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当代设计语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古老的文化,各个时代的器物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闻名于世。然而,近一百多年来,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特色,这是因为我们盲目地学习西方,放弃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虽然设计界的前辈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大量的、广泛的研究,也很完整地认识了解过符号学、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但极少有人在设计语义学科基础上对我们的传统造物思想、先民在设计活动中的语义编码解码思维以及体现在人造物上的语义符号进行分析和整理,这显然不能解决中国当代设计缺少本民族特色的问题,因此,将设计语义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解决民族设计本土化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合适的。

一 设计语义学与文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业进入了高科技阶段,信息化已经被迅速广泛地应用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设计处于一个重新构造视觉语言的时代。毋庸置疑,设计精良的物件总是人们视觉的焦点。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大多商品总是不那么让人满意,复杂的操作过程、难懂的使用说明书等,使得产品越来越“黑箱化”,让消费者不明白怎样使用它,并为此感到十分困惑。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汉诺·科赫伦曾说,“我对那些过分的设计、反自然形态的设计感到厌倦,它们使产品更加复杂而难以使用,在我看来,理想的产品应有助于日常的生活并尽可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如何使产品摆脱“黑箱化”,重新构造当代设计物品的造型语言,是当代设计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设计语义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浪潮中出现的设计指导哲学,为人与设计物品之间建立了沟通交流的桥梁,解决了设计物品“黑箱化”问题。

设计语义学来源于符号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研究设计意义与设计语言意义的设计理论学科,是设计学与语义学的交叉学科。所谓语义,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的意义。设计语义学是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表现,强调设计语言的编码与解码过程的关系,使高科技、信息复杂的技术产品能够保持解码与操作过程的简易性和大众化。与此同时,设计语义学强调设计符号除了具有功能内涵外,还必须具有人文内涵,即重视设计物品对使用者产生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必须了解不同消费对象的文化背景与心理需求,通过意指、隐喻、比喻等语言手法进行编码设计,以创造符合消费者文化需求的设计作品。

关于文化的定义我们在上一节已有简单的探讨,从文化的分类来看,文化又可以分为“形文化”与“质文化”。“形文化”指的是一切有具体的形式,需用五官感知的文化。音乐、语言、文字、绘画、雕塑等是高层次的“形文化”,低层次的则包括普通大众的饮食习惯、行为方式所体现的民俗民风等。“质文化”其实是一种精神文化,指的是一切抽象的文化,高层次的包括宗教、哲学、思想等,低层次的包括民族心理素质、大众思维习惯等。设计作为一种“形文化”,不仅指设计活动中包含的美学原理,在设计哲学中也提出了文化的内存本质、层次结构、内部关系及与其他社会生活现象的关系。

二 当代设计语义本土文化的缺失

设计“形文化”这种看似肤浅的表面文化,其实对于强化民族自我存在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我们目前的设计中出现了一种自我文化缺失的现象,且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为盲目地照搬西方设计模式,完全用西方的理念设计符合西方生活方式的中国产品;另一种为“古董的再现”,即一味地仿古,将古代器物的形态、装饰等原封不动地硬贴在当代产品上(图1-13),整个产品显得极为别扭,这似乎将本应该陈列在博物馆的古董搬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固然可以学习西方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但不应该盲目地照搬,这种照搬只能让我们越来越失去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一直主张要和西方接轨交流与对话,这种接轨交流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本土文化内涵在里面,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的传统器物入手,挖掘隐藏在器物背后的“事”与“理”,探寻当代设计的源头活水,但不能一味地仿古,不能流于传统器物的表面形式。仿古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文化旅行”,只会限制我们创作的眼界与思维。中国当代设计的两种发展趋势都表明,我们的设计作品缺少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东西,因为缺少文化内涵,我们才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以致在设计道路上迷失方向。日本的设计作品(图1-14)既可以简朴,也可以繁复,既能严肃又能单纯,既有楚楚动人的一面,又有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交融。日本的设计作品散发出一种浓浓的东方韵味,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这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么?事实上,日本的很多自称为本土的文化大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比如日本的“禅宗文化”。而中国的当代设计为何不及日本?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发现,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如此优异,是因为他们可以积极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且对于本民族的“形文化”,诸如服饰、茶道(图1-15)、建筑等保留得完好。而中国的“形文化”,除了祥云、太极、旗袍、京剧脸谱等用来“体现”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我们已经越来越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了。如何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设计语义传达出本土文化的内涵与气质是值得我们当代设计师深思的问题。

图1-13 古董的再现

图1-14 日本设计

图1-15 日本茶道

三 从传统文化角度研究当代设计语义学的意义

运用当代设计语义学进行本民族文化特色设计,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是当代设计师永不停歇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我们当代设计师应具有的责任与使命。我们的研究可以从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形而上”的传统文化思想与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形而下”的古代器物、符号两方面入手,总结出一个适合当代设计理念的设计准则,找出其在语义学方面的特征和层次,从而为中国特色的当代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回顾中国当前的设计,可以说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特色。每个民族、每个地域都有其文化特色与存在的价值,都会反映到相应的“物”的设计上,以形成不同的设计特色。而目前我们国家的设计特点是仿造能力强,自主研发能力不够,总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就是好的,设计研究也只以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生活形态、主题、标准、研究方法为依据,才算是好的研究或是先进的研究,才是符合学术水准的研究,却不将我们自己的生活特点、行为习惯反映到设计中,以至于我们对咖啡壶的熟悉程度远胜于对茶壶的熟悉程度。从中国设计的长远发展来看,要想赶上西方强国,就必须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的民俗、民风,用心体验自己的生活,细心观察周围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

设计语义学作为连接设计物与文化之间最直接的纽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当代设计语义学的角度来研究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当代设计,能解决目前中国设计无特色的问题,完成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巨大转变。同时,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也是对企业文化的无形宣传。目前我们主要的问题是一直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即使有少量的研究,也只是对某个时期文化表面符号的研究,较少从文化的来源、民俗民风、行为习惯、消费特点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无法提炼能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更不能将它们运用到当代设计语义中。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开始分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20世纪80年代之前工艺美术的继承发展,重视传统文化与手工艺制造经验;另一条则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否定与批判。前者是对传统文化的死守,后者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决然抛弃。很显然,这两条发展路线是导致当代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断然失去联系的“罪魁祸首”。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中采用“双轨制”,在服饰、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低层次技术的设计领域研究传统,以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在电子信息产品、交通工具等高技术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虽与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设计的审美思想还是会受到传统美学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等。日本通过“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得以传承,那么中国的当代设计呢?是否也应该在一味地响应“设计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口号的同时,停下脚步来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