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儒释道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一 儒家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儒家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启蒙时期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儒家美学。《论语》收录了其主要美学思想。

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等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对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也就是说欣赏诗歌是一种认识活动。“观”的另一层含义是“观志”,就是从诗歌中看出诗人的志向。“群”是指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怨”是指诗歌可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带有否定性的情感,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引发欣赏者对社会的一种情感共鸣。孔子“兴观群怨”说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具有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高度重视审美和艺术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形成了“美”和“善”统一的审美观。根据这一观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和”。孔子“文质彬彬”说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强调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但同时又认为,人的发展和人格的独立只有最终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一体时,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

孔子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关于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在自然审美领域,孔子的“比德”理论主张从伦理品格的角度去观照自然,将自然物象看作是人的某种伦理品格的表现或象征。

(三)儒家思想与当代设计

1.儒家“中庸”思想与当代设计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那么,何谓“中庸”呢?先让我们看看“中”的含义,孔子曾解释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就是说,所谓“中”就是指恰到好处。其实中庸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它以“庸”来表示,意思就是“普通”和“平常”。《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当然,中庸思想的深厚远不是上面所讲的那么简单,它只是其思想的一个最朴素的含义,它的延伸含义是包罗万象的,足够我们用心去好好咀嚼、品味。《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指的是恰如其分,“和”指的是协调分歧,达到和谐一致,进一步阐述了“和”与“中”的关系。“和”承认不同,只有在不同中把握适当的尺度,才能达到“和”。由此可知,当代设计师只有正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推陈出新。

在当今的室内家居设计作品中,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艺术特色正在被广泛地运用。虽然中式风格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时有冲突与碰撞,但这两种形式是可以调和的。引用新式的制造工艺,在形式和内容上包含中国元素的风格表现,便是中西设计矛盾的解决之道。一直以来,当代著名设计师都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中去。可以说,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正确调和了中西与古今,使其作品既具有传统的东方韵味,又不失西方的设计理念。

如“高山流水”香台设计(图2-29)。该香台采用岩石般的天然形态,将朴素的自然之美融于流动的线条中,流露出一种“中庸”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态度。虽由人作,却宛自天成。巧妙的设计让烟气自卵石间蜿蜒而下,如涓涓云水漫过山间,仿佛仰观高山流水的自然气象,体会隐遁山林的自在幽远。在香台的底盘上浇上水并点燃上面的香,香台开始散发出犹如置身于山林间的“烟气”。高山流水来自流香道,让香徐徐地流动,表达生命的韵律之美,以石代山,以烟喻水,表达以小见大的中国美学,用小景观看大山水,用小景观看大世界。我们现在的城市很少能够看到真正的大山大水,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却有自己的大山大水。

图2-29 “高山流水”香台设计

“上善如水”是北京前门皇家驿栈室内设计(图2-30)。该项目位于前门大街鲜鱼口,紧邻北京城中心轴线,原址为老北京老字号著名浴池——兴华园。该项目邀请美国ASAP事务所担纲设计,秉承一贯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及皇家驿栈品牌的精髓内涵,设计师对其外观、功能、主题以及独特的文化创意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作为京城首家“水”文化创意精品酒店,北京前门皇家驿栈紧邻商业街区,周围店铺林立,于闹市中窃一隅独享宁静,亦默默诠释“大隐隐于市”的文化理念。独特的“水”元素在店内四处浮现,让住客在“水”的静与动中体会时尚。入口处雨巷中,雨幕密集,水声错落,在回响的脚步声中开启水的旅程;南瀑布的细流落在青石瓦上,碎成了点滴,却又汇成了细丝,从屋檐上慢慢流下,在水声中体会静谧;北瀑布更被赋予创意和雕琢,悄无声息中滋养悬浮在半空中的绿植,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静谧景象;SPA区域的巨型水瀑布将天井和酒店底层水疗浴池连为一体,自然光映衬着水面,构造出“上善若水,连接天地”的独特体验。

图2-30 “上善如水”北京前门皇家驿栈

曲阜香格里拉酒店设计(图2-31),通过整齐的布局、红色传统方格图案以及中央吊灯,营造出中式门庭庄严之感,揭开迎接宾客的序幕。亮漆红色外观与孔庙古色古香的格调相互呼应,青铜与梁架交错,重塑出流传已久的“斗拱”建筑特色,凸显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平衡对称的中国建筑原则显见于酒店大堂及接待区的设计中,空间渗透着典雅而尊贵的气质。有别于香格里拉酒店传统的大堂吊灯,AB Concept创新演绎传统中式天灯,以百余个排列井然的小灯笼打造出一组大型吊灯装置,围绕在中庭上的天窗旁。AB Concept一贯擅长解构传统建筑结构,并将其运用于当代设计中,勾画出如四合院一般的布局,日夜更替,其光与影产生出的不同变化成为大堂的中心亮点。

图2-31 曲阜香格里拉酒店设计

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有前瞻性的设计师应具备正确的设计理念,从中庸思想出发,正确调和中西与传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真正做到既不过度也无不及,探索一条现代设计的新路子。

2.儒家思想与室内家居设计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核心。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与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望和需求。同时,儒家不是从孤立的、个体的人的角度,而是从多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规定为道德性,建立以“仁爱”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中国历史上民居建筑的室内设计,都与儒家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传统的设计思想逐渐积淀,并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社会心理与文化生态结构之中,形成了清晰的、延绵不断的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艺术特色。

室内设计中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此外,设计师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其加以完善和发展。室内设计和人的关系,是室内设计和社会意义上的个体的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室内设计本身和人是一对天然矛盾,处理不好这对矛盾,就会引发累及人类自身的许多问题。室内设计着重考虑人的因素,其中隐含的信息就是室内设计为人服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渐渐认识到一味不计代价地破坏环境是极其错误的。根据儒学建立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是对室内设计的重要贡献。在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上,从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被动的物来看待,到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并进而重视人、尊重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新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学的人本思想,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密不可分,而且对中国当代室内设计艺术特色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中国家居设计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的美学观点是建立在道德教化之上的。同时,它在社会中又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艺术的形式起着规范的作用。家居设计只有包含了道德内容才有美,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中国传统家居在色彩上以红、黑为主,在形式上采取对称的布局,格调高雅,色彩成熟。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先贤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为设计师进行家居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资源。

当代设计师一定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民族独有的个性。家居设计既要有时代感,又要兼有民族性,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创意性设计,充分显示崭新的风格。设计师在设计意识上应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家居设计整体多元化。这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新的题材和形式出现。作为设计师,如何将儒家思想完美地融入家居设计是一门必修课。当代设计师应将现代元素导入其中,结合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追求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式设计。另外,设计师还应当力求有独特的见解,要赋予空间与环境独特的语言,丰富其中式文化内涵及其愉悦身心的外显特征,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二 佛家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一)佛家的美学思想

佛家的思想主要是禅宗思想,禅宗思想是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产生并与中国老庄思想、魏晋玄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又有与世界观相契合的解脱方式和认识方法的宗教思想。中国禅宗的世界观理论是“梵我和一”,即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禅宗美学思想即“闲”“达”“静”“远”诸体于心的统一。在追求对人世利害得失的超越而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点上,禅宗和道家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禅宗不是以道家所谓自然无为的“道”,而是以主体的“心”作为求得解脱的根据。禅宗缺乏道家那种与无限的大自然合一的明朗欢快的态度和宏伟气魄。由于退回到主体的内心世界中,经常给自然染上了凄清、孤寂、空幻的色彩。禅宗又极大地提高了主体心灵能动性的地位,把主体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到审美和艺术的最高位置。一切外在的事物、现象,只有作为主体的这种内心生活的表现,才具有真正的美的意义。这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它隐含着中国古代美学从古典主义到明清浪漫主义的转变。

画家张璪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同禅宗强调“心”的作用一脉相承。古诗“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通过景的描写与情的表达,让人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到闲情逸趣,表达了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这也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禅意。

苏轼在论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说明王维的画追求一种轻松自在的内心感受,探寻一种淡泊空灵的心理状态,是“内心澄净”和“自然适意”的相互融合,是一种心灵澄净的自我娱乐和解脱,实质上也是他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的反映。诗与画的境界是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的糅合,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更为集中和鲜明地表现了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更为成功地把禅宗的思想倾向化为一种审美的理想和境界,标志着晚唐美学的重大转变。此外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的《笔法记》推崇王维、张璪的创作“真思卓然,不贵五彩”,也表现了禅宗在美学中造成的影响。

宋代美学的重要特点是,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业绩,它面向现实的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由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现,推崇平淡天然的美,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反映在文艺批评上,中唐的皎然在论到诗体时已把“逸”置于第二位,之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又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增加了“逸”品。到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进一步把“逸格”提到“神”“妙”“能”诸格之上,认为画中“逸格”最高,其特征是“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这正是和宫廷艺术不同的士大夫文人艺术的特征,是中唐以来强调直觉、灵感、意境,在平淡中见隽永的禅宗美学倾向的表现。

(二)佛家思想对设计艺术的渗透

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法得到温饱和安定的生活。悉达多在毕钵罗树下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痛苦无望的人民虔诚地追随着能够给他们带来幸福平安的神奇“力量”,佛教就此产生。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道教,并且先后输入逐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宗教。佛教进入后,中国思想界形成儒、佛、道三家鼎立的格局。佛教为了自身的发展,在与儒、道的共存中互相吸收融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儒家讲究“有”,秉承功利主义和有为;道家尊崇“无”,讲求“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而佛教讲“非空非有”,看似相对,实却相通。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教在融合中发展。

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道佛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合,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在宗教哲学观念上主要依附于玄学,在玄学影响中发展。佛学中的概念比附于玄学中的“本末有无”。东晋以来,佛教经典翻译日益增多,流传更趋广泛,中国的佛学论著纷纷问世。佛教推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的精神境界,而老庄哲学中追求的同样是天人合一而“感通”的精神境界。在政治伦理观念上,佛教通过翻译、释义、著述和创立学派等不同途径迎合、比附中国固有的文化,迎合儒学。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玄学以及儒家的思想联系。

佛教引入后逐渐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在文化艺术方面也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室内家居设计里经常发现广阔的空间中只有简单的一件家具,其他空无一物;或者偌大的室内空间只取其一角悬挂内容极其简洁的字画,如此等等,便是佛教的“禅”意所在。佛教的“禅”讲求虚灵宁静,把外缘都摒弃掉,把神收回来,使精神反观自身。由“禅”产生的“禅意”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许多人喜欢简洁,崇尚质朴,不需要多余装饰的艺术设计。“禅”的宗旨是启迪人的心灵,启发人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这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在艺术设计中通过简约、无多余装饰的设计来展现,满足了参“禅”者特殊的审美情趣与安恬的精神感受。由此得出,佛教文化与艺术设计联系密切,并且对当代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佛教文化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影响,对于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指导当代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中极其自由、极其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最富于艺术精神的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当时佛教文化的传入,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观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中国的建筑、绘画、家具设计等也都在吸收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开放的思想观念使得佛教文化进入后拥有了快速成长的沃土,而随之发展的艺术设计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在家具设计中,千姿百态的佛座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高型家具设计随之出现,除了以往的胡床以外,又增加了椅、凳、墩、双人胡床等,垂足坐的习俗就此开始。而墩的出现,对于魏晋南北朝家具品种的丰富,尤其是对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如著名的莲花图案等,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尚。从此开始的家具设计,一改前代的正统汉风,以崭新的高型坐具和垂足而坐的新习俗,揭开了中国艺术设计史上家具设计的新篇章。

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纹饰的主题以动物和几何图形的纹饰为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植物花卉题材的纹饰渗透到了包括陶瓷装饰、建筑装饰和金属器皿装饰等所有的艺术领域。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莲花图案发展演化到隋唐时期,造型更加饱满,又被称为宝相花。莲花图案的发展与演化反映了佛教文化对整个艺术文化领域的影响程度。由于唐代前期实行开放政策,佛教僧人大批进入唐朝境内传教,为在中国境内流行已久的佛教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也因此佛教文化在唐朝达到极盛时期。唐朝佛教的发展,给文化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龙门石窟以及敦煌诸窟彩塑各像的造型设计及艺术内涵,均达到了佛像雕塑设计的巅峰。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设计在作品中体现出佛教文化中的禅韵、禅心以及禅机等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宗教与艺术之间存在的诸多相通之处,使宗教和艺术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结伴同行,相互影响和渗透,并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中,不断发展自己。

此外,一些佛教艺术创作对当代设计的创作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佛教艺术给人们的美感不是刻意的、形式化的,是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自然、与人们的心境相契合而产生的一种意境之美。佛与禅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是人们向前、向上努力的一个方向。禅是一种生命的智能,生活的指南,心灵生活的艺术。透过禅的训练,心的效能会不断提升,使人具有清醒觉察的心力。也就是说禅是一种智慧,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佛教中的“禅机”“顿悟”等思想能够帮助当代设计师在抽象思维的训练上寻找到新的方法。日本当代设计师把对禅的理解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简单朴素的物体和天然纯粹的材料能够营造出具有独特意境的室内空间,使人的心境平和、安详、超然物外。而这种朴素、简约之美与佛教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纯净意向”也是完全契合的。如“清风”禅榻设计(图2-32)。清风产品成形于2005年,“清风”系列以“减法”的设计语言,对作品抽丝剥茧,最终保留其筋骨,为内心营造一片宁静的天地。“清风”禅榻由胡桃木整体框架与可脱卸的纯天然麻质面料组成,借鉴风衣的裁剪手法,实木框架如同穿上了一件素袍,精致圆润的扶手小心翼翼地从左右两边的“衣袖”中伸出。一张“清风”禅榻,一方属于内心修行的纯净天地。微风下,两侧扶手如“两袖清风”般拂动,恰好道出设计师借物喻人的巧妙心思。这般心境恐怕也只能席坐于榻上冥想片刻后方可意会吧。如“八方”禅椅的设计,该禅椅采用北美黑胡桃与丹麦进口羊毛面料,脱胎于传统圈椅的制式,座面八方,姿态谦逊平和,蕴含禅思落定的沉稳。扶手圈椅开阔圆满,放低的座面边缘以线条的细微变化响应承载之力,靠背相应放低给予腰部支撑,八角座面特选青灰色羊毛面料,气韵流转其间。盘腿席坐,手抚椅圈,斟茶摇扇,或独坐品读,或促膝畅谈,给人一种平心静气之感。

图2-32 “清风”禅榻

总之,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层次的渗透,佛教艺术对当代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从佛教艺术背后发掘出含有中国特色及传统精神的隐性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内涵应用于当代设计,是当代设计师应该认真思考并给予高度重视的一门学问。那些脱身于佛教的艺术创作元素和题材传递着博大的佛教精神内涵,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产。当代设计师可以从中获得对人生、对社会甚至对自然的人文解说,进而运用在自身艺术实践中,并形成一种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

三 道家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一)道家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点是老子哲学。老子在其《老子》中提出的“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一系列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许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如“澄怀味象”“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境生于象外”等思想。老子对艺术和形式美持否定态度,主张“自然无为”“涤除玄鉴”“虚静”。老子“游心于物之初”,这种试图从整体上、根本上把握事物并认识美的思想,造就了中国古典美学全方位审美的特质。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才能实现对“道”的关照,从而达到“至善至美”。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表达了创作的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思想。

老庄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的思想根源。其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企图通过“复归于婴儿”“心斋”“坐忘”等心理途径,令人去物欲、超功利;或通过“天地一指”“万物一马”“道通为一”的逻辑途径,令人超对待、破拘执。老庄美学思想的目的在于在一种审美心境中领悟存在的至高的统一性,从而获得本真的感觉和本真的存在。

(二)道家思想的“一”文化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凡的地位。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却是无价之宝,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从《道德经》传达出来的道家思想来看,最为至高的境界当属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抱元守一。如若不能“空明虚无”,那就要做到“凝神守一”。

抱元守一中的“元”即道家所指的最原始根本的事物,至于“一”,和“元”是最接近的,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是返还原始大道的必经之路。“一”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多次。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德经》对宇宙起源的一种探索和认识。其含义是说宇宙最初有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的创造者,道虽然看起来很恍惚,但在恍惚之中有图像,有物体,有精神,有灵性。有了道,宇宙的秩序就得以建立。有了“一”,便有了“二”,二在道德经中为阴阳的含义,狭义来说,阴阳为父母,有了父母,才诞生了子,父母子构成了“三”。这个“三”,便创造了世间万物。

“一”,通俗地说,就是原始,就是万物之初,万物之本。抱元守一,就是混融原始的状态,守住内心的最初状态。从根本上说,就是清净,回归原始心态。凝神内敛,关注自己的精、气、神。这样,外界的纷扰就会慢慢散去,归于沉寂。

浑浊的水只有静下来,才能慢慢地将砂石沉淀,还原水的清净本色。庄子说:“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可见清净凝神也是《道德经》所体现的“一”文化的重要内涵。

思想纯一,心无杂念,保持纯真高洁,心无旁骛,可以让人生活轻松自在,专注于最应该做的事情。抱元守一,并不是道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老庄著作中也并无更多的论述,清净无为进而达到虚无是更高的境界,但《道德经》中“一”文化所提倡的抱元守一,反而更接近于现实,更值得我们从现在做起,清净凝神,摒弃多余的欲望,在纷扰的外界生活中找寻到真我。

(三)道家思想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1.道家思想与当代设计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信息糙杂,虚荣与浮华的社会风气对产品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近几年兴起的中国传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代设计的正确方向。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当代设计,或是显性符号的应用,或是隐形符号的体现,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远远大于设计本身。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培养出中国人沉静和谐的审美观念,为进行传统文化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思想之一,也在这一传统设计风潮中被广泛地运用于当代设计。谈到道家思想的运用,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茶具设计。将道家思想融入茶具的设计不胜枚举,将茶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也确实有可循之道。茶与道家的紧密联系,可以追溯到茶的起源。茶源自药,《神农百草经》中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陆羽《茶经》里也曾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文化也被吸收了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的思想,虽然之后又受到了儒家礼文化的约束,佛教禅文化的影响,但中国茶文化中的“道”意味仍是其灵魂主导。

例如“围棋”茶具设计(图2-33),运用了中国传统围棋的设计元素。而设计之初,设计者便找到了围棋与茶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道家思想。围棋只有一白一黑,符合道家思想中一阴一阳的哲学。围棋诸子无尊卑高下之分,契合了道家思想中的“众生平等”思想。而这也是中国茶道精髓:无尊卑,无为,顺其自然,有无相生。道家思想作为设计作品中的一条隐性线索,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意。

图2-33 “围棋”茶具设计

又如工艺大师谢华先生的紫砂壶精品太极百岁壶(图2-34)的设计,即是取自“天地一体,道承太极,极生两仪,仪应四象,象出八卦,而有万物”的道家思想。壶身“细线缠绕”,“软”如水滴,至柔至阴;壶梁、壶嘴有棱有角,强劲挺拔,雄阳刚健。整壶阴阳相依、刚柔相济、浑然一体,寓意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绵绵不断。这件太极百岁壶,充分发挥了刀笔陶泥的肌理效果,浓淡虚实,疏密开合,气脉贯通,灵透活脱,富有意境和情趣,将中国的太极文化演绎到了极致。刀飞线舞,变化万千,奔放豪纵间勾描出一个浩澣的大千世界。

图2-34 太极百岁壶

再如“合一”茶具设计(图2-35),秉承道家“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符合大道,不能将自然物质与精神世界分离,强调物我合一。这种思想在茶道中则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人的自我认知的回归。“合一”茶具设计则仿天地宇宙变幻,运用纯白色和陶瓷冰清玉洁的质感,来象征宇宙伊始、混沌初开时期的淳朴自然、天人合一的纯净之美。

图2-35 “合一”茶具设计

以上案例中,有的将道家思想作为一条隐性线索蕴藏在产品设计之中,有的则利用道家符号作为显性线索来进行设计,有的则是利用色彩、材质来反映道家思想的精髓。

2.“道”意味的设计解读

综观当前东方元素产品设计,道家看似不如儒家、禅宗思想一样得到广泛的应用,却如碎片般散落在每个小细节中,让我们在无形之中体会到“道”的意味。或许,这才是道的真谛,大隐隐于形,却毫不费力地为我们营造了洒脱逍遥的氛围。具体来说,这种洒脱逍遥氛围的烘托,来自产品的造型、材质、色彩、符号的运用或是氛围的渲染,以下就从这几方面来解读“道”意味的设计。

(1)造型上的简练纯粹,意韵悠长。道家思想的审美理念轻形式而重精神,注重从形式到传神的演变。与此类似,艺术的形式也不是刻板的,而是如自然万物一般,不停地变幻,并在变幻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产品造型一经确定,就不可更改,但是通过造型线条的组合变化所传达出的意味却可在人的脑海中层层变幻,意韵悠长。

道家思想的精神里,强调去除一切的矫饰和虚伪,凝神静气,抱元守一,回归真我。反映在产品的造型中,即强调造型的简约、干练、源于基础而又无多余的修饰。通过最强劲有力的直线或是最婉约流畅的曲线来塑造茶具的外部轮廓。通过线条直曲、长短、位置等变幻组合,体现出产品的情绪和意蕴,而避免呆板无聊。

在茶具造型设计中,同时应该注意虚实结合,有适当的留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同时,在设计中,可适当将茶具主体的重心上移,重心高,则使产品视觉上更加轻盈活泼,更加符合道家思想中“瘦骨清像”的审美情趣以及羽化成仙的情感向往,也与饮茶神清气爽,飘飘然而仿佛置于仙境的意境相协调。

(2)材质上的纯朴自然。材质包括材料的质地和质感。质地是材料的物理属性,比如材料的粗糙度、肌理等。质感则是心理属性,给人以触觉、视觉的感受,有冷暖感、轻重感、朴素奢华感等。生活中常见茶具的材质有陶瓷、金属、玻璃、竹木等,常见的茶具质感有冷峻、温暖、浑厚、朴素、奢华等。在这其中,取材于自然的材料更加具有朴素、温润、柔和的特性,更加符合道家思想的精髓。故而,陶瓷、竹木等材质的应用更加符合此类茶具的设计,使得茶具的设计与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协调一致(图2-36)。

图2-36 陶瓷、竹木材质

(3)色彩上的朴素协调。色彩在视觉艺术中所占的比例最重,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冷色系给人以冷静、脱俗、轻盈之感,暖色系给人以温暖、明快之感。冷色调以及无彩色调的应用,诸如清澈的蓝色调、纯净的白色调、亲近自然的绿色调、质朴冷峻的黑色调,都是道家思想影响下茶具色调运用的良好选择。

(4)道家思想符号运用。除去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应用,装饰图案、文字、符号等也是当代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隐喻、提喻、借喻等修辞手法将符号语言应用于产品,能够更好地帮助产品体现出其设计意味。这些符号包含具体的图案、书法以及诗词歌赋等。如道家民俗符号中的福禄寿喜财(图2-37),吉祥如意的符号;养生之道中的阴阳协调,太极八卦的符号(图2-38);大气飘逸的书法运用,如“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沉吟不决,遂上升天”“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等诗句。若将此类符号语言或是直接或是间接融合于茶具的设计之中,则可使产品更加具有意蕴和表现力。

图2-37 福禄寿喜财民俗符号

图2-38 太极八卦的符号

(5)构建道家思想意境。一套茶具由多个部分组成,设计时可借用各个部分的组合变幻来渲染整体的意境氛围。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茶具的位置变幻来体味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同时,设计中也可添加一些其余的装饰,例如香座、插花、摆饰等来帮助产品意境的传达。

(6)打破常规,创造思维的动势。饮茶品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茶叶的动态变化、水温度的变化、茶量的变化、人心境的变化等。茶具设计将茶具与饮茶动态的变化结合起来,随着饮茶阶段的不同,茶具亦有不同的变幻,传达给品茶人的情感亦随之深入,这即是最佳的设计境界。例如,随着茶水的注入,茶杯内的景象发生改变;随着茶温的变化,茶具色彩发生改变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万物改变,而抱元守一,凝神思之,心无杂念,保持纯真高洁,心无旁骛,则会悟出其中之道。

通过对茶具设计的造型、材质、色彩、符号、意境以及思维动势等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独具道家意味的当代设计往往具备以下特点:产品造型采用简洁、干练的线条,以简单的形状和纯粹的理念来直入人心;自然材质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递“道”的意味;色彩运用上多使用冷色调及无彩色调以体现茶具的纯净之感;诸如文字、图案、诗词意境等符号语言的运用,可以使茶具设计更具表现力;利用茶具的不同组成部分,构造整体的品茗意境。总之,在茶具设计的过程中,要有大局观,注重整个流程,关注始末的变化过程与不同之处,从每个细微之处着手,营造出整体的氛围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