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鼻祖。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书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7篇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或者说这7篇代表了庄子自己的思想。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著,延续了庄子精神,但已有了儒家的思想倾向。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做过漆园吏,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鄙弃荣华,追求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他的一些思想在当时积极于世事的诸子学派中,颇显得保守与另类。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书中主要阐发了齐物与养生的思想。齐物论可以视为庄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代表,而养生论,则被道教吸收,并加以改造,成为道士炼丹养生的重要依据。庄子追求内心精神境界的超脱与自由,这对于他摆脱乱世之苦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精神境界的思想阐述,庄子学说对后来重视写心、抒情的中国艺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 ”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4];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5]。”
庄子曰:“请循其本[6]。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5)
【注释】
[1]惠子:惠施,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庄子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是其书中重要的论辩假想敌。濠梁:指濠水上的桥梁。濠,水名,在淮南钟离郡。
[2]儵:同“鲦”。鱼名。从容:放逸的样子。此指鱼儿游于水中适情逍遥的情态。
[3]非:不是。安知:怎么知道。
[4]固:固然。
[5]全矣:周洽,于理无亏。意思是说,惠子不是庄子,故不知庄子,正如庄子不是鱼,也不知鱼的快乐。这正通于情理,于理无亏。
[6]循:寻找。本:惠子所言之意。
【评析】
这段文字取自《庄子》之《秋水》的最后一段,其文本的意蕴与《齐物论》最后部分对“庄周梦为胡蝶”的阐述可以相互参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就鱼儿之乐的问题进行论辩,颇有诡辩论的意味。庄子认为,鱼儿在水中放逸逍遥的样子是多么快乐啊。好辩的惠子反问道,你不是鱼,又怎么会知道鱼儿的快乐。这种追问方式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自然之物与我是绝然分开的。而庄子的回答,不自觉地陷入了惠子的预设前提,他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的快乐。即你与我之间存在区隔,我的意思你自然不懂。惠子就庄子之意总结其论辩的主旨,他认为,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意思。但是,你也不是鱼啊,所以就情理而言,你自然也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在自然之物与我之间存在区隔的前提下,完成了对庄子的追问,也达到了驳难对方的目的。如果顺着惠子的逻辑,庄子是无可辩驳的,论辩也就此而终止。
好辩的思想家是不会就此为止的,这也不是庄子的风格。作为假想敌,惠子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中已经成为他阐释思想的重要工具。而对鱼儿之乐的论辩,庄子巧妙地改变了惠子的预设前提。他认为惠子所论,有言无理,如果深入思考他提问的本意,即惠子显然已经知道我体会到了鱼儿的快乐,才进一步发问的。因此,他问题的本意就在于,我是通过何种方式得知这种快乐的。我说我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作为辩护,庄子改动预设前提的做法,巧妙地借对惠子的批判完成了对自己思想的阐释。
庄子的前提何在?这恐怕就要借助对《秋水》全文的理解了。我们读《庄子》,觉得它的故事性很强,每段故事都可以独自成文,但对其思想的理解却需要融会贯通了。《秋水》开篇借河伯、海若的问答,阐述了天人妙合无间,毋以人为泯灭大道之本真的思想。故而,后面的寓言故事都离不开对这一主题的阐释。濠梁观鱼之乐,即庄子要在寻常物理中体察万物之情。之所以能够体察,是因为自然之物与我之间不存在区隔,我与万物是一体的,我的精神能够自由地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受任何拘束与限制。这才是庄子的论辩前提,也是《庄子》思想的基石。这个基石突出表现在《齐物论》中。有意思的是,《齐物论》最后一段广为人知的寓言故事“庄周梦蝶”之说,在旨趣上与濠梁观鱼之乐神理相通。庄子不辨自我与胡蝶,正是游于大道,与道为一,浑然一体的境界。他通过消解万物与自我的区隔,泯灭了偏执一端的立场,从而达到了融合诸说,大辩不言的目的。庄子对惠子前提的改设与辩驳,正透露出此种信息。
【练习】
1.试谈庄子的论辩艺术。
2.庄子思想中何处体现了艺术的精神?
(陈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