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连上
西方某些人士说:“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这句话值得认真思考。毫无疑问,“毛泽东化”包含着现代化的内容,同时更包含着党指挥枪、人民战争、官兵平等等毛泽东建军思想中独创的内容。大家熟悉的“支部建在连上”,就是毛泽东设计的“党指挥枪”根本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
且说秋收起义失败,三军疲困,官兵迷惘,人心惶惶。毛泽东振臂一呼,“支部建在连上”,如闪电穿透迷雾,似绝壁忽现通径,硬生生于败局中开辟出一条路来,于是乎,出现一支新军队,打出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其功大焉!
——破局之功。人民军队创建之初,就在团以上单位建立了党组织,但领导力量和组织基础相当薄弱,对部队的管控很不得力。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情绪低落,有溃散之虞。如何面对败局?如何收拾残局?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三湾改编”。改编中,毛泽东鲜明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初步形成了部队中的党的组织系统。“支部建在连上”的实行,破危局,开新风,使面临覆灭的秋收起义部队起死回生,并凤凰涅槃,走向新生。
——开创之功。铸剑必铸魂,铸剑先铸魂。自古军队的基层单位,没有类似“党”这样一个组织。毛泽东吸取近代以来中国军队私有化的惨痛教训,从政治上考虑军事与军队问题,创造性地在最基层建立党支部,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设计,它重建了军队的结构。石墨和金刚石因为结构不同,性质迥然不同。“支部建在连上”的核心是“支部”,是共产党的支部;关键是“建”,一“建”扎根,开天辟地;要害是“连”,连队看似小单位、基层单位,实是军队的大根基之所在。“支部建在连上”,为一支缺少信仰、缺少文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加持”,注入信仰、注入文化,使官兵明白为信仰而战、为人民而战,极大地凝集了团队,提升了战斗力。剑得魂,魂落实;魂入剑,剑精神。“支部建在连上”,打牢了党指挥枪的坚实基础,使党在使用这支部队时如臂使手,灵活自如。正是这一招儿,毛泽东开创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支部建在连上”的创制,得到丰富的回报:这支军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支军队,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一支军队。
——落地生根之功。“支部建在连上”的落实,让党的理论落地,从而扎根于每一个官兵的头脑,实现了党的主张在军队基层的贯彻,保证了党的理论掌握在每一个士兵手中。“支部建在连上”是党指挥枪的具体化。它的落实,保证了这支军队不被敌人打垮,不让坏人拉走,不许个人说了算,不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做到了“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以弱胜强,战无不胜。毛泽东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军有本教材《军人的政治教育》,其中写道:“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战争中从未发现一支健全的共产党军队陷入解体。不管这支军队如何遭到惨败,损失如何严重,或者近期根本看不到胜利的前景,他们总能从暂时的失败中恢复过来。”
——遍地开花之功。“支部建在连上”在军队的广泛深入贯彻,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支部建在连上”的成功经验被各行各业学习汲取,如支部建在村上、支部建在车间、支部建在街道……从而实现了对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改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基层进行的重建,彻底地改造了数千年的传统的底层社会结构,使整个中国面貌一新。
习近平主席说:“我去委内瑞拉访问,查韦斯总统问我中国共产党这么有力量靠的是什么,我就给他讲了支部建在连上这个例子。他非常赞同这一点,这是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如今,“支部建在连上”、“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等观点成为广泛共识。“支部建在连上”继续发挥着它的中流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