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贸区发展评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基本情况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广东自贸区”)于2014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东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其发展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试验,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粤港澳深度合作,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力争建成符合国际高标准的法制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辐射带动功能突出、监管安全高效的自由贸易园区。广东自贸区总面积为116.2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

(1)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含广州南沙保税港区7.06平方公里),共7个区块,分为中心板块、海港板块、庆盛板块。南沙新区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性服务枢纽。南沙港区航道总长131.5公里,其中比邻出海主航道的深水岸线约36公里,已建成12个10万吨级深水集装箱码头泊位、22个5万吨级以上专业泊位,已开通欧洲、北美、非洲等内外贸航线64条。目前,正加快南沙港三、四期,深水航道拓宽,邮轮母港,江海联运码头,沙仔岛近洋码头等重点项目建设。

(2)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规划面积为28.2平方公里,分为前海区块(15平方公里,含前海湾保税港区3.71平方公里)和蛇口区块(13.2平方公里)。海深港合作区是国家唯一的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平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广东自贸区的重要板块,集深港合作、“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和改革开放战略优势。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前海与蛇口携手共进、融合发展,是国内开放度最高、比较优势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前海区块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专业服务业;蛇口区块重点发展港口服务、航运服务和其他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3)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南部,距离香港34海里,与澳门一河相望,最近处相距仅187米。总面积28平方公里,与珠海横琴新区2020年前的规划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相当。珠海横琴新区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成立,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政策。目前设有1个镇,3个社区居委会,下辖11条自然村。新区成立之初,岛内居住人口70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4203人。产业发展目标: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深化落实CEPA,为澳门居民在横琴投资、就业创造条件,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建设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区域创新平台,形成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若干产业集群,实现要素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服务港澳的商务服务和休闲旅游基地,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企业,使得接待游客人数大幅度增加。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5%,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心城市水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低于80%。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横琴的区位、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港澳和国际高端人才和服务资源,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产业。

(二)广东自贸区主要定位和优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 18号,以下称《总体方案》),加快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广东省于2015年7月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细则,对于广东自贸区的主要任务和定位做了详细的说明,主要内容有以下八大方面。

(1)加快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在市场准入、贸易规则、知识产权、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服务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建设依法规范的行政体系和公平竞争市场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管理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立以社会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设覆盖全区、联通各领域的数据收集、分析、运用信息共享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广东自贸区。

(3)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高水平平台。广东地处我国与东盟、南亚合作版图中心地带,依托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密切的良好基础,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国际贸易门户、对外投资窗口、现代物流枢纽和金融服务中心,发挥广东自贸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枢纽节点作用。

(4)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称CEPA)及其补充协议框架下,在广度上拓宽粤港澳合作领域,进一步取消和放宽港澳投资者准入限制;在深度上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在规则标准对接、项目资金互通、要素便捷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粤港澳联手参与国际竞争的合作新载体。

(5)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依托珠三角地区庞大的贸易体量、世界级的海空港物流枢纽和连接全球的贸易网络,积极发展新型贸易业态和商业模式,在建立适应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管理体制方面先行先试,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我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6)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进一步夯实航运基础设施,完善集疏运体系,提高航运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航运服务高端要素聚集,推动邮轮母港建设和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国际性枢纽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枢纽和亚太地区航运综合服务平台。

(7)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放开、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广东自贸区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促进投融资及汇兑便利化、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打造全国性和区域性重大金融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交易中心,构建以人民币结算为主的大宗商品和碳要素交易平台,探索金融产品交易的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巩固和提升粤港澳区域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战略地位,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金融服务体系。

(8)完善配套监管及税收环境。创新口岸监管模式,建立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合作机制。积极争取与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相关税收政策,为广东自贸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广东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地。广东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分工体系,这种经济合作不仅使得珠三角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也使香港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这些都为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广东自贸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东是中国早期改革开放试验田,具备先行先试的经验。广东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者,过去四十年,依托临近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改革开放成为全国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省份。同时,香港和澳门在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港资企业的直接投资不仅提升了广东的生产技术,且通过经营方式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潜移默化,促使广东经济高速发展,并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排头兵。广东在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完成了先行先试的使命,从而积累了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的经验,比如率先探索价格改革,建立市场经济调节机制;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探索建立企业和产权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也正是这些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了广东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另外,经过四十年的改革探索与发展,广东形成了国际视野和特区模式。以深圳为例,伴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深圳从小渔村到出口加工区,到经济特区,再到经济中心城市,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所有争论,并在探索中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具备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经验。

第二,广东是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的先行地和纽带。首先,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广东自贸区要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和专业人才优势,加强同港澳深度融合,优先发展金融、科研等高端服务业”,这不仅突出了广东自贸区的特有优势,也进一步指出广东应借助港澳合作先行地再出发,探讨与港澳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全面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进行压力测试。广东自贸区涵盖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将这些片区纳入广东自贸区主要考虑了它们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同时与其他自贸区相比,广东自贸区也就更加突出同香港与澳门的合作。在定位方面,广东自贸区依托自身基础和条件,将积极打造粤港澳全面经济一体化示范区。自1978年粤港澳“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体系建设开始,香港便充分发挥自由港的制度优势,推动粤港之间的投资与贸易快速增长。在内地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CEPA作为促进内地与港澳发展经贸关系的一种制度性安排,过去十年在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12月,十一份CEPA的补充协议得以签订,并且CEPA在广东省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也顺利签署。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广东与港澳在地理上是相连的,经贸合作水平高,联系度高,同时从CEPA实施以后,广东陆续又采取了很多项的先行先试的措施。在广东积累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些先行先试的措施又有很多已经在整个内地推广。其次,内地和香港之间的经贸合作很大一部分是广东和香港之间的经贸合作,那么香港的服务提供者要开拓内地市场,第一步要先选择进入广东市场,然后通过广东再到其他地区甚至整个内地。最后,近年来广东已经开始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先试。CEPA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中国内地第一次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形式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且这次协议的实施和深化改革同步进行,广东和香港之间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就是在广东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条件下更加开放。同时这种开放能够为今后内地和香港、澳门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积累经验和创造条件,而在自贸区框架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是标配。因此,在CEPA框架下,广东依靠港澳合作优势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积累了一定经验,为自贸区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之时所提供的建设方案其实借鉴了很多CEPA在服务业开放方面的经验,因此,CEPA对广东自贸区的建设和加快发展也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广东珠三角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内地的第二大三角洲,是广东自贸区的经济腹地,由北向东南和西南呈扇形,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九个城市。《广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0~2016年,广东省名义GDP由1599亿元增加到79512亿元,年增速为16.6%。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从24.6%下降到4.6%,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由39.5%调整到43.2%,其中2006年最高达到50.7%;第三产业比重从35.8%上升到52.1%。在过去几十年,珠三角地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制造业的崛起。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与承接港澳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密切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三角依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集聚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集群体,并通过引入外商投资和培育地方产业,积极发展和壮大制造业,使珠三角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制造业基地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位于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其中,深圳从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成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基地,拥有华为、腾讯、中兴等著名企业,惠州则成为中国重要的彩电制造业基地;位于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以家用电器和五金制品为主,其中,顺德拥有国内闻名的科龙、格兰仕、美的等企业;位于珠江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以汽车、钢铁和电气机械为主,其中,广州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上述产业集聚带动了珠三角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珠三角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从图1-1可以看出,2006年之前,广东省第二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6年到2013年比重呈现小幅下降,2014年之后又重新出现了微弱上升趋势,目前所占比重仍然维持在12%以上。虽然近几年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限制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珠三角制造业中1/3的企业被淘汰或者被迫转移。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珠三角地区形成的制造业生态环境不可复制,积累的经验也有利于广东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为广东自贸区提供了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广东拥有的珠三角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与香港服务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2000年来,香港与广东的经贸往来呈现较大变化,投资、贸易、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增多,促使粤港的产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广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广东承接的香港投资额从2001年的7019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10101亿美元,呈逐渐上升趋势,对粤港服务贸易产生了促进作用,服务市场的扩大将进一步提升香港服务业的竞争力,并与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截至2015年广东省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仍然超过17%。图1-2给出了广东从2000年起对外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变化,尽管广东省的出口和进口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到2012年总体上呈现持续的下降态势,但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的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仍然超过18%,进口占全国的比重仍然超过13%,广东仍然是中国对外开放最发达和最前沿的地区。另外,就整体竞争力而言,香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内地;就分行业竞争力而言,香港旅游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低于内地,交通运输业、文娱和文化服务业、专利与特许业、金融业、保险业与通信业的发展水平均高于内地,由此可得,内地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高,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较落后。进一步,从服务业的内部构成来看,内地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行业居多,而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专业服务等发展水平不足,从而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关联程度较低;而香港服务业主要是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通信、文娱和文化服务等行业,这类服务业必须以制造业为基础。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分工程度来看,内地的专业分工程度较低,一些本可以通过社会分工来节省成本的机会还没有被恰当运用,诸如会计服务、审计服务、市场调研等本该由外在化、市场化的服务企业去解决的,不得不由企业自己来解决。近几年来,粤港服务业合作成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点,而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更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自身生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广东自贸区的设立为不断完善广东制度环境、深化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港澳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腹地。

图1-1 广东第二产业和吸引外资在全国的比重

图1-2 广东对外贸易占全国的比重:2000~2016年

(三)广东自贸区的发展政策及其成就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自贸区两年多来的发展令人瞩目。广东不仅是外贸大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地位不容忽视,更是泛珠三角地区合作的核心,还肩负着对接港澳的重任。正因这种多重的角色和定位,广东自贸区先天具备诸多优势。这一年来,广东自贸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全球,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和跨境金融等方面进步显著。

1.南沙新区发展政策及其成就

第一,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以来,截至2017年3月,南沙新设企业24671家,超挂牌前历年注册企业总数的2倍。2016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8.76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居全市第一。这仅是“南沙速度”爆发的冰山一角。过去两年,为促进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南沙累计形成23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3项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56项在全省得到复制推广,74项在全市得到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通过实施“一口受理”、十三证三章联办,南沙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高效审批;在商事登记改革方面,从2016年11月开始启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梳理132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区本级事权的60项改革事项已落地实施。审批时间和申请材料被大幅压缩,多数事项从以前3~20个工作日办结改为当场办结,深受企业欢迎。此外,南沙还开启了商事服务“香港通”,首次将内地商事服务延伸至香港地区。目前,南沙自贸区以“智慧口岸”为重点的贸易便利化促进体系在全国已形成示范效应。其中,进一步深化了“三互”通关机制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运行,货物申报使用率超90%,国际航行船舶申报使用率达100%。在全国率先推出并实施“互联网+易通关”模式,推出快速验放机制、粤港跨境货栈等创新举措,海关申报无纸化率达99.52%,平均每票货物可节约通关时间0.8~5.4小时不等,为企业免除了报关成本2281万元。

第二,金融创新方面。截至2017年3月,南沙自贸区金融(类金融)企业从挂牌前的100多家增加到1844家,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首家保险系金控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南沙相继落户。据悉,挂牌至今,南沙融资租赁企业从30余家增加到279家,合同余额从2014年底的90亿元增至目前的1000亿元以上,预计2017年累计合同余额超过2000亿元。飞机租赁是南沙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自2015年以SPV模式引进的飞机交付使用,实现广州飞机租赁零突破后,到2017年3月,南沙租赁飞机达到了15架。2017年已达成23架飞机的合作意向,涉及金额约15亿美元。目前,南沙正在成为继天津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内飞机租赁业务聚集中心。

第三,重点投资领域。随着地铁4号线南延段2017年底建成通车,在终点南沙客运港站附近,未来将出现一座酷似“鲸鱼出水”的地标式建筑邮轮母港。据悉,该邮轮母港集邮轮旅游、高端商贸于一体,总投资170亿元。邮轮码头岸线长1400米,可建设两个10万吨和一个22.5万吨的邮轮泊位,后者还瞄准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邮轮。目前,广州国际邮轮港已成为全国邮轮港口出入境旅客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港口,年旅客量已超过深圳、青岛,与上海、天津同处中国邮轮产业“第一梯队”。据悉,新的邮轮码头综合体预计于2018年交付,2019年正式投入运营。届时,年旅客量预计可达到75万人次。

2.前海蛇口片区发展政策及其成就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以来,初步形成了覆盖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建设、体制机制等6大领域的高质量制度创新体系,累计推出253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的有75项,在广东省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有37项,占全省的56%。国务院最新发布复制推广的19项改革创新举措中,有6项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首创。片区已基本形成制度创新“前海模式”,形成标志性、突破性重大制度创新超过30项,示范辐射带动效能突出。

第一,在投资便利化方面,前海蛇口片区在全国最早启动e站通政务服务改革,“一口受理、一门审批、一网服务、一枚印章”的“一门式”行政审批服务机制成为全国改革样本。2016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六证合一”,节约企业时间在25万个工作日以上,节省企业直接成本超过7600万元。投资便利化也激发了商事活力,2016年前海蛇口片区全年注册企业52338家,分别占广东、全国自贸区注册企业总数的55.6%和38.4%;新增注册资本3.33万亿元,分别占广东、全国自贸区的66.5%和50%。

第二,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前海蛇口片区创新通关改革模式、创新口岸检验检疫管理机制,检验检疫部门实施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时长监控,大幅缩减通检时间,平均每票货物仅需半天即可通关,通关速度全国第一;海事试点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网上查验,每年节约企业时间9600个小时;海关和国检联合推动建立生鲜进口关检联合作业模式,入区查验次数和时间均缩减50%;在全国首推“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试点”,首个跨境B2B交易结算综合服务平台在前海上线,跨境电商产业进出口规模同比扩大80%以上。

第三,在金融创新方面,前海蛇口片区发布“2015~2016年度前海优秀金融创新案例”,“微粒贷”和“跨付通”等21个成果入选,其中14项为全国首创、5项为广东自贸区首创。在跨境金融领域,随着2016年12月8日前海首笔境内银行跨境债权转让业务的开展,前海在全国率先推动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和跨境资产转让等“五个跨境”,其中跨境贷累计提款364.57亿元,业务规模领先全国。

第四,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前海蛇口片区利用大数据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私募监管信息平台、开发建设前海廉情预警平台等,构建了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仅对片区十多万家企业完成信用查询和“企业画像”,而且将这些平台应用于“双随机”抽查,完成对近4万家企业的信用初步排查。而金融风险监管“火眼”项目,则对入驻前海的3000家P2P企业进行了测评,通过数学公式算法,对存在风险隐患的P2P网贷平台开展数据归集,梳理重点关注企业43家,为防控金融风险提供了实践经验。

第五,在法治创新方面,前海蛇口片区对标香港法治环境,加强立法、开展法治改革创新试点和国际法治合作,全面打造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目前,广东自贸区内10家粤港联营律所中7家落户前海蛇口;深圳国际仲裁院则联合粤港澳地区13家主要商事调解机构,发起设立“粤港澳商事调解联盟”,构建起了通过调解、“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境内外商事纠纷的有效平台;域外法律查明平台也已成功查明巴西、阿根廷、美国、开曼群岛、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2017年4月11日,片区又出台《前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规划纲要》,推出全国自贸区、各类新区中首部关于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的规划文件。

3.横琴片区发展政策及其成就

横琴自贸片区成立两年以来,在横琴注册的企业数量以每个月增加1000多家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超过3万家,注册资本总额超过1.6万亿元,实际引进在横琴投资项目的世界500强企业97家,国内500强企业120家,落实各类总部企业近1000家,科技型企业4000余家,8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3400亿元。特殊的通关及财税政策、特殊的土地政策、开放的产业和信息化政策、创新的金融政策是促进横琴自贸片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分线管理”通关制度。横琴与澳门之间设定为一线管理,横琴与内地之间设定为二线管理,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分线管理”通关制度使横琴与澳门、香港在珠江口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区域。②商改“挺进纵深”。从最初工商登记改革的“先照后证”,到后来的市场违法经营行为提示列表、免罚列表,再到现在的“证照分离”、压减审批、强化监管,横琴的工商登记改革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为自贸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以及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③“16项出入境政策”。与以往的出入境政策措施相比,新政策有许多突破和创新,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允许在广东出生或原户籍为广东的外籍华人申请办理5年以内签证、居留证件;二是允许全省范围内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满足其家庭生活需求;三是允许因紧急事由来粤就读的中小学校外国学生,申请口岸签证和居留证件;四是降低自贸区外国投资者申请绿卡的门槛。④企业上市奖励远超市级规定。《横琴新区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专项扶持办法》对横琴各类在境内外成功上市或挂牌“新三板”的企业给出了空前的奖励扶持力度,远高出市级奖励水平。⑤率先在全国推出“电子证照卡”。横琴自贸片区正式推出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该卡以营业执照信息为基础,是集合企业其他登记、许可、备案、资质认证等的“企业电子身份证”,为企业办理各项审批业务提供了便利。这也是全国首个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被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入广东自贸区首批可复制推广的27条改革创新经验、首批17个制度创新案例,被国务院自贸区部际联席会议确定为全国8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⑥横琴口岸将连接“广珠城际+澳门轻轨”。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工程签约暨开工仪式在横琴举行。根据规划,项目将力争于2022年底全面完成建设。此外,横琴口岸还将逐步实行“两地一检,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⑦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在珠海动工,这座全长55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的跨海大桥承载了粤港澳三地太多的梦想与期待。2017年5月2号,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开始正式吊装,几年来,海底隧道经历了人工岛建设、33节沈管逐节安装等重要环节,如今,这条深埋在伶仃洋底的海底巨龙,即将完整地浮现在世人面前。

(四)广东自贸区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

第一,来自上海、天津等其他自贸区的竞争会弱化广东自贸区的竞争优势。国内四个起步最早的自贸区都处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其中外高桥保税区是全国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上海自贸区成立两年多来,负面清单方面经过几次更新优化,推动了政策和制度趋于完善,同时对金融体系改革的探索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在自贸区建设方面初具规模,其领先地位无可厚非。天津紧邻北京,政治上享有绝对优势,天津滨海国家新区、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叠加保障了其发展的连续性。广东自贸区相比上海、天津自贸区,竞争优势相对较弱。粤港澳融合虽然是广东自贸区最大的特色,但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部分领域已经与港澳看齐,目前正面临发展瓶颈问题,未来能否找到新的发展着力点,仍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第二,香港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会对自贸区的建设产生潜在的“虹吸效应”。推动贸易自由化是所有自贸区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自贸区低关税、零关税商品的销售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方式,吸引其他内陆地区的消费者赴粤购物;同时,政策优势也将吸引部分驻港企业向广东自贸区迁移,影响香港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香港在金融和政治上的自由化与广东相比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先天优势,加之少数香港人所存在的政治分歧产生的附加作用,香港特区政府必然会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相比之下,广东自贸区政策方面的终审权在中央政府,不可能完全被下放,政策实施要考虑国内其他自贸区,在金融创新和改革开放的程度方面仍然与香港无法相提并论。香港的“虹吸效应”必然会压缩广东自贸区的发展空间。

第三,金融开放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显著冲击作用。国内自贸区的扩容,能够推动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以自贸区的开放金融制度来吸引境外资本。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把握运行的好,事半功倍,运用不好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高,吸引了众多海外资本流入境内,其中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途径进入的国际热钱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国际资本的过分投机不利于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容易对国内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产生显著的负面冲击效应。广东自贸区毗邻世界金融自由港香港,面临巨量资本流动的挑战,肩负着资本通关审核,金融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任。

第四,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部分沿线国家不存在经济合作的基础,甚至有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和政治风险,这些问题使广东自贸区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部分沿线国家存在着经济利益矛盾和宗教、领土纠纷,甚至部分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军事冲突,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凝聚力的形成。例如,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沙巴争端、泰国和柬埔寨的柏威夏寺争端等都不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其次,印巴两国不间断的边境交火事件严重影响南亚地区的政治稳定。再次,沿线国家自身存在的政治安全问题也严重影响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例如,巴基斯坦地区数次发生爆炸事件,使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覆盖东南亚地区的东盟10国,以及南亚、西亚、东非、地中海、黑海、北海地区等40余个国家。大多数沿线国家能够正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接受并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国家持怀疑态度,积极性不高。例如,俄罗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缺乏积极性,虽然俄罗斯总统发表了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持理念,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只强调运输方面的协调,未提及政策方面的沟通。并且,俄罗斯在中亚国家中占据着经济空间主导国地位,其态度会对中亚国家产生一定影响。