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面市场化并非最佳方案
随着政府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内支持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这相对于过去政府权限过大是一个进步,但是对于目前中国是否应当全面市场化,笔者存在诸多疑虑,可以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其中,空间维度指的是市场化并非万能,市场在某些方面同样存在局限,这导致市场化也应当存在边界;时间维度是指,目前中国实施全面市场化的条件并不成熟,还存在诸多准备工作需要进行,盲目推进导致的无序市场化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
空间维度
空间维度,是指市场的有限性决定市场化并非万能,这也是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概念。主要类型包括:不完全竞争、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充分、效用失真与机会价值、货币沉淀等。
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小微企业在市场中天然处于弱势,若完全市场化则意味着大型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打压小微企业,例如通过价格战等。小微企业的主要意义在于就业,而如果大型企业变为垄断企业则将导致大面积失业,就业这一宏观调控重要目标将难以实现。如何能够在通过竞争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兼顾遏制过度的竞争行为,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进行更多的研究。
外部性问题:当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以不反映在市场交易之中的某种形式影响另一当事人的行为时,就会产生外部性。可分为成本外部性和收益外部性。成本外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对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对公共物品的消耗(如超载对道路、桥梁的消耗)。收益外部性表现在基础产业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准公益产业中。
信息不充分: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因而掌握信息较为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有利地位。比如在房地产贷款中,由于银行信息不充分,使得贷款配置效率降低。由于信息不充分,投资者要求对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等回报更高,从而推高了企业债券发行者的信用利差。在税收征收中,则会导致征的不如逃的多。
效用失真与机会价值:市场配置资源依赖于效用,而效用可能存在失真。比如基建对市场参与者自己效用都很低,但是国家主导基建则存在长期效用。这也可以称为“机会价值”,就是短期看,没有收益,但是获得了未来的潜在的收益。
货币沉淀:货币沉淀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其媒介功能丧失而不能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现象。在市场化条件下,会出现贫富分化,富的人会将货币存下来,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变慢,对货币政策调控造成干扰。货币沉淀的表现形式:银行中不能贷出的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动资金,个人或机构手持现金,储蓄存款,事实上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总额,游离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外汇结存以及在周边国家充当支付工具的货币,因形成基础设施房产等流动性差的不动产而沉淀的部分货币等。
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指中国进行全面市场化的条件并不具备,盲目推进市场化会导致异化,出现宏观调控失效、金融风险急剧增加等问题。
宏观调控失效。中国仍然处于转型期,无论是横向与其他国家比较,还是纵向与中国过去比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和地位都更为重要,而经济转型并非市场能够自发形成,需要国家进行适度的制度等层面干预,2014年中国央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在转型初期是必需的。
金融风险急剧增加。市场化需要相应的监管政策来保障,否则可能导致金融创新异化,进而累积金融系统风险。从历史上看,利率市场化导致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提高是确定性事件,这也将增加金融风险的严重程度。2015年初针对“两融”的监管能够从一个侧面证明,建立统一的金融大市场的前提是统一或者高度协调的监管政策,否则资金大量流入高风险领域将成为必然。
在“利率市场化离我们还有多远”一章中,将就利率方面的市场化问题进行更为详细的讨论,我们将看到,就目前而言,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市场化进程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