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井冈山时期,朱(德)毛(泽东)红军总结出一套打游击战的法宝。毛泽东说:“作战就像做买卖一样,赚钱的就来,蚀本的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来时我叫你打不着,我打你时一定要把你吃掉。”
1928年1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时,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十二字诀,这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雏形。
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记载:1928年5月,毛泽东和朱德等根据敌强我弱、以弱胜强,只能采取游击战术的原则,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革命军多次作战的经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这个说法,有些含含糊糊。可靠的还是现场留下的文字——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起草《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信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句话: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来都用这种战术。
1930年12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毛泽东写了一副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妙哉!它的意思是说,我到处打转,与敌人不远不近,让敌人找不到我、追不上我、甩不掉我、打不着我;我缠着敌人,若即若离,让敌人住不好、睡不好、吃不好、行军不好,人困马乏,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最终将敌人收拾掉。
毛泽东曾详细地解释了“十六字诀”,他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什么敌进我退呢?因为它强大,我就退一步,等它搞得疲劳时,我再打。它没有办法了,困难了,就要逃跑,它逃跑,我们就追。这也是老百姓教会我们的。我们这些人本来是不知道打仗的……”
毛泽东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短短四句十六字,纵横捭阖,腾挪自如——我说的既是词语,也是它包含的意思。
你看,“十六字诀”,形式上像民谣,很流畅,内容是教人怎样打仗的,讲得很从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些游戏的味道,不过是残酷的战争游戏!它好记、好传、好用、好操作,几乎无须思考,没有多少文化的士兵一听就记住了,一学就学会了,十分实用。语言在前面冲锋陷阵,士兵跟在后面死缠烂打。正因为有了这样“灵验”的口诀、“好唱”的句子,一支由农民为主组成的“小米加步枪”的“弱旅”,本来是力不从心,打起仗来却游刃有余,一仗接一仗打下来,就从山沟打到城市,从边缘打进中心,“土包子打败了洋包子”,打下了一个偌大的新中国,口诀厉害!由此可见,语言与命运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关系。
纵观中国古代,一种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主要不是靠大块文章,而是靠语录、歌谣、格言。那种半诗半歌半顺口溜的谣谚体,最能深入人心。这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毛泽东以“十六字诀”的形式,阐述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导方针,又是一证。
“十六字诀”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强调的不是进与退的计较,不是一时一地一战的得失,而是通过机动灵活多样的战术运动,消耗敌人,保存自我,达到最后的胜利、战略的胜利。这十六个字,将战争的空间拓展了,时间拉长了,胜负标准改写了。这是一种全新的战争观。美国人基辛格说,毛泽东的“十六字诀”实际上颠覆了古往今来的胜败标准,颠覆了自孙子和克劳塞维茨以来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所制定的胜利与失败的标准。
香港的刘济昆写了一部《毛泽东兵法》,广告曰:“古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强制弱;今有《毛泽东兵法》四十八计,以弱制强。”20世纪90年代初,这部书在香港出版,一时间,流行港台。1992年9月,巴蜀书社引进内地出版,成为畅销书。刘济昆将毛泽东兵法分为四十八计,其中第四计为“敌进我退”,就是讲“十六字诀”的。刘济昆认为:“这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一生非凡功业的金钥匙。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惊天地泣鬼神,首先是靠这十六字诀造就。”
关于“十六字诀”的发明者,多数人认为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也有人说是集体创作的。刘白羽的《朱德将军传》说,朱德是它的“发明者与执行者”。
其实,你看看毛泽东和朱德的文章,看看两人为文的风格和习惯,明晃晃地在那儿摆着,就可以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毛泽东无疑更是善于总结和概括的。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朱德、陈毅、彭德怀,都认可“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概括总结的。
1964年,毛泽东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要去打仗。后来自己带人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先打了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于是总结经验,总结了十六字的打游击的经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毛泽东的自我印证之言。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北宋的范仲淹在对抗辽的建言中曾提出“锐则避之,困则扰之,夜则惊之,去则蹑之”。毛泽东的“十六字诀”与范仲淹的那十六个字,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些相似之处。不知道毛泽东当年是否知道范仲淹的这几句话,不知道他的“十六字诀”是否从这里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