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当代设计的特征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慢慢形成的各种精神和制度。它一方面是民族本性的一种浓缩,是一种价值观念所在,是人类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与灵魂;另一方面,也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动力与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针对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伴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及设计和工艺的结合,设计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套半经验半理论的设计方法。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先进设计手段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的设计要求,迫使设计领域不断研究和发展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代设计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与传统设计注重设计与工艺结合相比,当代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及绿色环保,更加注重设计的人文情怀,注重设计的想象与情感,设计语言也从客观走向主观,从具象走向抽象。当代设计主张新旧融合与兼容并蓄,在强调设计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同时,更强调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吸纳,有意识地撷取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元素,对其采取解构、变形、综合等方法,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一种兼具传统与前卫的设计风格,通过这种文化符号语言的再现,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是当代设计的土壤和灵动的艺术源泉。当代设计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互相结合的最终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当代设计如果不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吸收,那么作品就会像无源之水,经不起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考验。当代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而不是否定,一旦割裂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联系,当代设计必将黯然失色。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知道,当代设计也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再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并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今设计语境下新的内涵。
一 商业化浪潮下的当代设计
所谓的商业化是通过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行为。随着商业活动国际化发展,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早已不是时代的主流,国际合作不断紧密,商业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综合力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的商业化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行为只有融入商业化的浪潮中才能获得活力与成功,同时商业环境为设计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使设计作品高速、大范围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铺展开来。
设计行为的商业化表现为设计行为商业化和设计作品商品化。设计本身学科交叉性很强,涉及建筑、园林、心理、文化艺术、营销管理等诸多学科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与市场的风云变幻,使得计算机辅助的设计日新月异,同时极大缩减了设计周期。设计行为不再单独运行,而是以组织、集团的形式存在于服务业中,设计者也不再单独进行设计,设计行为不可避免地商业化了。设计作品要赢得销量、满足用户需求,就必须从商业角度来设计,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形式传递到用户并从中获利,从而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商业化程度成为判断设计作品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商业化设计是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的设计,从受众的选择入手,设计的重点不再是仅研究迪拜塔雄健的曲线、可口可乐瓶优美的曲线,而是如雷蒙·罗维讲的那样,“对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罗维的回答深刻反映出美国设计中典型的商业主义特点。
极端的商业化也带来了诸多弊端。首先,商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高速运转,尤其是对消费潜力的挖掘,此时需要设计服从于商业利益,通过商业化改进已有产品,利用消费者工程学研究等手段来进一步寻求市场空间,消费者沦为了感官奴隶。设计的创意之火,在商业化的浪潮里油尽灯枯。极端的商业化助长疯狂消费、炫耀性消费,追求时尚、追求奢侈,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式的“异化”或“物化”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其次,是显而易见的环境和资源的加速破坏与消耗。实际上,在中国,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及商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设计的商业化并未达到如此极端的地步。儒家思想有“礼藏于器”的观念,即以儒家思想来规范器物,在价值指向上儒家中庸思想是超越实用功能的,也就是超越使用者的物质生活利益,强调“过犹不及”。道家思想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幸的是,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原因并非设计的商业化造成的。
二 设计的多元化与国际化
国际关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融。在设计领域,地域特色的审美文化和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共同构成了当代设计的语言和理念,国际环境成为地域文化交融的平台。设计者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用现代国际化语言实现作品的设计,形成了当代设计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格局。
“国际化”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政治、金融、经济等科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设计领域也开始强调国际化的概念。国际化提供竞争贸易的舞台,提供设计理论、方法、制造工艺、设计语言等设计基础资源分享的平台,是社会发展不可逆的趋势。而国际化不单是一个舞台或平台,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也形成了诸多国际风格,如简洁风格、自然风格、小清新风格等,被各国人民所接受。国际化发展势头强劲,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国际文化融合的加强,国际化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将形成真正的国际性文化。
多元化是在国际环境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色文化特征的集合,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呈现出的思想、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多元化必须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离开了相互联系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研究意义。多元化有着被动和主动之分,或者是静态和动态的区别。被动多元化是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在特有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审美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设计特征;主动多元化是以满足现实中不同生活和兴趣爱好的人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呈现出的新的特征的集合,这也是本书就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研究的重点。
多元化与国际化两者相辅相成。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先生曾提出“C++”工程,“C++”代表Creative Chinese Culture,即创造性的中华文化。第一个“+”是选择性的继承中华文化;第二个“+”是学习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并有选择性地吸收到我们的文化体系当中。向世界贡献一场多元文化盛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正因如此,世界各地区加强了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如中国东北辽金文化研究和云南东巴文化研究等被列为国际性课题。
在设计多元化过程中,呈现出了文化地位的不均衡。尤其在我国广告设计中,即便目标为本国用户,也会出现许多西方人物形象,并寓意先进、富裕,而非洲黑人往往代表落后、窘迫。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均衡还体现在强势国家或地区文化对弱势国家或地区文化的侵蚀作用,如:美国的麦当劳广告画面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迪士尼动画《花木兰》是完全西方化的故事结构;日本诸多拥有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是基于中国历史典故等。因此,建设我国完善的设计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一个紧迫任务。
三 绿色可持续设计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就提出了绿色设计思想,他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但当时还不能被大众所认同。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可用资源日趋枯竭,已开始制约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开始影响人类的生存繁衍,“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之类的设计行为被消费者视为是鼓吹人们消费的罪魁祸首,“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呼之欲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绿色消费”浪潮,继而席卷了全世界,加入了节能、环保设计理念的家电随之不断涌现。绿色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各国也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他行业。
绿色设计的核心“3R1D”(即Reduce、Recycle、Reuse、Degradabl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消费者的心声。居然绿色设计理念得到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资源、环境问题也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设计鼓动人们消费的性质没有改变。如果说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口号是一次对设计界的反抗,那这次反抗很快被镇压了。近年来,出现了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子而鼓动消费的行为,如家电行业开始使用无铅锡、环保塑料或节能优化技术等,然而这种设计理念却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环保、绿色的心理。消费者在诱导下多会进行购买。消费者如若真心提倡绿色环保,就应尽量减缓电器的淘汰频率,这显然是种盲目性消费。
绿色设计仅“3R1D”理论还不够,仍需要深入研究,如设计管理的优化、绿色生活方式的研究等。所谓绿色,并非只是摆在消费者面前的草绿色的装饰、竹木材料和回收材料的应用(图1-11)、LED照明、太阳能发电、环保概念的深入理解等,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来讲,绿色的本质也并非舒适、清爽的感觉,而可能是一种回归朴素、心归自然甚至是艰涩乏味的生活。绿色设计本身是无利可图的,它应该倡导一种和谐的生活观念,倡导多一些精神上的思考、少一些物质上的占有。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为当代人提供了设计与生活的智慧源泉,如《易经》中“阴阳互生”“生生不息”的观念,道家的“无为”“慈”“俭”“不为天下先”等,儒家的“天人合一”“俭用节欲,寄情山水,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等。
图1-11 利用废电池为能源的
Energy Seed路灯设计
四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的基础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二战中在坦克、飞机、枪械等武器的研究中有了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中去。20世纪60到70年代,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设计已不再满足于二战时期的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因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性化设计逐渐被业内所重视,也出现了商业思想下形式主义的泛滥。
20世纪80年代末,人性化设计观念基本成熟。针对形式主义设计思想的缺陷,基于功能主义之上,结合美学、人机工程学原理,人性化设计提出设计不应该以夸张造型、鲜艳色彩等形式博得市场竞争力,而应该把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使设计作品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人。人性化设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细分三个层次(图1-12):生理层次,要求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考虑设计作品的空间尺度与人体尺度的协调,有很好的交互性;心理层次,要求设计满足大众基本心理需求,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适合消费者的经济水平且获得美的体验;社会层次,基于心理层次上对消费群体,包括年龄段的细分、职业、地域的细分等,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完美人格。
图1-12 人性化设计层次
在人性化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为“人性”进行的定性研究,传统文化的习俗、规范、情感、人际及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人文环境”,是人性化设计第三层次实现的基础,进而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性质的转变,人们对人性化设计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设计加入了对消费者感情、观念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日本形成了感性工学,并将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全面导入包括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等在内的产业界,出现了智能化设计、情感化设计、绿色设计等多种设计理念。近年来智能化设计的巨大发展,呈现出划时代的潜力,它包括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家居、智能化办公、智能化电子产品等行业,以高效、环保为理念。智能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人与环境(产品)的交互能力,突出资源的整合能力,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人与环境方便快捷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