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及组织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灾害服务中社会工作组织的介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所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中西方经验表明如果一个非营利组织介入机制、介入途径、介入角色等在应对灾害出现重大失误时,就有可能导致灾区服务成效作用不明显,甚至影响到整个灾后重建工作的发展。因此,探讨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大陆,随着社工首次介入汶川地震服务,社会各界对灾害预防和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了很多关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外国的社会工作在介入灾害服务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大陆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如何在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摆脱困境,如何打开新的服务突破口,如何探索灾害救助及灾后重建的新路径,就成为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了。

对于灾后重建,人们关注的基本都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正式重建计划,忽略了自下而上的社工组织非正式参与的力量。事实上,如果灾后重建中越早有以社工组织为代表的社会支持力量的介入,越早处理灾后重建问题,就越有机会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克雷普斯认为在灾后重建中,虽然政府的正式支持非常重要,但同时来自社会的非正式支持也不可小视,因为灾害成因与结果都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密不可分[1]。本章主要探讨在灾害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如何区分,社工组织如何有效介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