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简史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东风汽车公司在地域上已经从原来局限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一角,发展到国内多个生产基地;在产品型谱上,已经从原来单一的2.5吨越野车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几乎全系列的商用车和乘用车产品格局。
一、第一次创业时期
1953年一汽开工建设时,毛泽东就说:“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厂不够,要建设二汽。”1965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被列入国家“三五计划”,成为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基于战争经济的战略,项目最终选址湖北十堰。1965年12月,发布《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纲要》。1966年11月,二汽筹备领导小组提出《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十四条》。1967年获得一机部的批准。
当时的二汽是国家重要的军工单位,对外称是“国营东风机械厂”(57工厂)。1966年11月,二汽的设备修造厂率先开始动工。1967年4月1日,二汽正式开工,开始全面建设。当时通过“包建”的方法建设二汽。同时,利用“聚宝”的方式建立工厂的生产制造技术。在这期间,一汽提供了巨大的技术与人员支持。通过“包建”和“聚宝”,二汽在当时“文革”的背景之下聚集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二汽是国内第一家自主创建的载货车制造厂。在“文革”中,二汽的建设也遭受重大破坏。1969年1月,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以军代表为主体组织工厂的全面建设。1972年,成立二汽临时党委,同时撤销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由此,二汽的建设才又转入正轨。
1968年12月,国家计委批准二汽产品为两个系列:一是2.5吨越野车和同系列的5吨载货车;二是3.5吨越野车。1969年4月16日,第一辆2.5吨越野军车(EQ240)样车下线。当年12月30日,第一辆3.5吨军用越野车(EQ245)样车在一汽下线,并于1972年2月将其设计工作转交二汽。3.5吨军用越野车经过二汽的多轮调整和试制,于1981年由军用车辆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这两种军车投产后,由于军需有限,一直未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
1975年7月1日,第一辆汽车下线,二汽正式投产,第一个车型是2.5吨越野军车。至此,二汽建设初具规模,逐步走向批量生产。1975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产品品牌名称正式命名为“东风”。后根据“以军为主,军民结合”的原则,在原越野车的基础上开发同系列民用载货车,形成“以民为主,以民养军”的生产格局。
1978年7月15日,民用的5吨载货车(EQ140)正式投产。它获得行业内第一个“国家优质产品”称号。EQ140成为二汽的主力车型,当年生产5120辆,超产3120辆。它的畅销使二汽第一次向国家上缴利润13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目标。同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始从以军车为主转向以民用车为主。改进原产品,开发新产品,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全面发展。
1977年10月31日,二汽与英国里卡多公司签署6100发动机设计评定和6105发动机设计修改合同。合同规定重点提高这两个发动机的可靠性,同时改进性能指标,合作开发中型载货车发动机,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借助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合作开发的发动机使二汽得以投入稳定的大批量生产,同时培养了人才,并获得了大批技术标准、技术资料和开发经验。
为了突破一汽大而全的结构,在二汽建设过程中,相关的零部件工厂也同步建设。在初期,这些专业厂大多布局在二汽周边和湖北省。到1980年,则发展到分布于国内19个省市区的126家企业。当时只是为了建一个汽车厂,并且避开城市,但是由于几十万人的生活问题,最后竟新建了一座城市。
二汽EQ240、EQ140和EQ245这三个车型的开发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载货汽车的开发能力。
二、第二次创业时期
1979年12月开始,二汽开展以EQ140为主的创名牌、夺金牌活动,进行重大项目改进与调整。至1986年,EQ140型汽车达到国际80年代初的水平,经中汽公司批准,汽车型号改为EQ140-1(EQ1090)。同时,二汽先开发装备雷诺797发动机的 EQD142型、右置方向盘的EQD142/47Y、EQD142Y等载货车、EQD340自动卸货车等系列产品。
1979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80年1月将二汽列为“停缓建”项目,刚刚扭亏增盈的二汽再次面临艰难的关口。当时,二汽希望建成年产10万辆汽车能力,还需要8.3亿元,但是国家只拨付4000万元。如果不续建,就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原有的投资也将白费。面对严峻形势,二汽向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提出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报告,于1980年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次续建是二汽第二次创业的开始。二汽通过各种方式筹集3.5亿元资金,用于10万辆能力建设项目,包括5000辆3.5吨军用越野车、自备热电厂、技术中心等。1985年建成10万辆产能,提前两年完成任务。1986年通过国家的竣工验收。
通过续建,二汽开始建设襄樊第二基地,开辟了柴油车生产,实现了汽油、柴油车并举,大、中、轻三种车型并举,军用民用车并举,向全方位、多品种、全系列车型发展,完成从“产品生产型”到“商品生产型”再到“经营开发型”企业的转变,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1991年4月9日,第100万辆“东风”车下线。
1981年4月8日,以二汽为核心,以“东风”牌汽车产品为龙头,建立跨省市区的全国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明确了相关的运营原则共识、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运营效果。柳州汽车厂、杭州汽车厂、云南汽车厂等整车制造厂并入联营公司。1985年联营厂有21个省市区的118家,其中紧密联营4家,半紧密联营28家,松散联营86家。按产品分类,有汽车改装厂27家,专业总厂21家,配件厂40家,配套厂家30家。1986年4月25日,二汽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1987年,二汽在紧密联营层实施资产经营一体化的经济联合试点,与半紧密联营层中的12个厂建立合资经营关系。在产品系列化、生产专业化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联营厂发展到306家,分为核心层、骨干层和协作层。公司联营使二汽从单一品种向宽系列多品种发展,建立了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体系,推动了技术进步。
1982年,二汽开发 EQ150(EQ1118)型6吨平头柴油载货车。它采用6110D柴油机、可翻转驾驶室、新转向器、等断面车架纵梁。为降低成本,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从1988年起开始对6吨车作改进,使其与主导产品 EQ140-2型5吨车结合得更紧密,有较高的通用性,并进行系列化多品种设计。它综合了二汽技术引进和自行开发成果,于1990年12月通过中汽总公司的车型鉴定。1991年,EQ1118G6D1正式批量投产。1987年,二汽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突破10万辆大关的汽车生产厂,跻身于当时世界三大载货车生产厂家行列。
根据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调整产品结构的决定,1983年,二汽开始设计和试制重型载货车 EQ153型(EQ1141)8吨汽车。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引进当时被市场所普遍看好的日产柴的CK-20车型。二汽与日产柴在 CK-20基础上合作开发新车型 CPB12(气—液制动)及 CPC12(气制动),最终确定 CPC12为目标车型。同时,选用康明斯 B系列柴油机、TRW的动力转向器、德国韦布柯制动阀及VDO仪表等当时国际先进的零部件。1985年引进日产汽车技术签约。1986年11月引进康明斯发动机签约。1987年8月7日成立东风—汤姆森有限公司,这是东风汽车公司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84年3月,国家计委批准二汽建设8吨汽车项目。1984年7月26日,二汽起草《关于二汽自筹资金,争取“七五”期间基本实现多品种、高质量、高水平20万辆生产能力的报告》,上报中汽公司、机械工业部、国家计委。1984年10月11日,国家计委下达正式文件批复:“同意二汽用自筹资金在‘七五’或稍长一段时间内,使原定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扩大到25万辆(包括东风联营公司5万辆)能力;同意二汽引进美国康明斯B、C系列柴油发动机制造技术;由国家拨给900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用于引进技术和关键进口设备。”1987年年初,鉴于国民经济调整和中型汽车市场的需求变化,二汽将20万辆方案调整为15万辆。
1984年7月31日,第一辆8吨平头柴油汽车下线。1986年12月,8吨车(EQ1141G)通过中汽公司的定型鉴定。1990年年底,8吨车生产能力建成并正式投产。这是二汽第二次创业的第一件产品,它的诞生宣布第二次创业从设想变为现实。8吨车是二汽的第一款重型载货车,它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水准,它一度成为二汽的主打产品。这也使二汽的载货车从以长头车为主转向以平头车为主,适应了当时国内重载货车市场的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二汽学习首都钢铁公司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管理经验,实行“三全面的分层经营承包”,企业自主经营决策。总厂与专业厂实行两级核算体制,总厂对专业厂实行计划内利润全部上缴,超额利润按比例分成。经营承包责任制将每一个人都联系起来,变成了全体劳动者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共同推动。各分厂实行承包制之后,全面走向市场,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
1985年,二汽开始对企业领导体制进行重大改革。首先选择了四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厂进行厂长负责制的全面试点工作,并相应进行了机构体制、干部制度、工资分配、经济承包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厂长、党委、职代会的职责、权利及相互关系。这一时期,为了突破所在地区的束缚,二汽的各项改革也由寻求国家政策支持逐步转向重点对内部体制和机制的再造。
三、第三次创业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汽要实现更大的发展,面临两个方向:一是把产品线从原来生产中型载货车转变为生产轻型载货车和重型载货车;二是向轿车进军。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二汽以十堰基地为依托,优化布局的“三级跳”战略构想趋于形成:第一跳,跳到襄樊,发展轻型车和发动机事业;第二跳,跳到武汉,发展轿车事业;第三跳,跳到珠三角与长三角,发展零部件事业与其他新事业。
1986年开始,二汽在 EQ140-1(EQ1090)基础上显著提升各项性能开发 EQ140-2 (EQ1092)。1987年11月试制出第一辆样车。1990年初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同年12月通过国家鉴定。1992年,EQ1092系列车型投产,全面替代EQ140-1。
1987年,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项目立项。1990年,双方签署合资合同。1992年5月,成立东风神龙汽车公司。
1991年,国务院确定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为国家首批企业集团试点单位。1992年9月1日,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同时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1993年2月,东风汽车集团被国家批准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企业,集团包括全资、控股子公司(全资、控股子企业)22家,参股子公司(参股子企业)、关联公司44家,其中东风汽车公司是其核心企业。同时,集团开始以轻型载货和轿车建设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
1993年1月,二汽启动轻型车项目。为了克服当时投资体制困扰,轻型车项目对外称“5吨变型车项目”。1993年5月,公司确定15年发展规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东风汽车公司建成年产100万辆的汽车集团”。它基本确立了公司后20年发展蓝图。以十堰老基地为起点,沿汉江而下直达武汉,构建成千里汽车走廊发展格局。此次制定的发展规划,到2007年如期实现。
四、第四次创业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风汽车公司也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陷入“船大难掉头”的困境。至1998年,累计亏损5亿元以上。1999年5月,东风汽车公司开始新的创业。争取实现“四级跳”,在国际合作中“做大做强并优先做强”,争取海外上市,使公司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1999年7月1日,东风载重车公司成立,中重型商用车开始突围。当年载重车公司即扭亏为盈,增强了企业发展实力。2000年,公司整车销量超过21万辆,销售额达到287亿元,扭亏为盈。
1999年6月,东风汽车公司开始全面的体制改革,构建起层次清晰、责权明确、功能完善、高效运作的三层次管理体制。1999年7月,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上市。2005年12月,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汽车集团”)在香港上市,实现公司主业资产和业务的整体上市。
2002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进行整体合资。此后,东风汽车公司还与本田汽车公司、现代汽车集团等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作。
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事业目标为:规模、效益、人均收入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企业综合实力稳居行业三强,“东风”品牌跻身国际,轿车普遍进入员工家庭。把一个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风公司推向世界。
2005年提出公司建设“三个东风”: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一个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远景目标是,把东风建设成为自主开放、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
2006年11月16日,东风汽车公司发布中期事业计划——“跨越/D120计划”。2008年公司产销汽车13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全面达成公司D120计划。2010年9月22日,东风汽车公司宣布“跨越计划”(LEAP10),到2010年将力争实现销量160万~18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15%,销售利润率达到4.5%的目标。2010年,公司销量超过272.5万辆,市场份额达到15.1%。
2011年1月13日,东风汽车公司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是:做强做优,建设“国内最强、国际一流”汽车制造商。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现整车销量突破500万辆;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未来五年投入30亿元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研发能力的资源投入、人才汇聚,培育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领域国内居前的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要形成自主品牌乘用车、商用车、越野车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动力总成国内居前的综合开发能力。同时,强化合资公司的自主导向,加速提升合资公司自主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