一汽向下,二汽向上。所谓“向下”实质是发展轿车;“向上”是指发展重型车。一机部正在筹建三汽,三汽就是专门生产吨位在8吨以上25吨以下的重型车。实际上,二汽不能“向上”,也难于“向上”。按照国际汽车通行的重、中、轻(或大、中、小)型车的产量为1∶1∶8的比例,重型车的需求数量有限,发展前途不大。
基于中汽公司的规定,二汽不敢直接提发展轿车。当时国内的轿车市场还没有启动,受计划经济“分工”的观念束缚,而且一汽和上海已经分别在发展轿车,二汽如果再提出发展轿车,肯定不会批准,所以只是提出发展轻型车。
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序列里,绝大部分是中型载货车,它的优点是通用性强;缺点是重的拉不了,轻的又浪费运力。在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城市,需求量最大的还是载重1~3吨的轻型车。当时国内除了北京等地有小批量的轻型车生产外,还没有成规模的轻型车生产企业。另外,中国西部山区的道路条件较差,大车在山里掉头、错车都困难,有的小县城拉生活物资,大车装不满,只需要轻型车就行。
发展轻型车将有广阔的前景,而且轻型车与轿车通用部件也较多。为了改变发展态势,在不能上轿车的情况下,二汽就只能先上轻型车,以后视情况再相机上轿车。实行“轻轿结合”,“高中低档结合”,走中国式丰田、日产汽车公司道路。
1984年,二汽曾想与福特汽车公司合作建设30万轻型车项目。经过长达2年的谈判双方达成共识:一是从5万辆起步,通过滚动发展,逐年增加产量,5年内建成30万辆最优经济规模;二是总投资概算45亿元,其中二汽投入30亿元,福特汽车公司投入15亿元,合资期限25~30年;三是二汽和福特汽车公司组成合资企业;四是总装、油漆、焊装和冲压设在武汉,发动机、车桥、铸锻件放在襄樊。福特汽车公司承诺引入最新的技术,协助中国发展汽车工业。
由二汽牵头组建联合“三省五方”共同与福特汽车公司合资,主要生产普及型、多用途,载重1~1.5吨轻型客货两厢用车,实行多品种、系列化生产,并在此基础上生产低成本的经济型轿车。对产品总成和零部件由中方的“三省市”各合作方进行专业化定向生产,对于变型车、改装车和一般零部件生产则利用相关方的现有基础,定点生产。这个项目对于改变当时所存在的“缺轻少重”的产品格局非常重要,所以它在1984年10月19日就获得国务院领导批准。正当双方谈判进入细节,基本达成意向,准备正式签约时,1986年7月11日,二汽决定30万辆轻型车项目下马。1992年,二汽曾经希望恢复与福特汽车公司合作轻型车,但也是无果而终,于是二汽只得自己试制轻型车。
二、标致雪铁龙集团
1986年9月23日,二汽正式向国务院呈报《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展普通型轿车前期工作报告》。从1986年11月起,二汽先后与国外14家汽车公司进行了合作谈判。
1987年8月12日,国务院召开发展轿车工业的北戴河会议。会后下发了《关于研究第二汽车制造厂发展轿车生产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同意“二汽发展普通型轿车,按经济规模规划,分期建设”,并肯定了二汽提出的“联合开发、合资办厂、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的建设方针。
1988年1月16日,国家计委批复了二汽合资轿车项目建议书。二汽与雪铁龙公司开始正式谈判。当年2月25日,二汽成立轿车办公室。但是,当时国家的“八五”计划基本明确,限于国家的财力,而且一汽正在与大众汽车公司谈判合资,这个项目的相关条件相对成熟,于是国家决定一汽的合资项目优先,错开投资高峰。当年12月16日,二汽与雪铁龙公司共同签署合资建设30万辆轿车的联合可行性研究报告。雪铁龙公司承诺大批量的出口,这是项目谈判的基础,也符合当时二汽和国家的出口导向战略。
1989年7月7日,国家计委审批通过了合资项目可行研究报告。7月19日,获得国务院批准。同年12月21日,二汽与标致雪铁龙集团(PSA集团)旗下的雪铁龙公司草签合资协议。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还没有解除,法国政府贷款迟迟不能落实,影响合同正式签字。直到1990年12月20日,二汽与雪铁龙公司正式签署合资合同。合资公司的目标是年产15万辆C级普通型轿车,最终目标是30万辆C级和B级普通轿车。
中法两国政府财政议定书一直拖到1991年6月25日才签字。1992年4月7日,由中国银行与法国国民银行签订法国政府混合贷款协议,与法国兴业银行签订出口信贷执行总协议,与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国民银行签订商业贷款总协议。同时,二汽、雪铁龙公司、法国兴业银行、巴黎国民银行共同完成了合资合同及合资章程的修改工作。
1992年5月18日,东风汽车公司与雪铁龙公司、法国兴业银行及法国巴黎国民银行合资组建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简称“神龙汽车”)正式成立。合资比例为,东风汽车公司70%,雪铁龙公司25%,法国兴业银行4%,法国巴黎国民银行1%。总投资103.58亿元。神龙汽车项目选址湖北武汉和襄樊,引入雪铁龙ZX两厢轿车。神龙汽车项目是中国三大轿车基地建设起步最晚的一个。至此,中国三个大的轿车基地粗具雏形。
1992年9月4日,“雪铁龙”轿车在东风汽车公司襄樊基地装试厂下线。1993年,神龙汽车公司在武汉奠基开工建设。1995年9月,公司的第一辆“富康”轿车下线。1998年6月,15万辆经济规模、多品种的整车、20万台发动机项目竣工投产。这是中国第二个按照15万辆的经济规模建设的轿车工厂。由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规模化的现代化工厂并没有实现规模化的效益,反而陷入经营困境。其实,神龙汽车公司是一个经历磨难的案例。
1998年9月8日,“富康988”下线。2000年11月,神龙汽车公司第一期项目竣工验收。2001年9月8日,东风雪铁龙“萨拉·毕加索”下线。2002年6月6日,东风雪铁龙“爱丽舍”投放市场。1996年的国产化率只有40%,到2000年就提高到85%。
2000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在神龙汽车公司中债务转成股份,使公司的注册资本从原来的25.89亿元提升到70亿元,资产负债率从92%下降到67%。同时,雪铁龙公司对神龙汽车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以维持中外双方的股权比例平衡。
1999年1月,“富康988”在北京被贴上第一张绿色环保标签。2002年1月,神龙汽车公司及其系列产品获得“双绿色”称号,被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评审认证为“中国环境标志企业”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成为全国汽车行业第一个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和产品。2003年2月,公司在行业内率先获得“3C”中国强制产品认证。
2003年1月,上升为东风汽车公司与标致雪铁龙集团合作层次的新神龙汽车公司成立,并调整中外双方的股比,同时引入“标致”品牌。2004年9月,“东风标致·307”上市,“东风标致”进入市场。2005年1月19日,“东风标致·206”下线。
2004年11月18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标致雪铁龙集团在神龙汽车公司中的股份调整为50∶50。2005年7月6日,公司双方股东宣布,在武汉建设一个年产能为15万辆的新工厂。10月27日,新工厂奠基。
2004年4月21日,东风“标致307”下线。2006年1月19日,东风“标致206”下线;同年4月28日,东风雪铁龙“凯旋”下线;11月18日,东风雪铁龙 C2上市。2006年产销量突破20万辆。至此,东风神龙的车型结构从单一品牌、单一平台、单一车型发展到双品牌、三大平台、七大车型系列。
2005年,神龙汽车公司实施“P2+2”行动计划。同时,全力推进新项目建设,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新产品研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投资,追求恰当的功能、规模、投产点;产品研发和工程设计,尽量采用本地资源,控制产品的技术代价;推进零部件国产化,并推行国产化零部件的目标价格体系,控制采购成本。2005年实现产销突破14万辆,“P2+2”降成本目标基本实现。
2006年,神龙汽车公司提出“2318”的经营目标计划,经过一年奋斗,这一目标已全面实现,尤其是通过先后成功投放东风“标致206”、东风雪铁龙“凯旋”、C2三款新产品,东风神龙的产品结构进一步拓宽,双品牌经营的优势进一步增强。
2006年7月,神龙汽车公司决定启动第二工厂建设,规划年产能15万辆,以扩大产能;导入高档车生产,以丰富产品线。10月27日,武汉第二工厂奠基。2009年11月17日,东风雪铁龙C5下线,这标志着“全球新一代精益化样板工厂”——第二工厂正式投入生产。
2007年,神龙汽车公司制定“3318”的经营目标,并将2007年确立为“质量领先年”,全面实施“质量领先战略”和“PQ365”质量行动计划。公司产品及其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多次获得国内外的荣誉称号。东风雪铁龙“新萨拉·毕加索”(3月)、“新爱丽舍”(7月),东风标致“新标致·307”(9月)、东风雪铁龙“C2 VTS”(10月)、东风雪铁龙“08款富康”(12月)上市。
2008年,神龙汽车公司确定“3518”的主要经营指标。2008年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公司提出“三个追求”的中长期事业发展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致力把公司建设成为最值得信赖的轿车企业。当年推出的新车型主要有“标致307”(两厢)、“新爱丽舍”(三厢)、世嘉、“标致207”(三厢)、“新爱丽舍”CNG双燃料车。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神龙汽车公司将2009年确定为“精益管理年”,实施“以销定产、销售拉动、精益销售、精益生产”的精益管理,全面推进公司各领域精益管理工作。当年上市的新车型主要包括“新爱丽舍”(两厢)、“标致207”(两厢)、“世嘉”(三厢)。
在2009年4月的公司董事会(第二十次董事会)上,中法双方股东进一步明确了公司未来3年的产品发展规划,将实现从“心”到“型”的重大变化,即作为汽车“心脏”的发动机、变速器及其动力总成系统,将作为公司未来产品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新的提升与突破;车型发展与演变,将密切跟踪国际汽车造型发展的最新潮流与趋势,进一步贴近中国市场需求与用户的喜爱偏好,覆盖更宽、更广的细分市场,进而尽快形成公司的新版产品规划。通过推进实施“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销售、精益管理”,努力打造2~3款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主导性车型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神龙汽车公司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工作的最终评判,把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和检验各项经营工作的重要尺度,将2010年确立为“客户满意年”,实施“六大强化”的工作举措。2010年,公司先后投放了首款高端产品“东风雪铁龙 C5”和全球首发车型“东风标致408”,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支撑了市场营销。全年销售突破37万辆。
为促进和加快神龙汽车公司发展步伐,2010年9月21日,两大股东共同发布了公司“中期(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是:产品与服务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市场占有率2015年达到5%,年产销量达75万辆以上;经营利润率达到5%以上,实现持续的盈利性增长。为将规划目标落到实处,公司提出了实现五个方面的提升即以“5A”计划命名的五大行动举措:提升产品规划,推动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提升工业能力,确保技术先进和质量领先;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客户满意和市场口碑;提升运营水平,强化全方位的体系竞争力;提升绿色战略,践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2011年是神龙汽车公司推进中期事业发展规划——“5A”计划的起步之年。年度行动计划:以“客户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5A”计划为纲领,以提升市场占有率为第一目标,以全面实施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为载体,以全价值链精益改善为手段,推动公司事业实现稳健发展。公司全年销售整车40.4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2010年增长8.24%,高于轿车市场6.6%的平均增幅。全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各项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2012年8月30日,神龙汽车公司及旗下双品牌“东风标致”与“东风雪铁龙”发布“E动战略”。它是“5A”中期事业计划中的动力总成领先战略和新能源战略。10月21日,“东风标致新408”上市,共推出两种排量七款车型,这是“E动战略”的第一款升级车型。12月5日,东风雪铁龙C4L上市。它是东风雪铁龙首款高性能高端中级车,也是“E动战略”首款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它的推出完善了东风雪铁龙产品谱系,实现了其在中级车市场的全面覆盖。2012年11月的广州国际汽车展上,东风标致的第一款都市 SUV“3008”亮相。2013年1月9日,上市销售。同时发布品牌中期发展规划——“升蓝计划”,包括技术升蓝、产品升蓝、用户体验升蓝3项具体推进途径。
尽管神龙汽车公司的想法是希望“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两个品牌能形成协同作战,实行差异化运作,但由于出自同一工厂,共用平台,使得产品结构过于雷同。两个本应差异化经营的品牌,反而容易在市场上形成同质竞争,这不仅不利于两个品牌形成合力,也容易造成公司在营销、推广上的资源浪费。2012年4月,公司开启遵循“三个保持”和“两大提升”的原则的营销整合,原本各自作战的东风标致商务部和东风雪铁龙商务部将合二为一。新机构从2012年5月正式运转。
在产品国产化方面,由于当时国内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工业技术,所以“富康”轿车下线时的国产化率就已经达到了40%。在产品国产化过程中,雪铁龙公司引进其原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合资。主要包括法雷奥、飞利浦公司等。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使国内企业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国外企业的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利用湖北当地的一些优势的国有企业(包括军工企业)进行配套。2004年,公司实施“全面国产化”计划。总体要求是新车型的零部件国产率投产之初要超过45%,国产零部件的目标价格必须低于欧洲出厂价。投产3年内超过60%。
在神龙汽车公司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雪铁龙公司将技术审验权授予公司。2007年4月,钢板材料领域获得标致雪铁龙集团认可授权,这是公司第一个被完全授权的专业领域。2008年获得汽车塑料和织物授权。至今,公司武汉工厂拥有色漆等14个领域的法方授权,对国产化率的提升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也为生产自主品牌奠定了基础。
在自主技术开发方面,神龙汽车公司把提升产品技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公司已经逐步培养了自主研发能力并参与产品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2003年建成整车、发动机、零部件、材料、环境、车内空气质量等8大试验室及汽车造型展厅、高标准整车试验场的基础上,2012年5月3日,发动机试验室扩建工程开工;6月15日,综合试验大楼、整车试验大楼工程项目开工。至此,公司新研发中心的三大工程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5.18亿元。整体工程于2013年4月交付使用。
2005年3月27日,神龙汽车公司启动“鲲鹏计划”。2006年12月1日,成立新技术中心。提升产品研发部门在公司未来战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产品研发与商务营销“两头强、中间精”的“哑铃型”组织架构。公司的技术研发,由消化吸收型、模仿学习型向改进完善型、创新提高型发展,实现“特殊批量完全自主、车型演变基本自主、新产品研发联合进行”的预期目标。到2007年年底,“鲲鹏计划”第一阶段的目标已顺利实现。2008年3月27日,公司启动实施“鲲鹏计划2010”。作为“鲲鹏计划”第一阶段的延续和提升。在“5A”计划中,深入推进“鲲鹏计划”,力争2015年在汽车造型、整车性能、动力总成控制及标定等14大领域实现变型及改型项目从造型到工业化全过程的基本自主,在底盘系统调校、电子电器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海外经营方面,1998年2月27日,神龙汽车公司与中国香港索菲纳公司签署首批“富康”轿车出口合同,这是在“出口导向”口号下建设的合资企业的第一次出口。但是,这12辆汽车与当时的1/3出口承诺相去甚远。2010年5月10日,神龙汽车公司首批96辆 T33车型成组散件正式装箱出口马来西亚,公司出口业务实现由单一品种散件到成组散件批量出口。2011年6月23日,首批120辆东风“标致408”整车出口埃及。全年整车(含折合当辆)出口突破3000辆;出口市场由原来的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拓展到法国、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埃及、尼日利亚等十多个国家。2012年2月,由神龙汽车公司生产的首批出口马来西亚的96台EW10发动机在襄阳工厂下线。公司从单纯的车型产品引进到联合研发,共享创新成果;从初级的来料加工返销,到拥有一定知识产权的成组散件出口,神龙汽车公司正在循序渐进建立“出口导向”体系,进而实现全球首发车型与标致雪铁龙集团海外联合建厂的远景目标。
三、现代汽车集团
为了推进东风汽车公司与本田汽车公司的合作,东风汽车公司与现代汽车集团共同重组其在国内的江苏悦达起亚汽车公司。2001年11月27日,东风汽车公司与悦达起亚公司的原有投资方江苏悦达集团和现代汽车集团草签《东风悦达起亚合作协议》。2002年3月29日,三方正式签署重组合资协议。这是中国汽车行业内第一起涉外重组案,是中国汽车前所未有的“中—中—外模式”。
2002年7月29日,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合同、章程,颁发了外商投资企业批准书。8月28日,新公司揭牌成立。公司正式更名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悦达起亚公司注册资本为7000万美元,其中东风汽车公司占25%,江苏悦达投资股份公司占25%,现代汽车集团占50%。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的主导产品包括以下几种。轿车:“远舰”、“赛拉图”、“赛拉图·欧风”、“锐欧”、“福瑞迪”、“秀尔”、K5、K2、K3等系列车型;MPV:“嘉华”; SUV:“狮跑”、“智跑”。它们都引自起亚汽车公司。
2003年6月18日,公司启动10万辆扩能技术改造项目。2005年10月28日,公司第二工厂在盐城正式奠基。2007年12月8日,正式投产。工厂具备年产30万辆整车的产能规模。2010年6月22日,公司第100万辆汽车在第二工厂下线。2012年6月29日,公司第三工厂奠基开工。第三工厂建成后,公司将在盐城形成73万辆乘用车产能规模。2011年,公司实现43.3万辆整车销量,同比增长30%。
四、日产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全面合资,相关的企业主体是东风有限公司。2000年7月,东风汽车公司开始与日产汽车公司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双方最初的想法是利用襄樊的某个工厂引进日产汽车公司一款经济型紧凑轿车。2001年1月,国务院领导要求东风汽车公司通过引进日产汽车公司,进行大规模重组,从根本上解决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问题。而且,日产汽车公司要想进入中国,首先需要购买“门票”。
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的合作,是对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中央汽车企业的整体资产以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行重组,并且赋予外资平等的股权,这在中国汽车产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无论是对于东风汽车公司还是日产汽车公司,都是巨大的挑战。
2002年9月18日,东风汽车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实行从研发、制造、管理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的全面合作;东风汽车公司引进日产汽车公司的全系列车型和技术,保留商用车继续使用“东风”品牌,乘用车使用“日产”品牌,并发展合资公司品牌;双方共建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技术研发中心,纳入日产汽车公司全球研发中心行列;日产汽车公司承诺在2006年以前,另外投资200亿~300亿日元专门用于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合资公司成立后前8年期间,董事长由中方担任,总经理由外方担任;8年之后,董事长职务由双方协调决定;东风汽车公司7万职工随着资产走,整体并入合资公司。
2003年6月16日,东风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各占50%的股份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有限”)正式成立,7月1日正式运营。东风有限公司当时的下属企业主要包括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汽车股份”)、乘用车公司、商用车公司、零部件事业部、装备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以实物和子公司的股权入股,其自身则演变为一家汽车投资公司。日产汽车公司直接投资85.5亿元(约折合10.3亿美元、1204亿日元),以获得50%的股份。东风—日产合作被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称为“完美之作”。东风—日产重组模式在当时中国经济和产业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东风有限公司初期注册资本为167亿元,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最大的合资案。这次合资实现了多项管理创新。第一,在以往,汽车企业合资的形式大都是双方出资新建合资公司,这次的合资打破了这一惯例,东风汽车公司以存量资产出资,日产汽车公司以现金出资,股比为50∶50。第二,合资范围第一次涵盖商用车与乘用车(包括载货车、轿车和客车)全系列车型,并第一次集中在一家合资公司内生产。第三,双方在技术中心、生产体系、销售体系和零部件等方面,没有像其他合资企业一样另起炉灶,而是尽可能利用与整合现有资源。在研发中心上,商用车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技术中心;新建乘用车研发中心,主要致力于轿车产品开发。在生产体系上,乘用车除风神汽车公司在广东花都的基地外,还整合襄樊的现有资源建立轿车基地;商用车生产基地在原有东风载重车公司基础上,吸纳轻型车等资源。在销售体系上,乘用车充分利用以风神汽车公司为主的现有网络资源,同时整合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的部分销售网络;商用车以原有东风载重车的网络为主。在零部件方面,新合资企业(东风有限公司)利用东风汽车公司原有在上海、十堰和襄樊的零部件基地,而且,日产汽车公司许诺将帮助这些零部件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并最终纳入日产汽车公司的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第四,日产汽车公司在汽车相关业务方面向新合资企业提供全面支持,包括产品规划、采购、工厂生产、物流、质量控制、品牌管理、市场开发、销售网络及金融服务等。合资双方的目标是使新合资企业成为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制造公司。在未来的10年内使产能达到90万辆。第五,以开发性方式安置富余人员和资产,帮助分离后的非核心业务建立竞争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组带来的震动。并且,大部分重组费用由合资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承担。
在整体合资之后,东风汽车公司因为失去对企业的控制力,其自主发展动力与积极性更弱了,从而也就没有发挥其在合作中应有的作用。2003年10月,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卡洛斯·戈恩在东京国际汽车展上声称,当前中国合作伙伴除了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和销售渠道外,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
2003年11月,东风有限公司发表“23计划”(2004—2007年中期事业计划,2的3次方),以“实现持续盈利性增长并创造价值”为目标。在乘用车领域,力争成为中国最佳品牌之一;在商用车领域,能跻身世界三强。“23计划”追求通过销量、收入翻番实现强势增长,营业利润率达2位数实现优化运营,以及通过两个合作伙伴的团结和融合实现公司学习。这一计划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实施。
2008年6月4日,东风有限公司发布“13计划”(“1的3次方”)的中期事业计划(2008—2012年)。“13计划”较“23计划”在3个战略方向上更进一步发展,强势增长方面,发布15款以上新车;追求销量100万辆,销售收入1000亿元;在优化运营方面,追求一流的产品和销售服务质量来提升成本竞争力;用5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中国乘用车第一阵营。“13计划”中3个核心战略不变:追求强势增长,优化运营,然后努力成为备受信赖的公司,并且得以继承和发展。
2011年7月26日,东风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第三个中期事业计划——“2011—2015年新中期事业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到2015年,在中国投资500亿元,销售汽车由100万辆扩大到230万辆,销售网络由1400家扩充到2400家。公司将通过“启辰”品牌、增加出口、产能扩充、加强研发、拓展经销商网络和绿色计划6个途径实现新计划的目标。
专栏2-1
东风有限公司的主要下属整车企业
东风有限公司旗下的主要子公司包括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日产”)和东风有限商用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商用车”)等。
1.东风汽车股份公司
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汽车事业和动力总成事业,即设计、制造和销售“东风”、“日产”系列轻型商用车;设计、制造和销售东风康明斯发动机以及东风、日产系列轻型发动机。产品结构覆盖轻型载货车、工程车、轻型客车、客车底盘、皮卡、SUV、MPV、CDV等全系列轻型商用车。事业布局于襄樊、武汉、常州、郑州、十堰等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轻型商用车制造商。旗下企业主要包括东风轻型商用车营销有限公司、东风襄樊旅行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东风轻型发动机有限公司。
在公司改制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内(1998—2002年),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确立主导业务为轻型车和柴油发动机。第二个五年规划期内(2003—2007年),制定“成为国际化轻型商用车和发动机制造商”的蓝图。相继成立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商品研发院与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形成一个研发、销售两头重的哑铃型企业管理模式。同时,明确了“三个平台延伸”的产品战略。形成和逐步完善了轻卡事业、旅行车事业、工程车事业、海外出口事业、常州东风事业、郑州日产事业等“1+4+1”格局,在襄樊、郑州、常州三地开展业务。期间,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整车销量从2002年的6.8万辆跃居到2007年的15万辆,产销量实现了翻番。2011年销量接近32万辆。
2007年12月21日,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在成都发布“2007—2011年中期发展计划”——“成都宣言”:2007年东风轻型商用车(含郑州日产汽车公司)产销目标为15万辆;2011年,东风轻型商用车产销将挑战30万辆;盈利水平行业领先,并成为行业最具竞争力的LCV制造商。
2008年2月,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发布“315计划”,它是对“成都宣言”的具体落实。这一计划要求:“3”代表在2012年产销整车要超过30万辆,年产销发动机30万台,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15”是指在2012年利润要超过15亿元,轻型商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从当时的10%提升到15%,在整个东风汽车集团中,东风汽车股份的销量规模要占到前三位,对东风汽车公司的贡献度也要达到15%以上。
2009年是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上市10周年。过去的10年,公司完成了两个完整的5年计划,即从1999年创立到2004年五年间(“创立、建设、提升”),以襄樊基地提升轻型载货车销量为主要标志完成了第一次跨越——销量从不足2万辆达到6万多辆,从行业第6名进入前3强,初步奠定了公司规模经营的基础。从2004年到2009年的五年间(“布局、蓄势、跨越”),以襄樊基地和郑州基地同步发展和产品线的扩展为主要标志完成了第二次跨越——从6万多辆销量跨上20万辆的台阶,轻型载货车销量排名第二,轻型客车及底盘销量名列第一。2010—2014年,公司将进入第三个完整五年发展期,即“做大、做强、腾飞”。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第三个五年计划新版蓝图——“N315计划”。
2009年12月19日,在东风汽车股份公司2009年商务年会上,提出未来5年的大发展蓝图,也即“N(新)315计划”。到2014年,动力总成年销售30万台,海外年销售10万辆,整车年销售50万辆;到2014年,以3大基地协调发展为基础,确保在东风汽车集团内销量贡献度超过15%。“N315计划”既是前“315计划”的延伸,也是以2009年销售20万辆为新的起跑点。新年商务大会上还发布了四项新事业战略规划,包括产品品牌、新能源、微车和海外事业。
为了利用2009年中国快速增长的微型车市场,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在2009年11月10日召开微型车事业战略推进启动会。微型车将成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产销规模在2014年突破20万辆。
目前,在东风汽车公司内部的微型车业务企业有两家:一是东风渝安公司和常州东风公司。前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参股企业。后者是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持股83.33%的控股企业,在公司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有主导权。
为全面实现新“315”中期事业计划,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从战略高度考虑实施微型车事业,2009年12月11日,公司成立独资企业“东风俊风湖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它由常州东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变更工商登记而来,对内称“微车销售部”。2012年1月13日,微车销售部发布未来三年中期事业规划。从2010年起,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全面进军微车市场,并将微车定名为“俊风”,在常州基地投产。到2014年,公司计划微车产销量突破20万辆,在国内微车市场份额达到5%。
2010年12月,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出资12291万元对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山东凯马”)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持山东凯马10%的股权。2011年10月30日,东风汽车股份公司与山东凯马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山东东风凯马车辆有限公司。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微卡和微客。它们的主要销售市场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这与传统轻卡的销售地区有明显区别,所以选择与农用车出身的山东凯马公司合作。合资公司可以利用当地的配套优势,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这对于公司发展北方汽车基地、扩大产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可改善公司的产业结构。
2012年6月19日,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旗下的控股子公司东风襄樊旅行车有限公司推出自主欧式高端轻型客车——“东风·御风”上市,以抢占由外资所垄断的不断增长的轻客市场。本次共推出5款车型,分别为短轴版、中轴版以及长轴版。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与上汽集团的“大通”轻客发生纠纷。
2012年5月5日,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第200万辆轻型载货车和新一代工程车下线。公司的轻型商用车型谱已经开始系列化,逐步明确“三个平台延伸”战略,即主力轻型载货车平台向上延伸,向上发展大于2吨的“多利卡”、“康霸”,向下发展小于2吨的小卡;皮卡平台向SUV发展,轻型客车底盘平台向轻型客车和MPV延伸。
2.郑州日产汽车公司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郑州日产”)是日产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成立于1993年3月,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中信汽车公司与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分别持股35%,日产汽车公司持股30%。
2004年10月,东风汽车股份公司重组郑州日产汽车公司,股权结构调整为,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持股51%,东风有限公司持股28.651%,日产汽车公司持股20.349%,公司注册资本12.9亿元。公司定位是“东风”、“日产”双品牌轻型商用车(Light Commercial Vehicle, LCV)产品的主要发展基地,致力于东风品牌中高级皮卡、SUV和 MPV及其延伸商品事业的发展。公司的主导产品有“日产”皮卡及其改装车、“帕拉丁”多功能车、“锐骐”多功能商用车、“奥丁”(SUV)、“御轩”(MPV)等两大品牌三大系列近万个品种。
2005年10月,郑州日产汽车公司加入东风汽车公司后的第一款“东风”商标的产品“锐骐”柴油皮卡上市,宣告公司的双品牌战略正式启动。
2007年4月1日,东风有限公司明确将郑州日产汽车公司定为“日产”品牌LCV产品的主要发展基地,并将之列入日产汽车公司“全球 LCV战略”成员,产品技术与日产汽车公司全球市场同步。2007年6月,公司技术中心被日产汽车公司定义为“Nissan LCV中国研发中心”。当年销售突破徘徊多年的2万辆,超过4万辆。
2008年9月29日,公司第二工厂奠基。2010年9月20日,号称以日产全球制造最高标准设计并建造的第二工厂竣工投产。项目设计产能18万辆,一期实现14万台产能(两班制),年总产能将由原来的6万台上升到20万台。新工厂主要代工生产原来在广州的东风日产汽车公司生产的“逍客”和“奇骏”两款 SUV,它实际上成为东风日产汽车公司的第三工厂。
郑州日产汽车公司重视发展电动汽车事业。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电动汽车的研发。2006年6月,联合国家电网完成了纯电动皮卡工程车的开发,并探索电动汽车的运行模式和电池快充和快换模式。公司“东风”品牌的“锐骐”纯电动电力工程车、“奥丁”纯电动电力服务车、“御轩”电动商务车和“帅客”电动汽车4款电动汽车已经先后被列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第2批和第6批。
2009年2月,公司的“锐骐”、“奥丁”电动汽车被河南省发改委确定为郑州、新乡、洛阳三地示范运行车辆。2009年3月,河南省发改委批准公司建设河南省级新能源轻型汽车工程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2009年7月,公司通过“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资质审查”,成为首批国家认证的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之一。2009年11月,公司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分别被列为当地省、市“重大科技专项”。
2009年11月2日、12日,“东风”品牌的“帅客”城市多功能商用车(Car Derived Veh-i cle, CDV)——基于轿车平台的厢式车、“日产”品牌的高端轻卡“凯普斯达”(NT400 Cab-star)相继上市,2010年6月,投产上市CDV车NV200,公司的产品线进一步拓宽。
2010年1月,公司发布“挑战‘10·20’三年事业计划”。2011年12月,公司引入享有“越野之王”美誉的日产第六代“途乐”(Patrol)。2011年,公司销量突破11.6万辆,同比增长达15.4%。2012年1月12日,公司确立了“蓄势”两步走的新的事业推进计划。2010年12月2日,郑州日产汽车公司与南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郑州日产南阳专用车生产基地,发展壮大专用车制造产业。
2011年11月21日,东风日产汽车公司自主品牌“启辰”旗下的首款量产车正式亮相,定名“D50”。它定位为“高品质宽适轿车”。2012年3月20日,“启辰D50”在其郑州工厂下线。它定位为高品质宽适轿车,主攻容量最大、增速最快的中级车市场。
2008年,郑州日产汽车公司成立海外事业部,目前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建立了经销售后服务网络。销售产品包括“东风”品牌的皮卡,SUV、MPV和 CDV车型,以及“日产”品牌的“凯普斯达”。
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的海外事业以 KD厂为据点,并逐步辐射周边地区和国家。2007年4月24日,由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投资,公司负责日常管理、物资供应的公司第一个海外KD工厂,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破土动工,主要生产“奥丁”系列多功能车。2008年,产品投产上市。2007年,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启动建设3万台整车生产基地项目。公司还在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建立了CKD工厂。
2010年11月,郑州日产汽车公司与阿联酋鲁斯特曼妮贸易公司(AW Rostamani Trading Company)合作的迪拜旗舰店开业,这标志着公司从迪拜入手、开拓中东汽车市场的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2011年4月18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展期间,郑州日产汽车公司发布未来五年的中期事业计划,公司计划在五年后年销量达到40万辆。SUV、皮卡和CDV车型的销量分别达到10万辆规模,MPV、“日产”品牌的轻型载货车则贡献其他销量,即公司的“3+2”产品序列。除产品规划以外,公司也进行销售网络的调整,以实现中期事业目标。
2012年6月,郑州日产汽车公司提出深化海外事业战略,2012至2016年,计划出口量由8000辆增长为2.8万辆,实现年均37%的增长率;2016年实现海外出口占公司总体销量的15%。
3.东风日产汽车公司
2003年6月16日,东风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更名为“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公司旗下拥有“天籁”、“骐达”、“颐达”、“阳光”、“轩逸”、“骏逸”、“骊威”、“玛驰”、“奇骏”、“逍客”、“楼兰”等多款畅销车型,完成了五大车系的战略布局,覆盖轿车、MPV、SUV、Cross-over等领域。
2003年6月16日,第一款轿车“阳光”下线。2003年9月,风神襄樊汽车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完成对东风汽车股份公司轻型车厂部分资产的收购,改造生产东风日产高档轿车“天籁”。2004年5月18日,公司花都新工厂建成投产。2004年9月29日,年产10万辆轿车的乘用车公司襄樊新工厂竣工投产。
2003年9月,成立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2004年3月24日,技术中心定址花都。12月6日,技术中心奠基建设。2006年3月20日,技术中心启用。2006年2月28日,新发动机工厂在广州花都投产。2011年7月28日,花都发动机产能扩建项目奠基。
2008年9月19日,公司第100万辆汽车在花都工厂下线。2010年9月8日,第200万辆汽车下线。2011年10月,第300万辆汽车下线。2012年10月31日,第400万辆整车下线。
2005年11月8日,《东风日产行动纲领》正式发布。它从文化理念、经营战略、商品规划、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基本组织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控制10部分内容,规定了双方的行动细则。这是日产经验与风神模式嫁接的结果。
2005年和2008年,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分别获得“全球日产社长奖”。“全球日产社长奖”设立于2005年9月,它以严苛的评奖程序和标准而闻名。这一奖项是由日产汽车公司的执行委员会对其全球范围内当年表现最为突出的业务单位给予的最高奖励,旨在提高员工士气,促进日产汽车公司模式的消化和吸收。
2010年5月8日,公司花都第二工厂奠基建设。最大产能将达24万辆。连同花都原有工厂年生产36万辆的生产能力,在花都工厂的产能将一举增至60万辆,后续年产能将增至67万辆。2011年12月21日,花都第二工厂正式竣工投产。至此,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在花都、襄阳、郑州三大生产基地的整车设计产能已经达到100万辆。
2008年7月,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发布未来5年的环保战略,计划2012年引进电动车,根据需求或将国产。此外,还计划将清洁柴油、混合动力等技术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2009年广州国际汽车展上,公司发布“绿色城市计划”,同步导入日产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技术。
2009年9月,东风日产汽车公司推出“5310增值计划”业务。公司在2009年的快速发展,较大程度得益于其二、三级市场的增长。当年总销量51.9万辆,同比增长48%,位居国内乘用车企业第5位。
2010年是东风日产汽车公司的“厚基勃发”年。2010年2月,公司发布全新的服务品牌——“感心服务”。
2010年8月,东风日产汽车公司提出“一二四六”发展战略。根据该战略,公司志在成为国内领军汽车企业,2013年将突破年销100万辆大关。这一战略既是公司就未来四年企业成长所做的战略部署,也是对未来十年的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2010年8月30日,紧凑型两厢车市场的战略车型——“玛驰”上市。9月8日,公司发布全新自主品牌“启辰”。它源于公司的“骐达”平台。
2009年4月10日,日产汽车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有关电动汽车推广的谅解备忘录。2010年3月25日,雷诺—日产集团与武汉市政府就推广电动汽车签署进一步合作协议。
2009年11月22日,东风有限公司、日产汽车公司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谅解备忘录》。日产电动汽车项目将落户广州花都。2011年12月8日,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将15辆纯电动汽车“聆风”正式交付广州市花都区政府,并赠送2台快速充电器。这是广州市政府首次采用纯电动汽车进行示范运营。
2012年5月28日,东风有限公司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和湖北省襄阳市政府签约,英菲尼迪国产项目正式落户襄阳。英菲尼迪将采取类似一汽—大众汽车公司和“奥迪”的模式,在东风日产汽车公司的框架内运作。该项目投资将超过20亿元。2014年,“英菲尼迪”品牌将推出首批国产的两款车型,届时作为东风日产汽车公司高端车型生产基地的襄阳工厂,通过产能改造,其包括“天籁”在内的年生产能力将由13万辆增至25万辆。
2012年6月25日,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大连整车项目在大连市保税区奠基。该整车项目计划于2014年建成投产,形成年产15万辆整车的规模,最终建成年产30万辆能力。规划生产“楼兰”、“奇骏”两款SUV车型,以及一款纯电动汽车。该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拥有花都、襄阳、郑州、大连四大生产基地,形成“南北纵横、中原鼎立”战略布局。
4.东风商用车公司
东风商用车公司创立于2003年7月8日,它是东风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重型商用车事业部。公司继承了原东风汽车公司商用车事业的主体业务。
东风商用车公司以十堰为基地,辐射柳州、深圳和新疆等区域的事业布局。产品覆盖中重型载货车、专用车、客车整车与客车底盘、军车以及发动机、驾驶室、车架、车桥、变速器等关键总成。公司连续五年蝉联国内中重型载货车行业第一。
2006年5月18日,东风商用车公司推出新一代重型载货车平台——“东风·天龙”。2011年11月,“天龙”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首个入选的商用车行业子品牌。2011年11月,经过5年的技术改进与优化升级的“新天龙”上市。2008年4月18日,新一代中卡——“东风·天锦”上市,这标志着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中重型载货车升级换代。2011年5月23日,重型载货车新工厂在十堰基地奠基。新工厂整体规划8万辆产能。
2008年11月,公司出口伊朗累计达一万辆,“天龙”和“天锦”是出口主力。2009年11月16日,公司在伊朗的KD工厂建成投产。公司海外出口从贸易输出向技术输出、由机遇出口向战略出口转型,成为国内首家在海外实现重型载货车大批量 KD生产的商用车企业。
2009年7月1日,东风商用车公司发布“DFCV—863振兴计划”:从2009年到2012年,实现“天龙”销量8万辆,“天锦”销量6万辆,建设3个自主品牌发动机。按照“重中轻、高中低”的商品策略,在保持高端商品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低端商品,寻求新的市场区间,争取构建“高端更高、中端更强、低端更优”的丰富而有活力的商品结构。同时推进动力总成内制化策略,加速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动力总成的产品开发,全面提升 QCD水平,培育可支撑东风商用车事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核心资源。
2013年1月26日,东风汽车集团、日产汽车公司、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东风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东风汽车集团及/或附属公司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简称“东风进出口”)与东风有限公司订立多项协议(子协议),收购东风有限公司的商用车业务(包括股权和资产),总价约为117.1亿元。
2011年4月20日,东风有限公司与德国史密斯股份公司签署半挂车项目合资合作意向书,双方通过建立一家合资公司,致力于半挂车的制造和销售。11月16日,双方签署合资合同。双方计划投资6亿元组建“东风史密斯专用车辆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半挂车,双方各占合资公司50%的股权。
2010年5月,东风商用车公司投资10亿元在十堰市开工建设重型载货车新工厂。项目一次规划,二期建设,整体规划产能8万辆/年。2011年9月29日,“东风·十堰新基地暨商用车动力总成新工厂”奠基。新工厂全面投产后,十堰基地重型载货车的生产能力将达20万辆,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根据规划,十堰基地总投资将达到144亿元,主要投资于技术升级;业务优化,提高动力总成自制能力;结构调整,加大重型载货车生产能力;能力补偿,解决产能不足问题。
从2007年到2012年,东风商用车公司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第一阶段营销转型,创建分品系、分区域、分行业的“三维立体营销模式”,并初步建立了战略经销商体系。2013—2017年将是公司营销转型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将启动网络、售后服务和营销支持的转型,追求客户满意度以及售后价值的提升。计划到2017年,实现销量19万辆,本部国内相对市场份额突破30.6%,建成战略经销商100家、核心服务站120家,并使经销商的销量构成中,70%以上由老客户贡献,维修、配件及其他后市场收益超过总收益的60%以上。
五、沃尔沃集团
1993年5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旗下的日产柴公司签署合资协议。1996年7月,日产柴公司、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新加坡陈唱父子汽车(星)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日产柴汽车有限公司。这是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生产重型载货车及大型豪华客车底盘的合资企业。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持股50%,日产柴公司占股25%。2005年8月,日产柴公司收购其他两家的股份,将出资比例由25%提高至50%。
东风日产柴汽车有限公司引入“日产柴”品牌和东风日产柴“DND”品牌重型载货车及大型客车底盘。1998年5月建成投产。公司的产品由于价格过高,市场适应面窄,销量一直较低,近年来每年销售1000辆左右。
东风汽车公司与沃尔沃集团旗下的雷诺卡车公司在2000年就开始合资合作谈判。2002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雷诺卡车公司向东风汽车公司转让11.0L重型载货车发动机技术。2004年1月,双方达成合资框架协议,计划建立合资工厂,生产“雷诺”载货车及其相关零部件。
2007年沃尔沃集团与东风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签订了一个无约束性协议,双方表明了未来存在各种合作生产载货车的可行性。合作的主要内容是,日产汽车公司将东风商用车部分股权交还东风汽车公司,完全退出商用车事业,东风汽车公司和沃尔沃集团重新建设重型载货车新工厂,生产高端重型载货车。日产汽车公司则专注于乘用车及轻型商用车的生产。
2008年7月,由于东风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以及沃尔集团对于资本和股权问题分歧严重,在合作思路方面以及品牌使用权、搬离十堰基地等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合资谈判“全面暂停”,二者合作谈判最终不了了之。
2007年,沃尔沃集团全资收购日产柴公司。它通过东风日产柴汽车公司在中国开展重型载货车业务。此次股权变动之后,2007年1月,东风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东风有限公司和沃尔沃集团签署不具约束力的框架协议,约定沃尔沃集团将与东风有限公司合作,投资中重型商用车及发动机业务,日产汽车公司与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继续专注于乘用车和轻型载货车业务,同时日产汽车公司转让东风有限公司商用车的部分股权给沃尔沃集团。2008年7月,由于东风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以及沃尔沃集团尚有资本和股权分歧,在合作思路、品牌使用权及基地选址等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东风汽车公司与沃尔沃集团的合资谈判“全面暂停”。
在剥离轿车业务之后的沃尔沃集团的目标很简单,就是通过大规模国产商用车,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有所作为。与乘用车市场不同,中国商用车市场由国产品牌主导,进口车只占较小份额,需求也相对稳定。跨国公司要想打开中国市场就必须进行国产。在东风汽车公司看来,日产汽车公司在商用车领域的技术输入并不太多,却享有大量分红,东风汽车公司希望找到另外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来强化其在商用车领域的优势,进军国际商用车战场。为促成此事,日产汽车公司将从东风有限公司的中重型载货车商用车业务中撤资,作为回报,东风汽车公司支持英菲尼迪和雷诺的国产。
2011年6月,双方探讨建立战略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对建立战略联盟的相关安排达成共识。2012年9月,东风商用车公司与沃尔沃集团的合资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沃尔沃集团看中东风商用车的生产、研发等体系,尤其是生产经济型载货车的体系。沃尔沃集团有助于东风商用车征战海外市场。东风汽车的重型商用车板块的竞争力尽管很强,但是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还有差距,而且未来的市场发展需要的技术越来越多,很多技术都需要共享,通过联盟可以弥补自己的短板。
2013年1月26日,东风汽车集团和沃尔沃集团正式签订协议。东风汽车集团向沃尔沃集团出售所持有的东风商用车公司45%股权,代价约为56亿元。紧随出售完成后,东风商用车公司的注册资本为92亿元,合作双方分别持股55%和45%。合资公司项目落户于湖北十堰。沃尔沃集团输出技术和标准,东风汽车集团负责提供制造能力。新公司将研发、生产、销售“东风”品牌汽车。产品覆盖中重型载货汽车、客车、专用车以及汽车底盘、发动机、变速器等。
这项合资的主要特点是:①双方先建立战略联盟,在联盟的框架基础上,再组建合资公司;②中方在合资公司中占有控股地位;③合资公司名称仍叫“东风商用车”,品牌也是“东风”; ④技术开发以中方为主,双方联合开发;⑤合资公司目标聚焦于品牌全球化、销售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研发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这次的合资颠覆了以往中外合资的模式。
六、本田汽车公司
1994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本田汽车公司开始合作谈判。但是由于受限于不允许再进行大规模合资的国家政策,所以双方在广州合资成立了一家专门生产发动机零部件的“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本田汽车公司、本田(中国)投资公司分别持股44%、30.7%和25.3%。1995年11月30日,公司正式投产。公司所生产的发动机零部件只给本田汽车配套,并且向本田汽车公司出口,以期达到通过从零部件到发动机最后到整车的合作。2002年5月,公司新工厂竣工;2002年8月,发动机产品开始向欧洲出口。
1998年7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本田汽车公司和本田(中国)投资公司在广州合资成立“东风本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轿车用发动机、变速器总成及其零部件,同时还向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和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供应缸体、缸盖、传动轴等零部件。1999年3月26日,第一台2.3L VTEC发动机下线。2005年年底首次实现零部件产品出口日本和泰国。
2003年7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本田汽车公司通过改组武汉万通公司合资成立“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本田”),各占50%。从生产 SUV起步。在万通公司原有基础上,公司再投入1.8亿元,进行设备改造和扩充。
2004年5月12日,东风本田汽车公司第一款车“CR-V”上市。2006年4月22日,“思域”上市。2007年4月,“新世代CR-V”下线。2008年6月5日,第30万辆汽车下线。2009年1月8日,“新思域”上市。2009年7月,高端运动型轿车品牌“思铂睿”(Spirior)上市。2010年3月5日,“新CR-V”上市。2011年10月29日,第九代“思域”上市。2012年2月22日,全新CR-V上市。6月7日,公司发布第一款高端MPV——“艾力绅”(Elysion),它更偏向于商务风格。
东风本田汽车公司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小规模起步,快速滚动发展的方针建设。后通过工厂分期扩建,一步步地实现产能提升。2011年,公司销量25.5万辆,占狭义乘用车2.1%。2004年2月,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年产3万辆整车及发动机装配的生产能力。2006年2月,12万辆乘用车扩建项目建成,具备了完整工序生产的企业形态。2008年6月,在充分挖掘内部潜能的情况下逆市扩产,将产能提高至20万辆。2010年6月完成年产24万辆产能建设。
2010年1月20日,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宣布,将在武汉投资兴建第二工厂。新工厂建成后将形成年产C级轿车9万辆、MPV 3万辆、B级轿车7万辆和 SUV 5万辆,共计24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并配套建设24万台发动机装配车间。2010年11月5日,第二工厂奠基开工建设。2012年7月10日,第二工厂建成投产。初期产能为10万辆/年,次年达到12万辆,最终完成24万辆的产能规划,以实现公司48万辆/年的整体产能。
七、裕隆集团
2000年5月,裕隆集团通过产品开发委托加入风神汽车公司。当年12月4日,东风汽车公司与裕隆集团合资组建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
风神汽车公司在2000年当年投产就盈利。2001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从总体上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风神汽车公司的成功刺激了日产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信心。看好中国市场的日产汽车公司直接与东风汽车公司全面合资,裕隆集团作为日产汽车公司跳板的使命基本完成,于是黯然淡出。
2001年12月,东风汽车公司与裕隆集团合作签字,双方在汽车销售服务领域展开广泛而深层次的合作,合资组建东风裕隆汽车销售公司、东风裕隆旧车置换公司、联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经营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和东裕保险代理公司。引进先进的营销服务思想,以便在营销方式和理念上与国际接轨,提高东风集团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
2008年年初,裕隆集团与浙江中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誉”)建立纳智捷(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从2008年以来,国家产能控制收紧,合资项目迟迟未能获批。在杭州市政府的撮合之下,东风汽车公司重组纳智捷合资项目。2009年6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杭州市政府、裕隆集团签署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杭汽”)改革重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重组规划,东风汽车公司以东风杭汽公司的名义出资,通过改制整体并入东风裕隆汽车公司,在现有商用车业务基础上导入乘用车生产。重组后,裕隆集团持股50%,中誉集团持股20%,东风杭汽公司持股30%。2010年1月,东风汽车公司从中誉集团获得合资项目的其余20%。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整车合资项目于2009年11月25日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审批。2010年9月29日,东风汽车公司与裕隆集团正式签署合资合同。12月14日,合资公司在杭州正式成立。东风裕隆汽车公司一期规划为24万辆产能。一期将形成12万辆整车产能和20万台发动机厂产能,同时完成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2011年7月28日,中高级SUV“纳智捷大7 SUV”下线,9月30日上市。2012年10月12日,中档 MPV“纳智捷Master CEO”在武汉国际汽车展上发布。2013年3月7日,首款七座 MPV——“纳智捷大7 MPV”首次交付客户。它定位于“世界首台智慧型商务科技车”,配置丰富的电子化配置和人性化功能。它沿袭了“纳智捷大7 SUV”的全面智能科技,并整合后座无缝、后座娱乐、全时保姆等系统。
专栏2-2
风神汽车公司的前世今生
风神汽车项目最早要追溯到1999年。当时国务院批给东风汽车公司2万辆军车的采购,并且预付了购车费用,这一政策犹如雪中送炭,极大地缓解了公司资金紧张的局面。另外一个政策就是批准了2.0L轿车的汽车项目,但是必须利用原有的资产进行生产,不允许大规模地投资建设。
东风汽车公司当时希望跳出原有的华中区域,在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再搞一个轿车项目。这时候公司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湛江三星汽车制造公司(简称“湛江三星”),另一个是广州花都的广州京安云豹汽车公司(简称“京安云豹”)。由于广州本田汽车公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东风汽车公司对广州更加看好。
京安云豹公司成立于1992年8月,由香港捷标实业有限公司和花都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总公司合资组建,由公安部主管。公司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建设包括焊装、油漆、装配在内的生产线,1993年10月投产。主要车型有“云豹”YB6470/YB6480/YB6440轻型客车、YB2030越野车及公安专用车,同时生产2.0L的 YB7200装备用车。尽管公司的年产能可达2万辆,但从成立到1999年年初,其市场保有量仅1万多辆,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它生产的2.0L级轿车在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有很大发展潜力。东风汽车公司最终选择京安云豹公司建设其轿车项目。
风神项目选择深圳安家落户,东风汽车公司选择的是一条不同于国内传统汽车厂发展的道路,实行“虚拟经营”。如果再去造一个轿车新厂,既不划算,也没必要。既然在广州花都(原京安云豹公司的生产地)有整车组装能力,惠州有发动机生产能力,东风汽车公司的襄樊基地有资金、管理及技术资源优势。如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的资产存量,以最快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收回投资、实现盈利,再滚动投入下一代产品的开发,风神项目仅需要组建一个销售、财务、技术、服务的枢纽管理公司即可。当时深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000年3月25日,东风汽车公司和京安云豹公司在深圳共同组建风神汽车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3亿元。但是,以这么少的资金投资轿车项目就需要另辟蹊径。风神项目的发展路径后来被归纳为“利用存量、总体规划、分期吸纳、汇聚资源、优化组合、滚动发展”。
风神汽车公司成立后,东风汽车公司认为原来京安云豹公司以日产“蓝鸟”车型为版本的“风神Ⅰ号”轿车过于老旧而需要改款。1999年11月签订协议,东风汽车公司获得了日产“蓝鸟”轿车生产的技术许可,以期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支持。当时日产汽车公司刚被雷诺公司并购,本身自顾不暇,而裕隆集团正好在过去几年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开发,累积了不少经验及技术,日产汽车公司就将裕隆集团推荐给东风汽车公司参与公司经营。裕隆集团早就有参与日产汽车公司国际分工体系的企图。
2000年5月,裕隆集团旗下的Jetford公司以1∶2.08的溢股增资成为风神汽车公司的新股东。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17335万元,其中东风汽车公司、京安云豹公司和裕隆汽车公司分别持股45%、30%和25%。风神汽车成立之初,产品生产由广州花都的京安云豹公司和东风襄樊轻型客车厂代工生产。
当时的京安云豹公司由于受到走私案的影响,基本上已经处于半停产的状态。2000年6月14日,东风汽车公司与中国京安进出口公司(京安云豹公司的控股方)签订京安云豹公司资产重组协议,明确规定“由东风公司控股和重组京安云豹,改善管理现状,早日扭亏为盈”。2000年7月,东风汽车公司以9000万元收购关联企业和京安云豹公司的股权,获得对京安云豹公司和关联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但是一方面由于京安云豹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收购手续比较麻烦,另一方面当时由于已经揽到了风神汽车的外包业务,京安云豹公司开始恢复生产,本身也“俏”了起来,这样,东风汽车公司提出的收购计划受阻。
东风汽车公司(由深圳置业公司操作)开始从京安云豹公司的债权人身上做文章,想以此“逼迫”京安云豹公司“就范”。东风汽车公司首先与京安云豹公司的最大债权人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达成债权收购协议。收购完成后,东风汽车公司变身为京安云豹公司的最大债权人,并以不同意收购就要求京安云豹公司破产为“要挟”,东风汽车公司以最大债权人身份向法院提请京安云豹公司破产,在破产保护的框架下,与其他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谈判。
解决京安云豹公司隐性债权的最好方式就是破产重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风神汽车公司先开始了自身的资产重组。2000年12月4日,东风汽车公司与裕隆集团旗下的Jetford公司合资组建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州风神”),公司注册资本5.2亿元,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持有60%的股份。由广州风神汽车公司实现向所有债权人的支付义务,广州风神汽车公司成为京安云豹公司的唯一债权人。2001年7月26日,东风汽车公司与中国京安进出口公司签署关于转让香港捷标有限公司股权的协议,东风汽车公司对京安云豹公司成功控股。
法院作为中间人,促成破产案和解。风神汽车公司以抵债、拍卖等方式获得京安云豹公司的厂房、机器设备及土地等有效资产。2002年6月,以4.4亿元的代价收购了安云豹公司10.5亿元(以破产评估即时变现的方式计算)的资产,从而将它收于帐下。京安云豹案“实施破产却避免破产”,开辟了企业破产案的先河。
“风神”第一代2000年下线,外观造型还留有风神的前身京安云豹汽车的影子。实际上,这是擅长改装的裕隆集团和日产汽车公司25年合作后,将改装后的“蓝鸟”V13的“中国化”产品。它上市后非常热销。第一代“蓝鸟”在2000年时候就卖了几千辆,当年就赚了5000万元利润。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山寨式作坊工厂,东风汽车公司入驻后实现“当年投资,当年生产,当年销售,当年盈利”的业界奇迹。到2001年,风神汽车公司开发了“风神二代”。经过改型以后,当年销量一下提升到了1.7万辆。后来风神汽车又陆续推出“风神”二代、三代、四代,直至与日产汽车公司全面合资前夕的2002年,“蓝鸟”轿车年产量达到4.1万辆,成为国内2.0L排量的冠军,销售收入从4.58亿元增加至115亿元,资产总额从注册资本1.3亿元增加到60.5亿元,净资产45.5亿元。风神汽车项目被业界誉为“风神神话”。
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达成全面合作协议,风神汽车公司正式纳入东风—日产合作框架。原风神汽车公司总体转制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风神汽车”的名号则变为公司下属的生产工厂。新公司成立,裕隆集团基本上失去话语权。花都工厂成为东风汽车乘用车分公司(东风日产汽车公司)的管理中心、主要的生产阵地和研发中心。不过,广州风神汽车公司的名称并没有消失,只是在职能上由集生产、销售于一身到现在主要作为制造厂而存在。2002年9月19日,风神汽车公司15万辆产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2004年建成投产。
裕隆集团持有东风日产汽车公司花都工厂(广州风神)40%的股权收益,在东风有限公司中没有持股。它从东风有限公司的统一核算中按其贡献率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