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代三教合流背景下的梅州香花仪式
学者们通常将三教合流形成的过程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南梁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只是三教名字的连称,三教之中主要是佛道二教间在政治层面的激烈冲突和社会功能层面的互补。因此,三教之间的相互融合主要表现为某一教吸收其他教的思想资源以发展壮大其自身;第二阶段是唐宋时期。此阶段,三教在思想意识上趋于融汇调和,以释道义理理解儒家经典已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风尚,从而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转变,直至宋儒革新儒家形成理学;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三教思想继续充分融合。尤其在明代,思想界对于三教合流赋予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从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维护社会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三教在道德价值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层面则是指三教在信仰层面上的合为一教,即所谓明晚期林兆恩创立的“三一教”。到了晚明时期,以儒家学者为中心,三教合流的思想逐渐渗入士大夫阶层,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互动影响,最终形成了三教合流的思想下行民间以及通俗化、世俗化的转变趋势。梅州香花仪式正好出现在明末清初,它正是在这种三教合流思想下行民间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明代朝廷一直提倡三教合流并用。明太祖的《三教论》中明确提出三教并用之说:“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矣。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明成祖和仁孝徐皇后之际大量编纂善书,朱棣在《孝顺事实》一书中将儒家孝道与道教的感应思想结合。此外,他还敕撰《为善阴骘》一书,使得“阴骘”观念在三教中融通。仁孝徐皇后所撰的《劝善书》则是将三教劝善的部分凝练于一炉,无疑是对成祖朱棣《为善阴骘》的回应。这些御制书或敕撰书都陆续被颁布于天下学宫,为天下士子所必读,对三教的合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王阳明在三教合流观念进一步推衍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阳明心学从“天理”回归到人心的“良知”,以佛、道入儒,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尤与禅宗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对“寂”与“照”的关系的论述中,其实就是禅宗“定”与“慧”的关系的写照。因此,在阳明学派的很多门徒中,三教合一的人不胜枚举,如罗汝芳、李贽、公安三袁、焦竑、管志道、林兆恩等。
到了晚明时期,理学思想逐渐向社会下层发展,如泰州学派的罗汝芳讲学时:
至若牧童樵竖,钓老渔翁,市井少年,公门将健,行商坐贾,织妇耕夫,窃屦名儒,衣冠大盗,此但心至则受,不问所由也。况夫布衣韦带,水宿岩栖,白面书生,青衿子弟,黄冠白羽,缁衣大士,缙绅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车辙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间,坐而谈笑。
梅州香花起源于明末清初,正是处于整个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历史背景之下,梅州香花仪式中三教元素融合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梅州香花虽然是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常态,但加入了梅州地区的民俗文化,它的独特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