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成长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发展简史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东风汽车公司在地域上已经从原来局限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一角,发展到国内多个生产基地;在产品型谱上,已经从原来单一的2.5吨越野车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几乎全系列的商用车和乘用车产品格局。

一、第一次创业时期

1953年一汽开工建设时,毛泽东就说:“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厂不够,要建设二汽。”1965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1953年1月,一机部汽车局上报了《第二汽车厂建设说明书》。从1953到1957年,因为“反冒进”,经历了第一次“上马”和“下马”;从1958年到1960年,因为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经历了第二次“上马”和“下马”;1965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在湖北西北的深山老林里,被第三次“上马”。1年后,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直到1969年9月,才开始大规模建设。1972年走上正轨。(二汽教父黄正夏.汽车商业评论,2008(8).)被列入国家“三五计划”,成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8月17、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所谓“三线”的范围,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毛泽东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方针,就是: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在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国家计委于1965年9月初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1966—1970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大三线最主要的项目是“两基一线”:“两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平时作为基础工业,战时作为军工生产的核心;“一线”就是修建成昆铁路干线,解决西南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运输。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战争经济的战略,项目最终选址湖北十堰。1965年12月,发布《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纲要》。建设纲要规定工厂规模为年产1~8吨军用、民用和农用汽车10万辆,1970年建成年产5万辆,1972年达到10万辆,二期发展到2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史(1901—199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1966年11月,二汽筹备领导小组提出《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十四条》。根据当地建设一汽、四川重型汽车厂的经验教训,提出二汽的建厂十四条。这十四条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从国情出发,瞄准世界先进技术,自力更生,立足国内,使二汽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②结合军民各方面要求,产品设计要多品种、系列化;③按生产专业化的模式建设,以专业厂代替综合性大厂,克服“大而全”弊端。(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67年获得一机部的批准。

当时的二汽是国家重要的军工单位,对外称是“国营东风机械厂”(57工厂)。1966年11月,二汽的设备修造厂率先开始动工。1967年4月1日,二汽正式开工,开始全面建设。当时通过“包建”的方法建设二汽。“包建”是指由汽车产业内已有的主机或零部件厂对二汽新建厂实行“四包”,即对口承包新建厂的工厂设计、生产准备、支援或培训人员,直至调试投产。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包建二汽这样的大型工厂是第一次。二汽的包建单位主要包括一汽(1967年8月25日,一汽成立包建二汽联合办公室)、上海地区的汽车零部件厂、北京汽车厂、南京汽车厂等。同时,利用“聚宝”的方式建立工厂的生产制造技术。“聚宝”是指把国内的科研和“四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技术成果及国外的新技术,经过试验后移植到二汽的建设中。通过“聚宝”,二汽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成果。在这期间,一汽提供了巨大的技术与人员支持。通过“包建”和“聚宝”,二汽在当时“文革”的背景之下聚集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二汽是国内第一家自主创建的载货车制造厂。在“文革”中,二汽的建设也遭受重大破坏。1969年1月,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以军代表为主体组织工厂的全面建设。1972年,成立二汽临时党委,同时撤销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由此,二汽的建设才又转入正轨。

1968年12月,国家计委批准二汽产品为两个系列:一是2.5吨越野车和同系列的5吨载货车;二是3.5吨越野车。1969年4月16日,第一辆2.5吨越野军车(EQ240)样车下线。当年12月30日,第一辆3.5吨军用越野车(EQ245)样车在一汽下线,并于1972年2月将其设计工作转交二汽。3.5吨军用越野车经过二汽的多轮调整和试制,于1981年由军用车辆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这两种军车投产后,由于军需有限,一直未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

1975年7月1日,第一辆汽车下线,二汽正式投产,第一个车型是2.5吨越野军车。至此,二汽建设初具规模,逐步走向批量生产。1975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产品品牌名称正式命名为“东风”。后根据“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原则原先二汽就是为战争所建,但是待项目投产后发现战争的可能性已经远离了,军队日常的需求量不大,只有1000多辆。而军车的设计、制造和选材都不一样,成本很高,在当时就有一二十万元。这导致产能闲置,于是开始转向民用车的生产。当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军车,从而获得了“英雄车”和“功臣车”称号,“东风”汽车的口碑由此树立起来。(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在原越野车的基础上开发同系列民用载货车2.5吨越野军车转产5吨民用车,并不非常困难,因为它们有60%的总成是通用件。转产的关键在于底盘和驾驶室。在这次转产过程中,二汽根据民用车的特点创新了新的驾驶室。这是中国第一次自己设计、制造的驾驶室。1980年,新的驾驶室顺利投产。,形成“以民为主,以民养军”的生产格局。

1978年7月15日,民用的5吨载货车(EQ140)正式投产。它获得行业内第一个“国家优质产品”称号。EQ140成为二汽的主力车型,当年生产5120辆,超产3120辆。它的畅销使二汽第一次向国家上缴利润13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目标。同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始从以军车为主转向以民用车为主。1980年7月22日,邓小平视察二汽时明确指出:“从长远,从根据看,主要应当搞民用。”这对二汽的发展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战略思路的调整。以后,二汽即以此为依据,对原来的生产纲领正式进行了大幅调整。将原定年产4.5万辆军车下调到1万辆,并将这1万辆中的2.5吨和3.5吨的车型做了合理调整,以保证国防需要;将5.5万辆民品上调到9万辆。减少了产能浪费,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汽车的需求。这样做,对自主创新、技术发展也是有利的。军品数量少,且大多只作部队训练和储备用。民品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改进,技术水平和质量迅速提高。将来一旦战争需要,改装起来,军车的技术水平也可以大幅提高。(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改进原产品,开发新产品,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全面发展。

1977年10月31日,二汽与英国里卡多公司签署6100发动机设计评定和6105发动机设计修改合同。合同规定重点提高这两个发动机的可靠性,同时改进性能指标,合作开发中型载货车发动机,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借助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合作开发的发动机使二汽得以投入稳定的大批量生产,同时培养了人才,并获得了大批技术标准、技术资料和开发经验。

为了突破一汽大而全的结构,在二汽建设过程中,相关的零部件工厂也同步建设。在初期,这些专业厂大多布局在二汽周边和湖北省。到1980年,则发展到分布于国内19个省市区的126家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史(1901—199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当时只是为了建一个汽车厂,并且避开城市,但是由于几十万人的生活问题,最后竟新建了一座城市。

二汽EQ240、EQ140和EQ245这三个车型的开发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载货汽车的开发能力。

二、第二次创业时期

1979年12月开始,二汽开展以EQ140为主的创名牌、夺金牌活动,进行重大项目改进与调整。至1986年,EQ140型汽车达到国际80年代初的水平,经中汽公司批准,汽车型号改为EQ140-1(EQ1090)。同时,二汽先开发装备雷诺797发动机的 EQD142型、右置方向盘的EQD142/47Y、EQD142Y等载货车、EQD340自动卸货车等系列产品。

1979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80年1月将二汽列为“停缓建”项目,刚刚扭亏增盈的二汽再次面临艰难的关口。1979年,二汽生产汽车14541辆,上缴利润5734万元,参加了全国第一批100家“赢利分成”企业改革试点。企业一般留5%~10%,二汽留22.66%。当年二汽就留利1596万元。1980年,二汽留利4620万元。到了1985年,二汽每年留利近3亿元。这为克服“停缓建”困难,自筹资金续建二汽创造了条件。(二汽教父黄正夏.汽车商业评论,2008(8).)当时,二汽希望建成年产10万辆汽车能力,还需要8.3亿元,但是国家只拨付4000万元。如果不续建,就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原有的投资也将白费。面对严峻形势,二汽向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提出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报告,于1980年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次续建是二汽第二次创业的开始。二汽通过各种方式筹集3.5亿元资金,用于10万辆能力建设项目,包括5000辆3.5吨军用越野车、自备热电厂、技术中心等。1985年建成10万辆产能,提前两年完成任务。1986年通过国家的竣工验收。

通过续建,二汽开始建设襄樊第二基地,开辟了柴油车生产汽油机震动小、转速高,适用于轿车和轻型车辆。柴油机功率大,经济性能好,适用于载货车和大型客车。柴油较汽油廉价,而且柴油机动力强劲。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三吨以上的汽车都用柴油机。,实现了汽油、柴油车并举,大、中、轻三种车型并举,军用民用车并举,向全方位、多品种、全系列车型发展,完成从“产品生产型”到“商品生产型”再到“经营开发型”企业的转变,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对于续建项目,二汽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而且提前两年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相当于增加了国家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实现利润8.4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同时还生产了汽车35万辆,新建技术中心1万多平方米以及电子计算机中心和厂区电视中心,建设高水平汽车道路试验场2250亩(适用于中、重、轻、轿型车全系列车型),10万千瓦热电站1座,职工宿舍60多万平方米,建设了100多公里的厂区道路。1985年,二汽在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方面,都占到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份额。(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991年4月9日,第100万辆“东风”车下线。东风汽车公司用不足16年就创造了一个100万辆,这在当时被称为“东风速度”。

1981年4月8日,以二汽为核心,以“东风”牌汽车产品为龙头,建立跨省市区的全国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明确了相关的运营原则共识主要原则共识:①所有参加联营的企业,所有制、管理体系、隶属关系、企业原有“法人”四不变;②坚持“四有利”,即对国家、对地方、对集团、对企业都有利;③组织形式上分为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协作关系四种;④坚持“专业化分工改造”,联营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劣势互克”; ⑤联营企业间贯彻“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明确联营企业和主导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运营效果。柳州汽车厂、杭州汽车厂、云南汽车厂等整车制造厂并入联营公司。1985年联营厂有21个省市区的118家,其中紧密联营4家,半紧密联营28家,松散联营86家。按产品分类,有汽车改装厂27家,专业总厂21家,配件厂40家,配套厂家30家。1986年4月25日,二汽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1987年,二汽在紧密联营层实施资产经营一体化的经济联合试点,与半紧密联营层中的12个厂建立合资经营关系。在产品系列化、生产专业化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联营厂发展到306家,分为核心层、骨干层和协作层。公司联营使二汽从单一品种向宽系列多品种发展,建立了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体系,推动了技术进步。

1982年,二汽开发 EQ150(EQ1118)型6吨平头柴油载货车。它采用6110D柴油机由于自主研发的6110柴油发动机在技术上还不完善,为了尽快投产,于是引进了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康明斯柴油发动机,6110柴油发动机并没有应用于生产,只是作为技术储备。(《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可翻转驾驶室、新转向器、等断面车架纵梁。为降低成本,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从1988年起开始对6吨车作改进,使其与主导产品 EQ140-2型5吨车结合得更紧密,有较高的通用性,并进行系列化多品种设计。它综合了二汽技术引进和自行开发成果,于1990年12月通过中汽总公司的车型鉴定。1991年,EQ1118G6D1正式批量投产。1987年,二汽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大关的汽车生产厂,跻身于当时世界三大载货车生产厂家行列。

根据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调整产品结构的决定,1983年,二汽开始设计和试制重型载货车 EQ153型(EQ1141)8吨汽车。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引进当时被市场所普遍看好的日产柴的CK-20车型。二汽与日产柴在 CK-20基础上合作开发新车型 CPB12(气—液制动)及 CPC12(气制动),最终确定 CPC12为目标车型。同时,选用康明斯 B系列柴油机康明斯B系列发动机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涡轮增压器,特别适合高原地区的行驶工况,也使得二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举拿下了西南、西北等高原地区的载货车市场。、TRW的动力转向器、德国韦布柯制动阀及VDO仪表等当时国际先进的零部件。1985年引进日产汽车技术签约。1986年11月引进康明斯发动机签约。1987年8月7日成立东风—汤姆森有限公司,这是东风汽车公司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84年3月,国家计委批准二汽建设8吨汽车项目。1984年7月26日,二汽起草《关于二汽自筹资金,争取“七五”期间基本实现多品种、高质量、高水平20万辆生产能力的报告》,上报中汽公司、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1984年10月11日,国家计委下达正式文件批复:“同意二汽用自筹资金在‘七五’或稍长一段时间内,使原定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扩大到25万辆(包括东风联营公司5万辆)能力;同意二汽引进美国康明斯B、C系列柴油发动机制造技术;由国家拨给900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用于引进技术和关键进口设备。”1987年年初,鉴于国民经济调整和中型汽车市场的需求变化,二汽将20万辆方案调整为15万辆。

1984年7月31日,第一辆8吨平头柴油汽车下线。1986年12月,8吨车(EQ1141G)通过中汽公司的定型鉴定。1990年年底,8吨车生产能力建成并正式投产。这是二汽第二次创业的第一件产品,它的诞生宣布第二次创业从设想变为现实。8吨车是二汽的第一款重型载货车,它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水准,它一度成为二汽的主打产品。这也使二汽的载货车从以长头车为主转向以平头车为主,适应了当时国内重载货车市场的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二汽学习首都钢铁公司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管理经验,实行“三全面的分层经营承包”“三全面”就是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全面技术进步为核心,以全面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三全面”,这被称作质量效益型或者质量基数效益型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不外乎就这三个内容,将这三个内容并重,而且把它们变成乘法关系,有一项不好,就会是影响整体的成绩。如果质量打零分的话,整个就是零分。“分层”,就是总厂和专业厂两级为基础的分系统、分级承包核算,比例分成,留利兑现,做到“责、权、利”和“包、保、核”。“包”是指包干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所主管的业务指标(“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保”是指各单位、岗位之间,按规定进行协作,上级保证为下级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条件,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相互保证完成协作任务,保证做好服务工作,职能科室要做到为生产车间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核”是指对每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工的包、保责任进行考核,并与经济利益的分配联系起来。从总厂一直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形成宝塔型的包保核体系。(二汽教父黄正夏.汽车商业评论,2008(8);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企业自主经营决策。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应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一定权利义务的法人。自此,我国企业改革开始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互分离,先后推行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和租赁经营等多种经济责任制形式。从1987年开始,承包经营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形式,一大批企业通过实行承包制滚动发展,迅速壮大。总厂与专业厂实行两级核算体制,总厂对专业厂实行计划内利润全部上缴,超额利润按比例分成。经营承包责任制将每一个人都联系起来,变成了全体劳动者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共同推动。各分厂实行承包制之后,全面走向市场,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

1985年,二汽开始对企业领导体制进行重大改革。首先选择了四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厂进行厂长负责制的全面试点工作,并相应进行了机构体制、干部制度、工资分配、经济承包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厂长、党委、职代会的职责、权利及相互关系。这一时期,为了突破所在地区的束缚,二汽的各项改革也由寻求国家政策支持逐步转向重点对内部体制和机制的再造。

三、第三次创业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汽要实现更大的发展,面临两个方向:一是把产品线从原来生产中型载货车转变为生产轻型载货车和重型载货车;二是向轿车进军。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二汽以十堰基地为依托,优化布局的“三级跳”战略构想趋于形成:第一跳,跳到襄樊,发展轻型车和发动机事业;第二跳,跳到武汉,发展轿车事业;第三跳,跳到珠三角与长三角,发展零部件事业与其他新事业。

1986年开始,二汽在 EQ140-1(EQ1090)基础上显著提升各项性能开发 EQ140-2 (EQ1092)。1987年11月试制出第一辆样车。1990年初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同年12月通过国家鉴定。1992年,EQ1092系列车型投产,全面替代EQ140-1。

1987年,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项目立项。1990年,双方签署合资合同。对于和国外合资合作,时任二汽党委书记黄正夏说,“引狼入室,与狼共舞,向狼学习,防狼咬伤,训狼为友(在合资公司里,这一条尤为重要)”。(艰难的历程——黄正夏采访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992年5月,成立东风神龙汽车公司。

1991年,国务院确定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为国家首批企业集团试点单位。1992年9月1日,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同时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1993年2月,东风汽车集团被国家批准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企业,集团包括全资、控股子公司(全资、控股子企业)22家,参股子公司(参股子企业)、关联公司44家,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是其核心企业。同时,集团开始以轻型载货和轿车建设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

1993年1月,二汽启动轻型车项目。为了克服当时投资体制困扰,轻型车项目对外称“5吨变型车项目”。1993年5月,公司确定15年发展规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东风汽车公司建成年产100万辆的汽车集团”。它基本确立了公司后20年发展蓝图。以十堰老基地为起点,沿汉江而下直达武汉,构建成千里汽车走廊汽车走廊主要包括十堰、襄樊、随州、孝感、武汉一线。发展格局。此次制定的发展规划,到2007年如期实现。

四、第四次创业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风汽车公司也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困境。至1998年,累计亏损5亿元以上。1999年5月,东风汽车公司开始新的创业。时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视察困难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给了2万辆总价为16亿元的军车订单,并且先付钱后交车,使二汽渡过难关,并在当年实现利润0.17亿元。(东风无奈:失控的东风汽车.网易商业报道,2005-10-17.)争取实现“四级跳”,在国际合作中“做大做强并优先做强”,争取海外上市,使公司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1999年7月1日,东风载重车公司成立,中重型商用车开始突围。当年载重车公司即扭亏为盈,增强了企业发展实力。2000年,公司整车销量超过21万辆,销售额达到287亿元,扭亏为盈。

1999年6月,东风汽车公司开始全面的体制改革,构建起层次清晰、责权明确、功能完善、高效运作的三层次管理体制。集团公司是以战略规划、资产经营及生产经营调控为重点的决策责任主体;二级单位是生产经营主体,承担具体的利润或成本责任,按照业务流程和区域,将原来所辖27个专业厂、10多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重组为几个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形成若干经营性板块;第三层次为生产经营基础单元,主要包括原直属总部的专业厂等。与此同时,清晰定义不同层次的功能,总部只管决策、财务调控、资产收益和干部人事,权力高度集中,具体的生产经营权力下沉到二级单位并明确相应责任。同时进行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从‘总厂分厂’走向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网站)1999年7月,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上市。2005年12月,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汽车集团”)在香港上市,实现公司主业资产和业务的整体上市。

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进行整体合资。时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苗圩认为,依其现有的实力,还不足以跟跨国公司正面竞争,这是一个明摆着的现实,从研发能力到生产规模,再到品牌价值,各个方面都有差距。为了东风汽车公司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全面合资是可以采取的一种办法。(东风无奈:失控的东风汽车.网易商业报道,2005-10-17.)此后,东风汽车公司还与本田汽车公司、现代汽车集团等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作。

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事业目标为:规模、效益、人均收入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企业综合实力稳居行业三强,“东风”品牌跻身国际,轿车普遍进入员工家庭。把一个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风公司推向世界。

2005年提出公司建设“三个东风”: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一个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远景目标是,把东风建设成为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

2006年11月16日,东风汽车公司发布中期事业计划——“跨越/D120计划”。“跨越/D120计划”:2006—2008年三年的发展目标,D代表东风(Dongfeng)、梦想(Dream)、发展(Development),“120”表示到2008年公司汽车产销达到120万辆,利润年均增长20%,市场占有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显著提升东风品牌价值和国际竞争能力。2008年公司产销汽车13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全面达成公司D120计划。2010年9月22日,东风汽车公司宣布“跨越计划”(LEAP10),到2010年将力争实现销量160万~18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15%,销售利润率达到4.5%的目标。2010年,公司销量超过272.5万辆,市场份额达到15.1%。

2011年1月13日,东风汽车公司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是:做强做优,建设“国内最强、国际一流”汽车制造商。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现整车销量突破500万辆;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未来五年投入30亿元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研发能力的资源投入、人才汇聚,培育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领域国内居前的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要形成自主品牌乘用车、商用车、越野车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动力总成国内居前的综合开发能力。同时,强化合资公司的自主导向,加速提升合资公司自主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